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苏格拉底和诡辩者

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 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你怎么想呢?苏菲。如果你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对的事,你还 会活得很快乐吗?有很多人撒谎、舞弊、中伤别人,而他们本身也深 深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对或不公平的。你想这些人会快乐吗?

这批诡辩学家多半都是一些游遍各地、见过不同政治制度的人。 在他们到过的各个城邦中,无论传统规范或地方法律可能都各不相 同。这使得那些诡辩学家不禁质疑哪些事物是与生俱来,而哪些事物 又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就这样,他们播下了雅典城邦内社会批评的种 子。 例如,他们指出,像“天生害羞”这样的说法并不一定成立, 因为假使害羞是一种“天生”的性格,那一定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 一种出于内在的品格。但是,苏菲,害羞的个性果真是天生的吗?还 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对于某个已经游遍世界的人来说,答案应该很 简单:害怕展露自己赤裸的身体并非“自然”的,也不是天生的。 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还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致。

这批游历四方的诡辩学家宣称,世间没有绝 对的是非标准

 

Q:理性价值观是先天还是后天,如果理性可以由国家在后天塑造呢?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 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 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1、自然派哲学家

不变,万物由一种元素组成,不能相信感官

变化,可以相信感官

不变,可以相信感官,有多种基本元素,不会变

2、苏格拉底、柏拉图

苏格拉底:人的理性中存在不变的真善美

柏拉图:分为感官世界和理想世界,

感官社会中的事物会销毁:对象

理想世界中的事物不会:类

以理性来统治国家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3、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家

说得夸张一些,我们可以说柏拉图无视于感官世界的存在,也 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的一切事物。(他只想逃离洞穴,观察永恒的 概念世界。)

亚理斯多德则正好相反:他倾全力研究青蛙与鱼、白头翁与罂 粟等事物。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理斯多德则同时也运 用他的感官。

 

马的理型并不存在,只是马的共同特征。“形式”存在于事物之中

人类灵魂中 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人类具有与身俱来的感官理性,因此可以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

物质的质料和形式

质料因

主动因

形式因

目的因:天下雨,因为植物动物需要:从因果论上说,亚里士多德不一定对

 

自然的层级:生物与非生物: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

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神性:由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组成

宇宙间有上帝推动自然界的运作

人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人唯有运用所有的能力和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快乐的三种形式:享乐的生活,自由而负责的公民,思想家与哲学家,需要同时达到三个标准才能幸福

歧视女性:男人提供形式,女人只提供“质料”。

 

4、希腊哲学

仍然集中在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幸福

四个学派:

犬儒学派:安提赛尼斯,幸福不依靠外在环境的优势,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健壮的体魄。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受罪。

斯多葛学派:宇宙间有公理存在,建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之上。不会随时间改变,这一点与苏格拉底相似。

思想更开放,更关心政治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人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发生的。

伊比鸠鲁学派:“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

考量一个行为是否有乐趣时,必须考虑到其副作用,以及是否有其他方式获得更大的乐趣。

人不是动物,我们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所谓“乐趣”,不一定只是指感官上的感觉。

对政治或者团体生活并不感兴趣

在伊比鸠鲁之后,许多伊比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 纵。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新柏拉图派哲学:普洛丁

相信灵魂物质二元论

但万物一体

神秘主义:失去自我,获得超我

 

5、印欧文化与闪族文化

印欧文化:历史循环,灵魂转生,生命的最终目的,挣脱轮回(自省,打坐)

注重视觉

闪族文明: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均属于闪族文明

历史直线发展,一神论

注重听觉

布道,祈祷

耶稣出现:他很巧妙地用那个时代的语言,赋予一个古老的战争口号崭新而宽广的意义。

于是,“天国”这样一个原本具有战争意味的古老字眼,到 了耶稣口中便在意义上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人们原本期待的是一 位很快能够建立“天国”的军事领袖,但他们看到的却是穿着短袍、凉鞋,告诉他们“天国”——或“新约”——就是要“爱邻如己”的 耶稣

 

保罗宣扬基督教

6、 中世纪:长达1000年,过度权威,各种意识产生萌芽的阶段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柏拉图学院被关闭,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书籍保留下来

文化日渐式微

整个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在数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方面优于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的哲学问题:我们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我们可以借助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希腊哲学家与圣经的记载有何

关系?圣经与理性之间有抵触吗?还是信仰与知识是可以相容的。

圣奥古斯丁:柏拉图教派和基督教,人类史是天国与世俗之国之间的奋战史。

将人分为两类“被救赎的”“不被救赎的”

圣多玛斯:阿拉伯人沿袭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然而何时按照圣经教义,何时听亚里士多德的话?

将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

女人在身体构造上不如男人,灵魂上一样,圣经上天堂不分性别。

席德佳:中世纪女思想家(中世纪是男人的天下)

7、文艺复兴

哲学和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天主教文化开始出现分裂。

罗盘火器与印刷术的发明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逐渐转向货币经济体系。

人文主义精神认为人是及其崇高可贵的,这和中世纪时期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截然不同。

人并不是为神而存在的, 因此人们也不妨即使行乐。有了这种新的自由之后,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美洲也是在这段时期被欧洲人用蛮横
的手段征服了。这些都是人文主义阴暗的一面。

8 巴洛克时期

笛卡尔

我决定要举起我的手臂,然后,手臂自己就举起来了。我决
定要跑步赶公车,下一秒钟我的两腿就像发条一样跑起来了。有时刻
坐在那儿想某件令我伤心的事,突然间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因此,
肉体与意识之间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关联

怀疑一切 建立自己的哲学观

 

视频,电影解说都是有别人控制速度的事情. 看书,看文章应该由自己控制速度的活动就变得越来越不擅长.

这是一个巨大的能力萎缩和缺陷, 看来自己得有意识地再次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需要娱乐,也请尽量以可以自己控制的活动为主.

posted on 2017-01-02 17:27  时间的女儿  阅读(460)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