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到底去哪儿了?top,pmap,free,buffer,cache

http://www.vpser.net/other/linux-vps-ram.html

 

VPS侦探经常遇到一些刚接触Linux的小白会问Linux VPS内存占用那么多?今天从网上摘抄了部分内容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在Linux中经常发现空闲内存很少,似乎所有的内存都被系统占用了,表面感觉是内存不够用了,其实不然。这是Linux内存管理的一个优秀特性,在这方 面,区别于 Windows的内存管理。主要特点是,无论物理内存有多大,Linux 都将其充份利用,将一些程序调用过的硬盘数据读入内存,利用内存读写的高速特性来提高Linux系统的数据访问性能。而Windows 是只在需要内存时,才为应用程序分配内存,并不能充分利用大容量的内存空间。换句话说,每增加一些物理内存,Linux 都将能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硬件投资带来的好处,而Windows只将其做为摆设,即使增加8GB甚至更大。

Linux 的这一特性,主要是利用空闲的物理内存,划分出一部份空间,做为 cache 和 buffers ,以此提高数据访问性能。VPS侦探 http://www.vpser.net

页高速缓存(cache)是 Linux内核实现的一种主要磁盘缓存。它主要用来减少对磁盘的I/O操作。具体地讲,是通过把磁盘中的数据缓存到物理内存中,把对磁盘的访问变为对物理 内存的访问。

磁盘高速缓存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访问磁盘的速度要远远低于访问内存的速度,因此,从内存访问数据比从磁盘访问速度更快。第二,数据一旦被访 问,就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再次被访问到。

 

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2124166-1-1.html

ps -aux|awk '{print $4"\t"$11}'|grep -v MEM|sort -r

   

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2217572-1-1.html

top -d 1
然后shift + m(Sort by memory usage)

 

 

http://blog.csdn.net/sunlylorn/article/details/6215137

 

动态查看一个进程的内存使用

 

  1. 1、top命令  
  2. top -d 1 -p pid [,pid ...]  //设置为delay 1s,默认是delay 3s  
  3. 如果想根据内存使用量进行排序,可以shift + m(Sort by memory usage)  

 

 

静态查看一个进程的内存使用

 

  1. 1、pmap命令  
  2. pmap pid  
  3.   
  4. 2、ps命令  
  5. ps aux|grep process_name  
  6.   
  7. 3、查看/proc/process_id/文件夹下的status文件  
  8. Name:   php  
  9. State:  R (running)  
  10. SleepAVG:       0%  
  11. Tgid:   21574  
  12. Pid:    21574  
  13. PPid:   10005  
  14. TracerPid:      0  
  15. Uid:    1000    1000    1000    1000  
  16. Gid:    100     100     100     100  
  17. FDSize: 256  
  18. Groups: 16 100   
  19. VmPeak:   161740 kB  
  20. VmSize:   161740 kB  
  21. VmLck:         0 kB  
  22. VmHWM:    107144 kB  
  23. VmRSS:    107144 kB  
  24. VmData:   106192 kB  
  25. VmStk:        84 kB  
  26. VmExe:      5588 kB  
  27. VmLib:      7884 kB  
  28. VmPTE:       268 kB  
  29. Threads:        1  
  30. SigQ:   0/69632  
  31. SigPnd: 0000000000000000  
  32. ShdPnd: 0000000000000000  
  33. SigBlk: 0000000000000000  
  34. SigIgn: 0000000000001000  
  35. SigCgt: 00000001818040a7  
  36. CapInh: 0000000000000000  
  37. CapPrm: 0000000000000000  
  38. CapEff: 0000000000000000  
  39. Cpus_allowed: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f  
  40. Mems_allowed:   1  
  41.   
  42. 任务虚拟地址空间的大小 VmSize  
  43. 应用程序正在使用的物理内存的大小 VmRSS  

 

 

 

http://blog.csdn.net/kenera/article/details/6599173

 

转载自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3/33582.htm
1:在命令行提示符执行top命令

2:输入大写P,则结果按CPU占用降序排序。输入大写M,结果按内存占用降序排序。(注:大写P可以在capslock状态输入p,或者按Shift+p)

另外:

认识top的显示结果

top命令的显示结果如下所示:

top - 01:06:48 up 1:22, 1 user,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Tasks: 29 total, 1 running, 28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3% us, 1.0% sy, 0.0% ni, 98.7% id, 0.0% wa, 0.0% hi, 0.0% si Mem: 191272k total, 173656k used, 17616k free, 22052k buffers Swap: 192772k total, 0k used, 192772k free, 123988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379 root 16 0 7976 2456 1980 S 0.7 1.3 0:11.03 sshd 14704 root 16 0 2128 980 796 R 0.7 0.5 0:02.72 top 1 root 16 0 1992 632 544 S 0.0 0.3 0:00.90 init 2 root 34 19 0 0 0 S 0.0 0.0 0:00.00 ksoftirqd/0 3 root RT 0 0 0 0 S 0.0 0.0 0:00.00 watchdog/0统计信息区

前五行是系统整体的统计信息。第一行是任务队列信息,同 uptime 命令的执行结果。其内容如下:

01:06:48 当前时间
up 1:22 系统运行时间,格式为时:分
1 user 当前登录用户数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系统负载,即任务队列的平均长度。
三个数值分别为 1分钟、5分钟、15分钟前到现在的平均值。

第二、三行为进程和CPU的信息。当有多个CPU时,这些内容可能会超过两行。内容如下:

Tasks: 29 total 进程总数
1 running 正在运行的进程数
28 sleeping 睡眠的进程数
0 stopped 停止的进程数
0 zombie 僵尸进程数
Cpu(s): 0.3% us 用户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1.0% sy 内核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0.0% ni 用户进程空间内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CPU百分比
98.7% id 空闲CPU百分比
0.0% wa 等待输入输出的CPU时间百分比
0.0% hi  
0.0% si  

最后两行为内存信息。内容如下:

Mem: 191272k total 物理内存总量
173656k used 使用的物理内存总量
17616k free 空闲内存总量
22052k buffers 用作内核缓存的内存量
Swap: 192772k total 交换区总量
0k used 使用的交换区总量
192772k free 空闲交换区总量
123988k cached 缓冲的交换区总量。
内存中的内容被换出到交换区,而后又被换入到内存,但使用过的交换区尚未被覆盖,
该数值即为这些内容已存在于内存中的交换区的大小。
相应的内存再次被换出时可不必再对交换区写入。

进程信息区

统计信息区域的下方显示了各个进程的详细信息。首先来认识一下各列的含义。

序号 列名 含义
a PID 进程id
b PPID 父进程id
c RUSER Real user name
d UID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id
e USER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f GROUP 进程所有者的组名
g TTY 启动进程的终端名。不是从终端启动的进程则显示为 ?
h PR 优先级
i NI nice值。负值表示高优先级,正值表示低优先级
j P 最后使用的CPU,仅在多CPU环境下有意义
k %CPU 上次更新到现在的CPU时间占用百分比
l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秒
m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1/100秒
n %MEM 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百分比
o VIRT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总量,单位kb。VIRT=SWAP+RES
p SWAP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中,被换出的大小,单位kb。
q RES 进程使用的、未被换出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RES=CODE+DATA
r CODE 可执行代码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s DATA 可执行代码以外的部分(数据段+栈)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t SHR 共享内存大小,单位kb
u nFLT 页面错误次数
v nDRT 最后一次写入到现在,被修改过的页面数。
w S 进程状态。
D=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R=运行
S=睡眠
T=跟踪/停止
Z=僵尸进程
x COMMAND 命令名/命令行
y WCHAN 若该进程在睡眠,则显示睡眠中的系统函数名
z Flags 任务标志,参考 sched.h

默认情况下仅显示比较重要的 PID、USER、PR、NI、VIRT、RES、SHR、S、%CPU、%MEM、TIME+、COMMAND 列。可以通过下面的快捷键来更改显示内容。

更改显示内容

通过 键可以选择显示的内容。按 f 键之后会显示列的列表,按 a-z 即可显示或隐藏对应的列,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 o 键可以改变列的显示顺序。按小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右移动,而大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左移动。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大写的 F 或 O 键,然后按 a-z 可以将进程按照相应的列进行排序。而大写的 R 键可以将当前的排序倒转。

 

 

http://bbs.chinaunix.net/thread-2014235-1-1.html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当你在Linux下频繁存取文件后,物理内存会很快被用光,当程序结束后,内存不会被正常释放,而是一直作为caching.这个问题,貌似有不少人在问,不过都没有看到有什么很好解决的办法.那么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先来说说free命令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163 86 0 10 94
-/+ buffers/cache: 58 191
Swap: 511 0 511

其中:

total 内存总数

used 已经使用的内存数

free 空闲的内存数

shared 多个进程共享的内存总额

buffers Buffer Cache和cached Page Cache 磁盘缓存的大小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的内存数: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用的memory=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有了这个基础后,可以得知,我现在used为163MB,free为86,buffer和cached分别为10,94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果我执行复制文件,内存会发生什么变化.

[root@server ~]# cp -r /etc ~/test/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4 0 8 174
-/+ buffers/cache: 62 187
Swap: 511 0 511

在我命令执行结束后,used为244MB,free为4MB,buffers为8MB,cached为174MB,天呐都被cached吃掉了.别紧张,这是为了提高文件读取效率的做法.

引用http://www.wujianrong.com/archives/2007/09/linux_free.html"为了提高磁盘存取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设计, 除了对dentry进行缓存(用于VFS,加速文件路径名到inode的转换), 还采取了两种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针对磁盘块的读写,后者针对文件inode的读写。这些Cache有效缩短了 I/O系统调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时间。"

那么有人说过段时间,linux会自动释放掉所用的内存,我们使用free再来试试,看看是否有释放>?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5 0 8 174
-/+ buffers/cache: 61 188
Swap: 511 0 511

MS没有任何变化,那么我能否手动释放掉这些内存呢???回答是可以的!

/proc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读写操作做为与kernel实体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修改/proc中的文件,来对当前kernel的行为做出调整.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proc/sys/vm/drop_caches来释放内存.操作如下: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0
首先,/proc/sys/vm/drop_caches的值,默认为0

[root@server test]# sync

手动执行sync命令(描述:sync 命令运行 sync 子例程。如果必须停止系统,则运行 sync 命令以确保文件系统的完整性。sync 命令将所有未写的系统缓冲区写到磁盘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迟的块 I/O 和读写映射文件)

[root@server test]#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3

将/proc/sys/vm/drop_caches值设为3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66 182 0 0 11
-/+ buffers/cache: 55 194
Swap: 511 0 511

再来运行free命令,发现现在的used为66MB,free为182MB,buffers为0MB,cached为11MB.那么有效的释放了buffer和cache.

有关/proc/sys/vm/drop_caches的用法在下面进行了说明

/proc/sys/vm/drop_caches (since Linux 2.6.16)
Writing to this file causes the kernel to drop clean caches,
dentries and inodes from memory, causing that memory to become
free.

To free pagecache, use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pagecach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Because this is a non-destructive operation and dirty objects
are not freeable, the user should run sync( first.

 

 

http://digdeeply.org/archives/02201800.html

Ubuntu 使用top/free查看内存占用大的原因

 

linux/ubuntu下free/top查看内存占用大的原因

linux/ubuntu下free/top查看内存占用大的原因


使用free/top查看内存占用的时候,吓了一大跳,机器4GB的内存,显示free空闲的内存只有300多M,查看了下进程,也没有发现占用大内存的应用啊。
查了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其实原理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就是

 

查看结果中used已使用的内存表示总计分配给缓存(包含buffers 与cache )使用的数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缓存并未实际使用。

 

free结果的解释:
Mem:表示物理内存统计
-/+ buffers/cached:表示物理内存的缓存统计
Swap:表示硬盘上交换分区的使用情况,这里我们不去关心。
系统的总物理内存:255268Kb(256M),但系统当前真正可用的内存b并不是第一行free 标记的 16936Kb,它仅代表未被分配的内存。
我们使用total1、used1、free1、used2、free2 等名称来代表上面统计数据的各值,1、2 分别代表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数据。
total1: 表示物理内存总量。
used1: 表示总计分配给缓存(包含buffers 与cache )使用的数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缓存并未实际使用。
free1: 未被分配的内存。
shared1: 共享内存,一般系统不会用到,这里也不讨论。
buffers1: 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数量。
cached1: 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数量。buffer 与cache 的区别见后面。
cache 和 buffer的区别:
Cache: 高速缓存,是位于CPU与主内存间的一种容量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由于CPU的速度远高于主内存,CPU直接从内存中存取数据要等待一定时间周 期,Cache中保存着CPU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一部分数据,当CPU再次使用该部分数据时可从Cache中直接调用,这样就减少了CPU的等待时间,提 高了系统的效率。Cache又分为一级Cache(L1 Cache)和二级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内部,L2 Cache早期一般是焊在主板上,现在也都集成在CPU内部,常见的容量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Buffer:缓冲区,一个用于存储速度不同步的设备或优先级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区域。通过缓冲区,可以使进程之间的相互等待变少,从而使从速度慢 的设备读入数据时,速度快的设备的操作进程不发生间断。
缓冲(buffers)是根据磁盘的读写设计的,把分散的写操作集中进行,减少磁盘碎片和硬盘的反复寻道,从而提高系统性能。linux有一个守护进程定 期清空缓冲内容(即写如磁盘),也可以通过sync命令手动清空缓冲。举个例子吧:我这里有一个ext2的U盘,我往里面cp一个3M的MP3,但U盘的 灯没有跳动,过了一会儿(或者手动输入sync)U盘的灯就跳动起来了。卸载设备时会清空缓冲,所以有些时候卸载一个设备时要等上几秒钟。
修改/etc/sysctl.conf中的vm.swappiness右边的数字可以在下次开机时调节swap使用策略。该数字范围是0~100,数字越 大越倾向于使用swap。默认为60,可以改一下试试。
两者都是RAM中的数据。简单来说,buffer是即将要被写入磁盘的,而cache是被从磁盘中读出来的。
buffer是由各种进程分配的,被用在如输入队列等方面,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某个进程要求有多个字段读入,在所有字段被读入完整之前,进程把先前读入的字 段放在buffer中保存。
cache经常被用在磁盘的I/O请求上,如果有多个进程都要访问某个文件,于是该文件便被做成cache以方便下次被访问,这样可提供系统性能。

 

 

 

 

 

 

 

 

 

 

 

 

 

posted @ 2013-01-10 18:00  陳聽溪  阅读(108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