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互搏--- 一种高效的CLI工作方法实践
本文研究多CLI(Claude,iFlow等)协作方法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执行和检查任务,并行运行多个CLI实例,是一个非常 Great 的事情
方案一:一个 Claude 写代码,另一个 iFlow或Claude 审查和测试
通过制订角色分工,类似多工程师协作,分开上下文有时更好:
- 用 Claude 写代码
- 用 /clear 或在另一个终端启动第二个 Claude
- 让第二个 Claude 审查第一个 Claude 的工作
- 再启动一个 Claude(或再次 /clear),读取代码和审查反馈
- 让这个 Claude 根据反馈修改代码
- 可以让 Claude 实例间通过草稿本交流,指定谁写谁读。
这种分工往往比单 Claude 处理所有任务效果更好。
方案二. 多仓库检出
许多 Anthropic 工程师会:
- 创建 3-4 个 git 检出,放在不同文件夹
- 分别在不同终端标签页打开每个文件夹
- 在每个文件夹启动 Claude,分配不同任务
- 轮流检查进度,批准/拒绝权限请求
方案三:用 git worktree
适合多个独立任务,是多检出的轻量替代方案。git worktree 允许你将同一仓库的多个分支检出到不同目录。每个 worktree 有独立工作目录和文件,历史和 reflog 共享。
用 git worktree 可让你同时在项目不同部分运行多个 Claude,每个专注于独立任务。例如,一个 Claude 重构认证系统,另一个构建数据可视化组件。任务互不干扰,各自高效推进,无需等待或处理冲突:
- 创建 worktree:git worktree add ../project-feature-a feature-a
- 在每个 worktree 启动 Claude:cd ../project-feature-a && claude
- 按需创建更多 worktree(在新终端标签页重复 1-2 步)
实施建议
• 命名规范统一
• 每个 worktree 保持一个终端标签页
• Mac 用户用 iTerm2 设置 Claude 需要关注时的通知
• 不同 worktree 用不同 IDE 窗口
• 完成后清理:git worktree remove ../project-feature-a
用无头模式配合自定义脚本
claude -p(无头模式)可将 Claude Code 程序化集成到更大工作流,同时利用其内置工具和系统提示。主要有两种模式:
1,批量处理,适合大规模迁移或分析(如分析数百日志或数千 CSV):
a. 让 Claude 写脚本生成任务列表。例如,生成 2000 个需从框架 A 迁移到 B 的文件列表。
b. 循环处理任务,程序化调用 Claude,传入任务和可用工具。例如:claude -p “migrate foo.py from React to Vue. When you are done, you MUST return the string OK if you succeeded, or FAIL if the task failed.” --allowedTools Edit Bash(git commit:*)
c. 多次运行脚本,迭代优化提示,直到满意。
2,流水线,将 Claude 集成到现有数据/处理流水线:
a. 调用 claude -p “<你的提示>” --json | your_command,your_command 是流水线下一步
b. 就这样!可选的 JSON 输出便于自动处理。
两种用法都建议用 --verbose 标志调试 Claude 调用。生产环境建议关闭 verbose,输出更简洁。
针对多 CLI(Claude、iFlow 等)协作方式的优化,可以从协作效率、任务协同、流程自动化、反馈闭环四个核心维度入手,结合工具特性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一、角色分工与协作机制的精细化优化
-
明确 “角色契约”,减少上下文模糊性
问题:当前方案仅提到 “写代码 / 审查” 分工,但缺少明确的 “输出标准”,可能导致协作低效(如审查者需反复追问细节)。
优化:为每个 CLI 实例定义 “角色契约文档”(可存在项目根目录的cli_roles.md),包含:
输出格式(如代码需带注释比例、函数命名规范、测试用例模板);
交互规则(如审查者必须标注 “阻塞性问题” 和 “建议性问题”,修改者需优先响应阻塞项);
传递物标准(如草稿本交流时,用[发送方角色]::[内容类型]::[时间戳]格式,例:coder::auth_module_code::202510171530)。 -
引入 “元协调者” 角色,解决跨实例冲突
问题:多实例并行时可能出现 “意见分歧”(如两个审查者对同一代码块有不同修改建议),缺乏仲裁机制。
优化:新增一个 “元协调者 CLI 实例”(可专用一个终端),负责:
接收各实例的冲突反馈(如通过脚本监听草稿本中的[conflict]标签);
基于项目目标(如性能优先 / 可读性优先)输出仲裁结果;
记录冲突类型及解决方案,形成团队协作知识库(如conflict_resolution_log.md)。
二、任务协同与环境隔离的增强方案
-
基于 “任务粒度” 动态分配资源,避免过度并行
问题:当前方案(多仓库检出、git worktree)侧重 “物理隔离”,但未考虑任务复杂度与资源匹配(如简单文档生成和复杂重构任务混在一起并行,可能浪费资源)。
优化:
按 “任务粒度” 分级(如 P0:核心功能开发,P1:文档生成,P2:格式优化);
为高优先级任务(P0/P1)分配独立 CLI 实例 + 独立 worktree,低优先级任务(P2)可共享实例(通过/clear切换上下文);
用脚本监控各实例资源占用(如 CPU / 内存),自动提醒 “过度并行导致卡顿”(例:当同时运行≥5 个 CLI 实例时触发警告)。 -
构建 “共享状态池”,替代低效的 “草稿本传递”
问题:依赖草稿本交流时,需手动复制粘贴,且难以追溯历史版本(如 “修改者” 看不到 “审查者” 的历史建议迭代)。
优化:
用轻量数据库(如 SQLite)或文件系统(结构化目录)构建 “共享状态池”:
plaintext
./shared_state/
├─ task_1/ # 任务ID
│ ├─ code/ # 代码生成结果(按版本号命名,如v1.py, v2.py)
│ ├─ review/ # 审查意见(带审查者角色和时间戳)
│ └─ status.json # 任务状态(待审查/修改中/已通过)
为每个 CLI 实例配置 “状态池访问脚本”,支持自动读取最新内容(如审查者实例运行load_latest_code task_1直接获取代码)和写入结果(如save_review task_1 "建议优化异常处理")。
三、流程自动化与工具链集成的深化
- 基于 “事件触发” 的流水线协作,替代手动轮流操作
问题:当前方案依赖 “人工轮流检查进度”,步骤繁琐(如 “写代码→手动通知审查者→审查者手动读取→手动通知修改者”)。
优化:
用inotifywait(Linux)或fswatch(Mac)监听共享状态池的文件变化,触发自动化流程:
当 “代码生成目录” 新增文件时,自动通知审查者实例(如发送终端通知 + 调用load_code命令);
当 “审查意见” 标记为 “已完成” 时,自动通知修改者实例,并附带上一版代码和审查要点;
示例脚本(伪代码):
bash
# 监听代码生成事件,自动触发审查流程
fswatch -o ./shared_state/task_1/code | while read; do
notify-send "审查者:任务1有新代码待审查"
docker exec 审查者CLI实例 load_latest_code task_1
done
- 无头模式(claude -p)的进阶应用:动态任务分发与重试机制
问题:当前批量处理模式缺乏 “任务失败自动重试” 和 “负载均衡”,可能因单个任务阻塞整体流程。
优化:
构建 “任务队列管理器”(可用 Python 脚本实现),将批量任务(如 2000 个文件迁移)拆分为子任务,按 CLI 实例负载动态分配:
每个子任务包含唯一 ID、输入参数、预期输出(如migrate_foo.py::React→Vue::OK/FAIL);
管理器实时监控各 CLI 实例的执行状态,若某实例返回FAIL,自动将任务分配给其他空闲实例重试;
输出 “任务执行报告”(含成功率、失败原因分类),便于针对性优化提示词(如某类文件迁移失败率高,需调整提示中的迁移规则)。
四、反馈闭环与协作体验的提升
-
建立 “双循环反馈” 机制:任务内反馈 + 协作流程反馈
问题:当前方案侧重 “任务执行”,但缺乏对 “协作方式本身” 的优化(如多次出现同一类沟通问题,却未改进流程)。
优化:
任务内反馈:每个任务结束后,各 CLI 实例输出 “协作自评”(如代码生成者:“本次因未明确输入格式导致 3 次修改,下次需在初始提示中注明”);
流程反馈:定期(如每日 / 每项目)用一个专用 CLI 实例分析所有任务的协作日志,输出优化建议(如 “发现 70% 的冲突源于参数定义模糊,建议新增参数模板”)。 -
终端环境的可视化与区分化,减少操作失误
问题:多终端标签页运行时,易混淆不同 CLI 实例的角色(如误将 “审查者” 实例当作 “修改者” 使用)。
优化:
为不同角色的终端配置差异化视觉标识:
终端标题:[Coder] task_1_auth、[Reviewer] task_1_auth;
命令提示符(PS1):用颜色区分(如代码生成者为绿色,审查者为蓝色);
Mac 用户可在 iTerm2 中为不同角色实例配置 “触发式通知”(如审查者收到代码时,终端标题闪烁 + 系统提示音);
用tmux或screen的会话命名功能,快速切换和管理实例(如tmux attach -t coder_task1)。
五、安全性与可追溯性强化
-
权限粒度控制:基于角色限制工具调用范围
问题:多实例并行时,若所有实例都开放Edit、Bash等工具权限,可能因误操作导致文件混乱(如两个实例同时修改同一文件)。
优化:
为不同角色分配最小权限:
代码生成者:仅允许Edit工具(且限定在当前 worktree 目录);
审查者:仅允许Read工具(查看代码)和Bash的git diff(对比版本);
元协调者:允许Bash的git merge(合并经批准的代码);
在claude命令中通过--allowedTools严格限制(如claude --allowedTools Edit[../project-feature-a/*])。 -
完整审计日志:记录所有交互与操作
问题:协作过程中若出现代码丢失、操作错误,难以追溯责任和原因。
优化:
为每个 CLI 实例配置日志输出(如--log-file ./logs/coder_task1.log),记录:
输入提示、输出结果、工具调用命令(如Edit: 修改了login.py第10行);
时间戳、角色标识、关联任务 ID;
用logrotate定期归档日志,保留至少 30 天(便于问题追溯)。
总结:核心优化方向
从 “物理隔离” 到 “逻辑协同”:用共享状态池和事件触发替代手动传递,减少人为操作成本;
从 “固定分工” 到 “动态适配”:按任务粒度和资源负载分配实例,避免低效并行;
从 “执行导向” 到 “闭环优化”:通过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协作流程,同时强化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这些改进可根据团队规模逐步落地(如先实现 “角色契约” 和 “共享状态池”,再推进自动化流水线),最终目标是让多 CLI 协作从 “人工协调的并行” 升级为 “自组织的高效协同”。
Claude Code 34条使用技巧
From: https://ctok.ai/claude-code-34-tips
一、命令行 (CLI) 技巧 (共7条)
将视为CLI: 从根本上理解 Claude Code 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具备其所有基本特性。
传递命令参数: 使用 -P 参数在命令行模式下运行。
使用无模式: 使用 -P 参数在界面前端的模式下运行。
与其他工具联接: 可以将其他命令行工具(bash/CLI工具)连接工作流。
使用管道输入: 通过管道(|)将数据输入到 Claude Code 中。
运行多实例: 可以同时运行多个 Claude Code 实例。
让它启动自己: 可以指令 Claude Code 启动一个新的实例来处理任务的原理。
二、图像处理技巧 (共6条)
拖拽粘贴: 将图像文件直接拖入终端使用。
macOS 截图粘贴: 使用快捷键 Shift+Command+Control+4 将截图复制到剪贴板。
使用 Control+V 粘贴: 用 Control+V(而不是 Command+V)将图片粘贴到终端。
从设计稿生成代码: 粘贴从设计稿图,let Claude Code 构建界面。
建立视觉反馈循环: 截取应用的当前状态,将其反馈给 Claude Code 进行迭代修改。
自动化生成: 使用 Puppeteer MCP 服务自动化生成应用的截图流程。
三、集成与外部数据技巧 (共5条)
充当 MCP 服务器/客户端: Claude Code 本身既可以作为 MCP 服务器,也可以作为客户端连接其他服务。
连接数据库: 使用 Postgres MCP 服务器连接 Claude Code 到你的数据库。
获取最新API文档: 利用 Cloudflare 等公司提供的 MCP 服务器,获取实时更新的文档。
抓取链接内容: 直接粘贴一个 URL,Claude Code 会抓取该网页的内容为上下文。
获取外部知识: 使用 URL 抓取功能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如游戏规则)并应用到代码中。
四、claude.md 配置文件技巧 (共7条)
理解其核心作用: claude.md 是一个在每次请求时都会加载的系统提示文件。
使用 /init 自动生成: 在项目目录中运行 /init 命令,自动生成一份基于项目结构的 claude.md。
用 # 动态更新: 在对话中,使用 # 符号可以将指令直接添加到 claude.md。
设置全局配置: 在用户主目录 ~/.claude/ 中创建 claude.md 以应用于所有项目。
使用子目录配置: 在子目录中添加 claude.md 应用于特定模块。
定期重载: 经常性地优化和精炼你的 claude.md 文件,保持其具体性和高效性。
使用提示优化工具: 可以借助 Anthropic 的提示优化工具来改进 claude.md 的内容。
五、定义斜杠命令技巧 (共6条)
在指定文件夹中定义: 在 .claude/slash_commands 文件夹中创建文件来自定义自己的斜杠命令。
为解决 GitHub 问题创建命令: 创建一个 /solve_github_issue 类似的命令。
为重构创建命令: 创建一个 /refactor 命令。
为代码检查创建命令: 创建一个 /lint 命令。
为 PR 审查创建命令: 创建一个 /review_pr 命令。
向命令传递参数: 你的自定义斜杠命令是提示模板,可以接收命令行参数。
六、UI与工作流技巧 (共3条)
使用 Tab 补全: 用 Tab 键自动补全文件和目录名,以提供更精准的上下文。
果断按 Esc 中断: 当你看到 Claude Code 的输出偏离预期时,立即按 Esc 键打断它。
使用 undo 撤销: 打断后,可以要求它 undo(撤销)上一步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