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连载一)

从佳能公司的广泛宣传不难得知,佳能的故事是从1933年,精确一点是1933年11月创办的“精机光学研究所”开始的……

  话说当年,作为当时世界的“照相机之国”德国有两大品牌——徕卡/Leica和康太时/Contax。两家都在生产代表着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35mm焦平面快门相机。在1930年代初其代表作分别是Leica II和Contax I,是当时最精密最高档的35mm相机。当时带50mm f/3.5镜头的徕卡II相机的价格,相当于从日本最好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待遇最高银行业的“优秀人才”半年的工资,约420日元左右,而被认为是日本第一款大批量制造的相机Pearlette(折叠式相机,由柯尼卡的身前小西六生产)1929年款带镜头的价格大概只要25日元。


代表1930年代初期最高水平的35mm相机Leica II与Contax I

日本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销量巨大的小西六Pearlette折叠相机

  在当时这个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高不可攀。不过就像现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找到很多充满理想和干劲年轻人,他们脑海中总是浮现“为什么我不能……”之类的想法,当时的日本也有一群年轻人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相机梦在努力,吉田五郎(Goro Yoshida,1900~1993)就是其中之一。


吉田五郎(Goro Yoshida,1900~1993),精机光学创始人之一

  吉田五郎出生在广岛,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跑到东京闯荡,在一家从事电影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修理和改装的公司当学徒,由于吉田五郎机灵能干,天生就喜欢跟机械仪器打交道,对于修理和改造摄影机和放映机乐此不疲,很快成为了业务骨干。到了1920年代末期,不到30的他经常会被老板派到当时的“东方小巴黎”上海,去设法搞到公司所需要的零部件。

  可见当时上海的繁华程度并不逊于东京,既然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到6年之后,就有冯如完成了第一架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制造的飞机,想必当时也有中国人想过仿制徕卡或康太时相机,可是……说偏了,还是回到正题。在上海时,吉田五郎碰到一个名叫Roy E. Delay的美国商人,在聊天时这个老美提到“既然你们日本连飞机和战列舰都能制造,你怎么还跑到上海来买摄影机零件啊?”

  此处有一个背景需要介绍一下,日本在1920年建成了采用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16.1英寸,即410mm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长门号”,标准排水量33,800吨,最大排水量高达43,580吨。而在1922年华盛顿裁军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对战舰的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并制定了华盛顿裁军条约。按照制定的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列强们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同时销毁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同级陆奥号。但日本以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和火炮制造中所用标准不同而造成差异为由拒绝,而长门号的建造费用为当时价格4390万日元以上!长门号在1940年大和号战列舰建成服役之前,20年里一直是日本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战舰,并作为联合舰队的旗舰,被看作是日本帝国海军的象征。结局?1946年在比基尼岛海域进行的美国核试验中沉没。


“大和号”服役之前日本帝国海军的旗舰和骄傲——长门级战列舰“长门号”

  显然,这位老美对当时能制造大型战列舰的日本却不能造摄影机零件感到奇怪,这刺激了吉田五郎的自尊心。而对美国商人的认识也为后来佳能相机在美国市场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后文再详述。

  多年后吉田五郎回忆当初为什么要拆解徕卡并制造出日本的35mm高级照相机时说道“我漫无目的地拆开相机只是为了看看每个零件而已(这个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20多年前笔者也曾经只是出于好奇而把家里的一台东方6大卸八块),发现所有零件无非都是由黄铜、铝、铁和橡胶制造的,并没有钻石!而就是这些不值钱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却能卖到天价!这让我非常生气”。这番话无疑非常朴实,甚至我们会感到似曾相识,每当身边的报刊杂志在报道某些企业家创业初衷的时候,我们不也会看到类似的话语吗?在 “山寨”流行的今天,你敢说那些“山寨寨主”们没有类似的想法吗?

  客观分析当年的情况,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1920年代,特别是1920年代后期,普遍采用高关税来鼓励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所以造成了德国相机在日本价格高得离谱的局面,而这一政策却直接刺激了包括相机在内的一系列行业的发展。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然也波及到了日本,于是日本开始加紧对外扩张。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开始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做着各种准备,主要偏向于娱乐的电影拍摄和放映业自然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但对军工光学用品,如测距仪、望远镜、照相机等等需求量大增,这也直接刺激了包括摄影器材在内的一系列平时民间需求量较小的工业门类发展。


吉田五郎的妹夫内田三郎(左)与前田武男(右)


当年的竹皮屋大厦外景

  吉田五郎觉得单飞的时候到了。俗话说,“打仗亲兄弟”,1933年11月,吉田五郎在得到了他的妹夫,曾在山一证券工作的内田三郎(Sabura Uchida,1899~1982)经济上的支持后,与内田、内田以前的一个部下前田武男(Takeo Maeda,1909~1977)一起在今天东京都港区六本木的竹皮屋大厦(其实是间木制建筑)3楼的一个房间成立了“精机光学研究所”(Seiki Kogaku),正式开始研制35mm高级小型照相机。当时东京六本木地区远不是像今天这样的重要中心商业区,而是集中了很多军事设施,直到二战后,这一点也让人充满联想。

  连载第一节完
posted @ 2009-06-03 13:52  tiasys  阅读(39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