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友
2010-09-29 15:53 Tracy. 阅读(955) 评论(1) 收藏 举报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春友,中华医学会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留美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胰腺外科研究治疗中心主任,急诊外科主任。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20余年,1992年~1995年赴美UMC留学3年,近6年从事胰腺专科工作,并于1999年组建协和医院胰腺外科研究与治疗中心及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兼任中华医学会湖北省普外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普外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胰腺病学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等17种杂志编委、常务编委或副主编。曾获美国联邦临床医学研究协会(AFCR)优秀论文奖、美国临床医师协会优秀研究者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等。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王春友教授长期从事胰腺疾病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胰腺外科专家。他率先提出术前影像学评估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创建“改良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通过术中放射粒子I126植入、区域性动脉灌注等先进方法综合治疗胰腺癌,显著提高了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多次受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手术演示并多次主办胰腺外科学术研讨班,在国内外科界享有崇高声誉。王春友教授紧密跟踪科学前沿,对胰腺移植、胰岛干细胞移植等开展了高水平的研究,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1998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教委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共十余项。主编和参编医学专业参考书10余部。已培养外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现有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 [1]
爱国情怀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5年,王春友博士从美国学成归来,即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这一年他43岁。转眼间,已在美国学习了三年。
1992年,王春友副教授受组织委派,去美国UMC留学三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三年期间,他充分发扬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和品质,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持续不怠,精益求精。
3年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因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就,1994年美国联邦临床医学研究协会为他颁发美国联邦临床医学研究协会(AFCR)优秀论文奖,1995年又为他颁发美国临床医师协会优秀研究者奖。
在荣誉面前,他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浮躁,没有丝毫的自负和得意,而是时时想着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奉献自己的点滴力量。3年学习期满,他置美国优裕条件于不顾,毅然回国,充分展现了一个华夏子孙应有的深沉的爱国情怀。[2]
创建胰腺外科中心 编辑本段回目录
回国后,王春友教授马上将在美国取得的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在组织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经过详细规划和艰辛准备,王春友教授在1999年创建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研究治疗中心,并随后筹建起了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这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胰腺外科研究治疗中心。当时,国内医学虽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外科治疗更是日新月异,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在胰腺这一区域,力量仍显单薄。其实也不是单单国内如此,一直以来,重症胰腺炎和胰腺癌的治疗在全世界都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重症胰腺炎(SAP)作为一种急骤、凶险的外科急腹症,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非常高,高达15%~30%。胰腺癌因其位置深,牵动器官多,而且早期很不容易发现,治疗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也成了医学上的一大难题。
筹建起胰腺外科研究治疗中心和胰腺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后,胰腺病人的治疗就变得系统而集中化了,尤其是对于重症胰腺炎病人和胰腺癌病人的治疗更是优势明显。自从胰腺中心建立后,王春友教授就为中心的发展和胰腺病人的救治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胰腺外科研究治疗中心不断发展完善。现在,中心设置普通病床25张,胰腺监护(PICU)病床5张;拥有粒子刀、血滤机、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床边B超、床边X光机、ERCT等现代化诊疗设备。每年接受来自华中、华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的数百名疑难疾病患者就诊,在医疗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获取各种科研项目10余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达到10余万元,每年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引领胰腺研究潮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胰腺疾病外科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王春友教授介绍胰腺癌的合理根治等内容
回国伊始,王春友教授即开始琢磨胰腺移植的研究。经过周密的考察和资料查阅,他决定从MHC基因入手。MHC指某一物种的某一号染色体(如人HLA在第6号染色体,小鼠H-2在17号染色体)上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它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识别以及清除外来和内在抗原起重要作用。人的MHC称为HLA,在小鼠称为H-2。MHC的作用包括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控制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免疫抑制,以及免疫活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编码补体系统中的某些组分等等。所以说,MHC基因是器官移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如果能把移植物MHC表达研究清楚,对于器官移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经过规划和前期实验,王春友教授拿出了课题《移植物MHC表达及诱导表达基因的调控》的设计书和课题《细胞脂质过氧化抑制剂对Ⅱ类MHC DRB位点调控的研究》的设计书。因为课题的先进性和重大意义,《移植物MHC表达及诱导表达基因的调控》获得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脂质过氧化抑制剂对Ⅱ类MHC DRB位点调控的研究》获得1997年卫生部科研基金。随后,王春友教授又将眼光投向干细胞的研究和胰岛移植,并拿出课题《猪胰岛干细胞库的建立与胰岛移植》的设计书。因为该课题巧妙地将干细胞的研究和器官移植的研究结合起来,具有非常先进的研究价值,所以该课题获得了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仅将眼光局限于基础研究,王春友教授还将精力投向更紧迫而广阔的临床研究。着眼于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难治性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王春友教授提出了《SAP综合治疗方案的系统化和细化研究》。虽然医学界早就注意到了重症胰腺炎的高危性,但中国一直没有SAP综合治疗的系统化研究和操作性强的临床细则。王春友教授的研究顺势利导,正好弥补了医学上的一个空白。
为完成课题《SAP综合治疗方案的系统化和细化研究》的研究,自1998年以来,课题组在对194例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SAP存在两个死亡高峰:一个是疾病早期,即全身性炎性反应期(SIRS期),死亡原因与早期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另一个是在发病中后期,即全身感染期和残余感染期,死亡主要原因与后期并发症尤其大血管出血密切相关。课题组开展了多领域、多层面的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包括SAP早期SIRS调控、液体复苏、脏器功能监测与维护、合理营养支持、后期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合并出血的防治以及特殊类型胰腺炎诊治等为重点的综合救治方案。这一综合救治方案经武汉协和医院的临床应用,SAP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由40.7%降为27.8%,死亡率由14.4%降为6.5%。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这一方案对SAP的疗效极其显著且较为成熟稳定。因其极强的临床价值,该课题日前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获得了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胰腺手术模式 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长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王春友教授还特别注重胰腺癌病人的救治,并在胰腺癌的外科治疗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因为胰腺癌手术的复杂性以及术后的并发症多,所以对于胰腺癌病人选择手术治疗的合理科学性显得很重要,如果手术治疗选择不当,或者强行切除,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胰腺癌病人手术之前进行可切除性的科学评估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针对这样的现状,王春友教授率先提出术前影像学评估胰腺癌的可切除性的方案。经过大量临床资料证实,该方案大大降低了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大大增高了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对于胰腺癌的外科治疗,传统的术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春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手术技巧。在此基础上,他敏锐地认识到传统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不足,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创建了治疗胰腺癌的新术式“改良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改良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一些弊端,手术路径更加简洁,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操作更加方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并已经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 此外,针对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王春友教授还提出了“术中放射粒子125I植入,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胰腺癌”。之前,“术中放射粒子125I植入,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应用于肝癌、胃癌较多,但因为胰腺位置深,血管供应复杂,一直以来该技术在胰腺癌的治疗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应用。王春友教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将该技术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为胰腺癌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服务胰腺癌症病人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医20余年,王春友教授在同事和病人之间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其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对待自己极其严格,不容许自己在病人的救治中出一点点差错,尽职尽责,以身作则,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二十多年,未有一例医疗事故发生,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对待同事,平易近人,积极合作,心地淳朴,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交流,乐于助人,在同行间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对待病人,热情周到,体贴入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其高超的技术为病人排忧解难,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危病人,充分理解病人疾苦,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体现了一个医学家应有的崇高品德,在病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留下极好的口碑。
平时工作中,加班加点对于他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早上进手术室,晚上才出来,或者彻夜忙碌在手术室对于他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
因其工作上的良好业绩及认真负责的精神,1998年王春友教授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荣誉面前,王春友教授始终坦然面对,一如既往,将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深爱着的医疗事业,将所有的热情都献给了需要他的病人们。
王春友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大夫,我始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患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希望能真正为患者排忧解难,那样自己才不愧于大夫的称号。作为一名医学科研者,我希望能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来,在医学研究上奉献自己的棉薄之力。”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Tracy.,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tracy/archive/2010/09/29/1838522.html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