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体管的结构和类型
一、结构与类型
-
三层两区三极:
由三层杂质半导体(两层 N 型夹一层 P 型为 NPN 型,两层 P 型夹一层 N 型为 PNP 型)构成,分出发射区、基区、集电区,对应引出发射极(e)、基极(b)、集电极(c)。
发射区掺杂浓度高,基区薄且掺杂低,集电区面积大,集电极与发射极不可互换。 -
PN 结:
发射区与基区形成发射结,集电区与基区形成集电结。
二、符号与电流方向
图形符号中发射极带箭头:NPN 型箭头向外,PNP 型箭头向里,箭头方向表示发射结正偏时电流方向。
三.分类方式
按结构:NPN 型、PNP 型;
按材料:硅管、锗管;
按工作状态:放大管、开关管;
按频率:高频管、低频管;
按功率:大 / 中 / 小功率管。

晶体管的放大作用
- 工作状态与放大条件
- 三种状态:放大、截止、饱和(区别于二极管的导通 / 截止)。
- 放大前提:发射结正偏 + 集电结反偏,实现微弱电信号的放大。
以NPN型晶体管为例,处于放大状态的 NPN 型晶体管,内部载流子运动规律如下:(如果你嫌长不想深入了解可以查看下面的总结)
-
发射结正偏向基区注入电子:发射结加正向电压,内电场减弱,利于多数载流子扩散。因发射区掺杂浓度远高于基区,大量自由电子向基区扩散形成电子电流 IEN,基区空穴向发射区扩散形成的空穴电流 IEP 可忽略不计,发射极电流 IE 近似等于 IEN。
-
电子在基区的扩散与复合:注入基区的自由电子因浓度差向集电结方向扩散。由于基区多子空穴浓度低且很薄,多数自由电子能扩散到集电结边缘,仅少量与空穴复合形成基极复合电流 IBN。基极电源 VBB 补充基区复合消失的空穴,形成基极电流 IB,IB 基本等于 IBN。
-
集电结反向偏置,集电区收集扩散过来的自由电子:集电结反偏,外电场与内电场同向。基区扩散到集电结边沿的自由电子多数漂移到集电区,被电源正极拉走形成集电极电子电流 ICN,它是集电极电流 IC 的主要成分。同时,集电结反偏使基区少子自由电子向集电区漂移,集电区少子空穴向基区漂移,形成集电结反向饱和电流 ICBO,其受温度影响大、数值小,硅管的 ICBO 比锗管更小,实际计算常忽略。整体来看,发射区发射总电子数等于集电区收集电子数与基区复合电子数之和,对应电流关系为 IE≈IEN=ICN+IBN 。

总结如下:
1.发射结注入电子:(电子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 正偏时发射区高浓度自由电子扩散至基区(正偏时内建电场消失),形成电子电流 IEN(主导发射极电流 IE),基区空穴电流 IEP 可忽略。
2.基区扩散与复合:
- 电子因浓度差向集电结扩散,基区薄且空穴少,仅少量电子复合形成基极电流 IB。
3.集电结收集电子:
- 反偏时电子漂移至集电区形成 ICN(IC 主要成分),少子漂移形成 ICBO(受温度影响,计算常忽略)。
电流关系:IE = ICN + IBN ≈ IC + IB(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