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业5

一、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相对于之前的设想,对本学期软件工程的学习之后定下的一些追求和目标。总体来说,多少是有一些涉及和锻炼的吧,不能说是实现了什么目标,但是确实是在整个学期的个人、结对、团队路程中学到了很多过去没有接触的方面。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如何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中、如何在一个团队中相互合作做出真正的工作产物,以及如何用实际的手段模拟一个未来投入社会工作的流程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在这学期的软件工程学习中让我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到的部分。

除了意识形态方面,更多的一些除了编码这种“纯工作”之外的实用技能我也是初次尝试,比如我们小组进行的web网页平台的开发项目,过去从来没有真正地把自己的项目投放到互联网上使之成为一个可用的项目,这是第一次尝试,也很有幸能负责这方面工作,从云服务器到域名到端口映射等等,学到了很多比一些纯编码这些更实用的能力。

不足的话也是很明显,毕竟我们还是模拟这个过程,除了时间方面,缺少一个硬性的要求和限制。使得这一学期的软工实践与未来的社会工作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家的角色带入程度不高,对工作缺少激情等等。

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1)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包括交叉完成的部分,除去被替换的部分,不包括UI的制作,约600~800行

2)软工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代号 内容 时间
1 个人作业1 2
2 个人作业2 3
3 个人作业3 3
4 个人作业4 4
5 结对作业 15
6 团队作业1 3
7 团队作业2 3
8 团队作业3 5
9 团队作业4 A 18
10 团队作业5 4
11 团队作业6 4
12 团队作业7 4
13 团队作业8 B 12
14 团队作业9 2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团队项目验收印象最深,代表小组对我们组的项目进行了介绍,非常紧张。同时也算是整个学习努力的一个站点吧。

4)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约80个小时。平均下来每周约7小时左右。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学习使用了JSP项目的编写,云服务器平台的申请使用,以及类似花生壳这种端口映射软件的使用。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leangoo提供的冲刺看板,即工作统计,燃尽图这些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jsp是我们选用的语言,基于WEB网页的开发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端口映射发布网站和应用,一种廉价便捷免复杂审核的临时互联网发布方案。

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说到经验,这次团队项目占用了本学期学习内容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从这次活动中也了解了很多“套路”吧。首先,从项目一开始便获得了一个经验教训,经过总结,基本就是“千万不要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团队往往在选题时候,考虑太多东西,比如:“这个难不难?、这个能做成吗?、这个我可能不会、选什么项目又简单又容易拿分?”,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就是无解,不可能让你有一个轻松而又容易“过关”的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好做什么,做哪些东西,直接分配任务到每个人。这才是最实在的,最难的不是开发过程,而是从一开始整个团队如果有一种颤颤巍巍的瞻前顾后的习惯,就很难进展下去。虽然有个别团队出现了困难而宣告失败,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失败其实不是项目的失败,也不是各人能力的不行,纯粹是整个团队没有把这个活动当回事,大家都硬着头拖时间,时间一到一了百了~很庆幸我们团队的工作算是顺利的,虽然成品在众人看来缺陷很多,但是的确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当然,从这次结项的结果和反馈来看,我们的问卷调查系统的项目也是有一些问题,相对于大多数小组选择微信小程序之类的项目,他们拥有完善的开发环境和早已预制好的一套模板流程,优势很明显,成品bug少、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有微信提供的完善的开发体系服务,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功能单一、逻辑简单。而我们选择的web开发,劣势也很明显,整个项目基本要靠自己空手平地建设起来,功能繁多(从用户系统,到编写、编辑问卷、发布审核、填写回答等等一系列功能),看似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实则工作量很大,很容易出问题,我们绝对付出了不少于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平地起高楼的难度,让我们一些功能存在不足或者缺失,给人的印象分大打折扣,有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也算是我们当初软件规划阶段过于“雄心壮志”的苦果,因此以后也要吸取教训,项目规划的结构:精而易才是最优先考虑的,大而全的思路很显然不适合我们这种非专业的小团队。

三、对下一届实践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学初的你,对于大一的你,对于开学初的我,你有什么想建议和告知的呢?对于后来人的期许。对于换人机制,有什么样的建议?

实践过程,尤其是团队项目,建议考虑压缩非正式工作时间,即规划、构想这些前期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AB冲刺前后,如果我猜得没错,多数小组的开发阶段仅仅就是两次冲刺而已,尤其是过于将重担压在ALPHA冲刺那两周了。 换人机制想法是好的,实践中却是有点鸡肋,多数小组仅仅选择了互换一人完成要求而已。换人时间是Beta冲刺前,而beta冲刺仅仅五天而已,而且完成度很高了,换人的意义不高,建议将alpha阶段时间从一两周拉长到两周,将换人安排在Alpha开发阶段中间,更有意义。

四、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从萌芽到磨合到规范阶段,最后的创造阶段。我觉得我们团队经历过并且到达了。最初的萌芽应该就是老师提出这个活动吧,我们小组的人确定的还算顺利,磨合阶段应该是最困难的阶段,大家组成队伍很容易,确定目标却很难,在项目的前期展开的阶段我们跟多数小组一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每个人都不想成为“背锅”的那个角色,所以大家有话都很难说,直到时限将至,终于达成共识,确定好目标,大家坚持下去。有了目标便要开始工作了,这一阶段应该是规范阶段了,最终的实现小组目标,应该是我们“创造”的结果。虽然这个创造还有很多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缺陷很多,但是他是完整的,是共同努力完成的成果。

五、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

说到软件流程,我们的过往的项目进展博客应该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每一个阶段的总结都包含了个人的进度进展。
http://www.cnblogs.com/biaoche/

包括我们临时服务器开放阶段的流量统计,在验收当日的流量为80MB左右,每个用户尝试一个完整流程约使用4-7M不到的服务器流量,单周四百多M流量基本是实现了数百次的用户访问

posted @ 2018-06-17 17:41  闷声发大财!吼啊  阅读(169)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