四、七层模型相关
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
ISO/OSI七层模型的分层、作用及注意事项
# 第七层: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服务,给用户一个操作界面
# 第六层:表示层---为数据提供表示、加密、压缩
# 第五层:会话层---确定数据是否进行网络传输
# 第四层:传输层
# 对报文进行分组(发送时)组装(接收时)
# 提供传输协议的选择
# TCP:(传输控制协议)可靠,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慢,可靠,准确)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不可靠,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快,不可靠)
# 端口封装
# 差错效验
# 第三层:网络层
# IP地址编写
# 路由选择:
# 静态路由:(所有配置由管理员配置)消耗的路由资源最小,麻烦,只适合小型网络
# 动态路由:(简单,方便)(需要消耗CPU资源运算)
#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 MAC地址编写
# MAC地址寻址
# 差错效验
# 第一层:物理层
# 数据实际传输
# 电气特效定义
# 注意事项:
# 1)上三层为用户提供服务,下四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
# 2)下四层的传输单位:
# 传输层:数据段(报文)(重要拆分和组装功能)
# 网络层:数据包(报文分组)(大小不能超过216=65535Byte)
#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
# 物理层:比特(位)
# 3)越是上层,越智能,可以识别所有当前层以下的数据,越贴近用户。越是下层,月傻瓜,越贴近硬件。
# 4)数据发送时,数据从上层向下层传输。
# 数据接收时,数据从下层向上层传输
# 5)数据不能跨层传递,每层之间通过逻辑的接口传递
# 6)物理层负责实际数据传递,其它层只是逻辑对应
# 7)OSI模型只是理论模型,不能对应实际协议或硬件
TCP/IP四层模型与作用
# 第四层:应用层
# 应用层是在用户空间实现的,负责处理众多业务逻辑,如文件传输、网络管理
# 第三层:传输层
# 为应用程序隐藏了数据包跳转的细节,负责数据包的收发、链路超时重连等。
# 第二层:网络层
# 能够使得不同应用类型的数据在Internet上通畅地传输
# 第一层:数据链路层
# 实现网卡接口的网络驱动,以处理数据在以太网等物理媒介上的传输。
TCP/IP常见协议
# 应用层: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网站访问web)(Apache、nginx)(IIS)端口:80
# HTTPS 加密的超文本传输服务 端口:443
# FTP:文件传输协议(网络文件传输)端口:20(数据传输)21(控制传输)
#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交换机和路由系统重装)端口:69(使用UDP的连接)
#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发信)端口:25
# POP3:邮局协议3代(收信)端口:110
#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服务器监控)
# DNS:域名系统(域名与IP相互解析)端口:53
# 传输层:
# TCP:传输控制协议
#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 网络层:
# IP:网际协议(IP地址)
# 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互联网探测 ping tracert(路由追踪命令))
# 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 ARP:地址解析协议(IP-----》MAC)
#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MAC---》IP)
# 数据链路层:
# PPP:点对点协议 (通过网线直连的都是点对点)
# PPPOE:点对点拨号协议(拨号上网)
# 物理层:
# 通信类相关协议
注:本文为博主查阅多方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博主修改或删除。
注:本文为博主查阅多方资料整理而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博主删除。
学习新东西,不要忘记复习旧知识,这样你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