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网络15个人阅读作业2

提出问题

  • 阅读《构建之法》,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

  • P75:

结对编程让两个人所写的代码不断的处于“复审”的过程,程序员们能够不断地审核,提高设计和编码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把问题拖到后面的阶段去。

  • 在此,我有些疑惑:结对编程这种模式是否不大适合我们这些在校学生,而更适合上班族?
  • 就我们在校生而言,排除上课时间,课余时间相对零散,而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安排。按照结对编程模式,结对的两人必须同步同台共舞,这就需要至少一人改变自己原有的计划。再者,每个人的编程能力不同,像之前团队作业中就有不少的人选择抱大腿,并美名其曰为结对。在此过程中,这部分人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锻炼。
  • 而就上班一族而言,一周工作5天,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且能坐在同一间办公室的程序员大体上都有相当的编程能力。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问题二:

  • P109:

冲刺到一半的时候,产品负责人突然发现要马上做重要的改动!或者某个大佬要看牧歌不在计划中的功能的演示,怎么办?这种情况非常考验Scrum Master。如果一个运动员在跑一百米冲刺,但是跑到一半的时候,领导突然想看一百一十米栏的比赛,前面马上回摆起栏架,大家要准备8步上栏!怎么办?
有正常头脑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会说:去你的,要改主意,也要等到老子冲刺完了再说啊!

  • 我的疑惑是:产品的冲刺以一百米冲刺为比喻是否不够恰当?
  • 个人认为:产品要做重要的改动和大佬要看功能演示,二者的优先级不同。如果只是不在计划中的功能演示,大可以冲他喊:“等老子冲刺完了再说!”但如果是重要的改动,我认为不得不让开发者中途停下。也就是说,重要改动的优先级高于功能演示。
  • 若需要在做出重要改动时,Scrum Master 及时让开发者停下,等到整个冲刺过程结束后再提出。产品出现了一系列诟病,必须从头再一次准备冲刺,试想开发者会不会有“怎么不早说!”这样的抱怨?这样岂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打击了员工积极性。
  • 以我之见,当必须要停下时,该停则停。Scrum Master应做的是为冲刺者争取足够的时间并为其加油打气。

问题三:

  • P238:

在设计软件界面时,我们的设计师经常会画新功能的UI设计图,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我注意到大部分设计都假设用户是第一次使用产品,所以没有任何积累的文件、照片、处理过的图像、曾经做过的选择等数据。我同意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当用户已经是第N次使用你的产品时,你的UI能否为这些用户提供方便呢?

  • 我存在的疑问是:当产品发布过一段时间,用户已经使用过N次,是否就意味着UI界面不能再做大的改动,而要习惯于之前的界面风格?
  • 在阅读全书之后,我看到在第16章提到创新的概念。那么在UI设计上是否也可以大胆尝试创新呢?若我公司开发的产品一直沿用之前一贯的风格,而有后来者大胆尝试了新的界面风格。那么不谈功能设计,就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会不会因为用户更适应新的产品而放弃现有的惯用产品?

问题四:

  • P326:

其实,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搜索引擎,Google是很晚才进入这个领域的。又如Apple的音乐播放器iPod,发布于2001年10月23日,在它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同类的产品了

  • 那么,究竟创新的定义是什么,与山寨的关系是什么?
  • 查阅了资料:

创新,拼音(Chuang Xin)缩写为CX,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 或许“模仿”一词比“山寨”来得好听。不论是Google还是Apple,都是在模仿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维、新的发明、新的描述。所以模仿(山寨)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问题五:

  • P328:

但是统计数据表明,70%的创新者说,他们最成功的创新,是在他们的拿手领域之外发现的。

  • 所以说,要成为领域的专家,才能创新?
  • 我想未必。现在市面上有诸如超级课程表、美团外卖、摩拜单车之类的APP,它们的开发者未必是学术界、餐饮业、交通行业的专家,但他们都实现了创新,发展至今已拥有了巨大的用户量。
  • 所以我认为,不一定要成为领域的专家,只要有好的想法,人人都可以实现创新。
posted @ 2018-03-18 12:59  埕同学  阅读(181)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