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笔记

一、酸

1. 定义

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氢离子(H⁺) 的化合物。
通式:酸 → H⁺ + 酸根离子(如 HCl → H⁺ + Cl⁻)
注意:NaHSO₄ → Na⁺ + H⁺ + SO₄²⁻ 虽然能电离出H⁺,但还有其他阳离子(Na⁺),所以不是酸。

2. 分类

  • 按组成分
    • 含氧酸(如 H₂SO₄、HNO₃)
    • 无氧酸(如 HCl、H₂S)
  • 按酸性强弱分
    • 强酸(如 HCl、H₂SO₄、HNO₃)
    • 弱酸(如 CH₃COOH、H₂CO₃)
  • 按挥发性分
    • 挥发性酸(如 HCl、HNO₃)
    • 难挥发性酸(如 H₂SO₄、H₃PO₄)

3. 常见的酸

(1)盐酸(HCl)

  • 物理性质

    •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工业盐酸因含Fe³⁺等杂质呈黄色)。
    • 易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挥发的 HCl 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 市售浓盐酸浓度约 37%,密度 1.19 g/cm³,属于挥发性酸。
  • 化学性质

    • 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 用途

    • 工业除锈(金属表面氧化物)。

    • 制备氯化物(如 ZnCl₂、FeCl₂)。

    • 胃酸主要成分(0.2%-0.4%盐酸溶液)。

    • 食品工业中用于调节pH值。


(2)硫酸(H₂SO₄)

  • 物理性质

    • 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338℃,难挥发),密度 1.84 g/cm³。

    • 吸水性:吸收游离水(可干燥H₂、O₂、CO₂等中性或酸性气体)。

  • 化学性质

    • 酸性(酸的通性):

    • 脱水性(能将有机物中的H、O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使有机物碳化)

    • 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常温下使Fe、Al钝化):
        Cu + 2H₂SO₄(浓) → CuSO₄ + SO₂↑ + 2H₂O  
        
      • 与非金属反应:
        C + 2H₂SO₄(浓) → CO₂↑ + 2SO₂↑ + 2H₂O
        
    • 腐蚀性: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 NaHCO₃溶液中和。

    • 稀释时剧烈放热,必须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 用途

    • 生产化肥(如过磷酸钙、硫酸铵)。
    • 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约30%稀硫酸)。
    • 石油精炼、金属加工。
    • 实验室常用干燥剂。

4. 酸的通性

  •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 与活泼金属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H前金属):

    Fe + 2HCl → FeCl₂ + H₂↑  
    

    规律:酸 +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uO + H₂SO₄ → CuSO₄ + H₂O  
    

    规律: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₂O  
    

    规律:酸 + 碱 → 盐 + 水

  • 与某些盐反应

    CaCO₃ + 2HCl → CaCl₂ + CO₂↑ + H₂O(强酸制弱酸)
    BaCl₂ + H₂SO₄ → BaSO₄↓ + 2HCl(生成沉淀)
    

    规律: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二、碱

1. 定义

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氢氧根离子(OH⁻) 的化合物。
通式:碱 → 金属离子 + OH⁻(如 NaOH → Na⁺ + OH⁻)。

2. 分类

  • 按溶解性分
    • 可溶性碱(如 NaOH、KOH、Ba(OH)₂)
    • 微溶性碱(如 Ca(OH)₂)
    • 难溶性碱(如 Cu(OH)₂、Fe(OH)₃)
  • 按碱性强弱分
    • 强碱(如 NaOH、KOH)
    • 弱碱(如 NH₃·H₂O)

3. 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 物理性质

    •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并剧烈放热。
    • 易潮解(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溶解),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 有强腐蚀性,使用时需戴橡胶手套!
  • 化学性质

    • 碱性: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 腐蚀性:NaOH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中和。

    • 其余的在碱的通性里

  • 用途

    • 制肥皂、造纸(溶解木质素)。
    • 石油精炼、人造纤维。
    • 实验室常用干燥剂(因其潮解性)。

(2)氢氧化钙

  • 物理性质

    •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20℃时溶解度约0.16g),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 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制得:
      CaO + H₂O → Ca(OH)₂(剧烈放热)  
      
  • 化学性质

    • 碱性: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 其余的在碱的通性里

  • 用途

    • 建筑:制三合土、刷墙(Ca(OH)₂ + CO₂ → CaCO₃使墙面变硬)。
    • 农业:改良酸性土壤。
    • 工业:制漂白粉(Ca(ClO)₂)。

4. 碱的通性

  • 碱性: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规律: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与酸反应(中和反应)

    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  
    

    规律:碱 + 酸 → 盐 + 水

  • 与某些盐反应(需满足复分解条件):

    CuSO₄ + 2NaOH → Cu(OH)₂↓ + Na₂SO₄  
    

    规律: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三、盐

1. 定义

盐是电离时生成 金属离子(或 NH₄⁺)和酸根离子 的化合物。
通式: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如 NaCl → Na⁺ + Cl⁻)。

2. 分类

  • 按组成分
    • 正盐(如 NaCl、CaCO₃)
    • 酸式盐(如 NaHCO₃、Ca(H₂PO₄)₂)
    • 碱式盐(如 Cu₂(OH)₂CO₃)
  • 按溶解性分
    • 可溶性盐(如 K⁺、Na⁺、NH₄⁺盐)
    • 难溶性盐(如 AgCl、BaSO₄)

3. 常见的盐

  • 氯化钠(NaCl)

    • 食盐主要成分,易溶于水
    • 用途:调味品、防腐剂、制氯气
  • 碳酸钙(CaCO₃)

    • 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难溶于水
    • 用途:建筑材料、补钙剂

4. 盐的化学性质

  • 与金属反应(置换反应):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规律:活泼金属 + 不活泼金属盐 → 活泼金属盐 + 不活泼金属

  • 与酸反应

    AgNO₃ + HCl → AgCl↓ + HNO₃(检验Cl⁻)  
    

    规律: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 与碱反应

    CuSO₄ + 2NaOH → Cu(OH)₂↓ + Na₂SO₄  
    

    规律: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 盐与盐反应(复分解反应):

    NaCl + AgNO₃ → AgCl↓ + NaNO₃  
    

    规律: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四、酸碱指示剂

  • 紫色石蕊溶液
    • 酸性溶液变红
    • 碱性溶液变蓝
  • 无色酚酞溶液
    • 酸性溶液无色
    • 碱性溶液变红
  • pH试纸:可测定溶液酸碱度(pH值)

五、重要补充

  1. 复分解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2.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3. 盐的溶解性表
阴离子\阳离子 Na⁺ K⁺ NH₄⁺ Ca²⁺ Mg²⁺ Ba²⁺ Ag⁺ Cu²⁺ Fe³⁺ Al³⁺
NO₃⁻ ✔️ ✔️ ✔️ ✔️ ✔️ ✔️ ✔️ ✔️ ✔️ ✔️
Cl⁻ ✔️ ✔️ ✔️ ✔️ ✔️ ✔️ ✖️ AgCl↓ ✔️ ✔️ ✔️
SO₄²⁻ ✔️ ✔️ ✔️ △ CaSO₄ ✔️ ✖️ BaSO₄↓ △ Ag₂SO₄ ✔️ ✔️ ✔️
CO₃²⁻ ✔️ ✔️ ✔️ ✖️ CaCO₃↓ ✖️ MgCO₃↓ ✖️ BaCO₃↓ ✖️ Ag₂CO₃↓ ✖️ CuCO₃↓
OH⁻ ✔️ ✔️ ✔️ △ Ca(OH)₂ ✖️ Mg(OH)₂↓ ✔️ ✖️ AgOH↓ ✖️ Cu(OH)₂↓ ✖️ Fe(OH)₃↓ ✖️ Al(OH)₃↓

符号说明

  • ✔️:易溶
  • △:微溶
  • ✖️:难溶
  • ↓:生成沉淀
  • —:不稳定或不存在

六、离子检验与离子共存

1.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示例
H⁺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变红
OH⁻ ①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① 酚酞变红② 石蕊变蓝
Cl⁻ 滴加 AgNO₃溶液 和稀硝酸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AgNO₃ + NaCl → AgCl↓ + NaNO₃
SO₄²⁻ 滴加 Ba(NO₃)₂溶液 和稀硝酸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Ba(NO₃)₂ + Na₂SO₄ → BaSO₄↓ + 2NaNO₃
CO₃²⁻ 滴加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CaCO₃ + 2HCl → CaCl₂ + CO₂↑ + H₂O
NH₄⁺ 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 产生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 NH₄Cl + NaOH → NaCl + NH₃↑ + H₂O
Fe³⁺ 滴加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FeCl₃ + 3NaOH → Fe(OH)₃↓ + 3NaCl
Cu²⁺ 滴加NaOH溶液 蓝色沉淀 CuSO₄ + 2NaOH → Cu(OH)₂↓ + Na₂SO₄

2. 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 生成沉淀(如 Ba²⁺与SO₄²⁻、Ag⁺与Cl⁻)
  • 生成气体(如 H⁺与CO₃²⁻、NH₄⁺与OH⁻)
  • 生成水(如 H⁺与OH⁻)

常见不共存组合

离子对 原因 示例
H⁺ + CO₃²⁻ 生成CO₂气体 2H⁺ + CO₃²⁻ → CO₂↑ + H₂O
H⁺ + OH⁻ 生成H₂O H⁺ + OH⁻ → H₂O
Ca²⁺ + CO₃²⁻ 生成CaCO₃沉淀 Ca²⁺ + CO₃²⁻ → CaCO₃↓
Ag⁺ + Cl⁻ 生成AgCl沉淀 Ag⁺ + Cl⁻ → AgCl↓
Ba²⁺ + SO₄²⁻ 生成BaSO₄沉淀 Ba²⁺ + SO₄²⁻ → BaSO₄↓
NH₄⁺ + OH⁻ 生成NH₃气体 NH₄⁺ + OH⁻ → NH₃↑ + H₂O

特殊注意

  • 无色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 Cu²⁺蓝色、Fe²⁺浅绿色、Fe³⁺黄色)。
  • 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CO₃²⁻、OH⁻ 等碱性离子。
  • 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NH₄⁺、Mg²⁺、Fe³⁺ 等酸性离子。

七、金属

1. 金属和非金属

特征 金属 非金属
颜色 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银白色或灰色,但金呈金黄色,铜呈紫红色,铁粉呈黑色 大多数没有光泽,外表暗淡
状态 常温下大多数为固体,但汞(水银)常温下为液体 常温下单质一般为气体或固体,但溴是液体
其他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除石墨外,多数不导电、不导热、没有延展性

2. 金属的物理性质

  • 共性

    • 有金属光泽(如银白色、金黄色等,但铁粉为黑色)。
    • 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拉成丝或压成薄片)。
    • 常温下多为固体(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 特性

    • 颜色:铜(紫红色)、金(黄色)、铁(银白色,粉末为黑色)。
    • 硬度:铬最硬,钠、钾可用小刀切割。
    • 密度:锂最轻(密度0.534 g/cm³),锇最重(密度22.59 g/cm³)。

3. 常见金属材料

  • (1)铁及其合金

    • 生铁(含碳量2%~4.3%):硬度大、脆性高,用于铸造铁锅、机床底座。
    • (含碳量0.03%~2%):韧性好,分为碳素钢(如不锈钢)和合金钢(如锰钢)。
  • (2)铝及铝合金

    • 密度小、耐腐蚀(因表面形成Al₂O₃保护膜),用于飞机、饮料罐。
  • (3)铜及铜合金

    • 导电性好,用于电线、电路板;铜合金(如青铜、黄铜)用于制作工艺品。
  • (4)钛及钛合金

    • 耐腐蚀、高强度,用于航天、人造骨骼。

4.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 (1)与氧气反应

    • 活泼金属(如K、Ca、Na、Mg、Al):常温或加热易与氧气反应。
    4Al + 3O₂ → 2Al₂O₃(致密氧化膜,保护内层金属)  
    
    • 中等活泼金属(如Zn、Fe、Sn、Pb):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3Fe + 2O₂ → Fe₃O₄(黑色固体)  
    
    • 不活泼金属(如Cu、Hg、Ag):加热时缓慢反应。
    2Cu + O₂ → 2CuO(黑色)  
    
  • (2)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 H前 的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Fe + 2HCl → FeCl₂ + H₂↑  

注意

  • 浓硫酸、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₂(因强氧化性生成水或其他产物)。

  • 铁与酸反应生成 Fe²⁺(亚铁离子),溶液为浅绿色。

  • (3)与盐溶液反应(置换反应)

条件:活泼金属能置换出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铁表面覆盖红色固体)  
Cu + 2AgNO₃ → Cu(NO₃)₂ + 2Ag(铜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  

注意

  • K、Ca、Na 等极活泼金属会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与盐直接置换。
  • 铁参与置换反应生成 Fe²⁺(亚铁盐)。

5. 金属活动性顺序

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应用

  1.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H前的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
  2. 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 判断金属冶炼方法
    • K~Al:电解法(如电解Al₂O₃制铝)。
    • Zn~Cu:热还原法(如用CO还原Fe₂O₃)。
    • Hg、Ag:加热氧化物分解(如2HgO → 2Hg + O₂↑)。
    • Pt、Au:自然界中以单质存在,直接提取。

6. 实验:金属活动性探究

示例:验证Fe、Cu、Ag的活动性顺序。

  • 步骤
    1. 将铁片放入CuSO₄溶液 → 铁表面析出红色固体(Fe > Cu)。
    2. 将铜片放入AgNO₃溶液 → 铜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Cu > Ag)。
    3. 将铜片放入FeSO₄溶液 → 无现象(Fe > Cu)。
  • 结论:活动性 Fe > Cu > Ag。
posted @ 2025-07-17 16:28  FurinaQWQ  阅读(89)  评论(1)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