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0年的轮回?从鸦片战争看当前的全球贸易战

Posted on 2025-04-24 09:24  杨彬Allen  阅读(44)  评论(0)    收藏  举报

  最近有几条新闻引发了我的关注:

  1、墨西哥政府查封了位于墨西哥城中心的义务商贸城,没收了价值超过2660万元人民币的商品,并计划全部销毁。这次行动由墨西哥政府的第四号人物经济部长马塞洛亲自指挥,可见墨西哥打击转口贸易的决心之大。

  2、越南政府网站(2025/4/22)发表声明说,越南总理范明政指示官员打击贸易欺诈、假冒和其它美国关注的问题。越南贸易部并没有在指令中具体点名转运欺诈活动可能来源自什么国家,然而越南近40%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

  这几件事不禁让我联想起200年前在中国发生的类似事件,当时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短短23天共销毁鸦片1188吨,史称虎门销烟。紧接着1840年,英国舰队开赴中国南海炮轰广州,对于中国人而言那是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起点。

  自此,鸦片战争这四个字成为每一个中国学生心中的国耻第一课。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国际史学界,这场战争几乎没人称它为鸦片战争,而是叫做第一次英中战争或者通商战争,有时候也直接称为贸易战。19世纪中期的中英贸易战与今天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中美贸易战不过是一字之差。

  既然都是贸易战,我们是否可以以史为鉴,从鸦片战争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来启发我们今天对于中美贸易战的认知与思考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导致上上个世纪的两场鸦片战争和今天的中美贸易战究竟有哪些异同之处?

  首先,中外对于这种19世纪中叶的战争称谓不同,绝不仅仅是语言选择那么简单,而是各自在价值观立场和叙事逻辑上存在巨大差异。鸦片战争强调的是毒品、道义、侵略、被害,是一种情绪动员试的民族主义叙事。而中英贸易战或通商战争强调的则是贸易制度结构性冲突,它是一种更复杂的世界秩序的角度。同样我们今天经历的中美贸易战,也是一场类似的结构性贸易冲突。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今天对它的理解和叙事,似乎依然停留在1840年的框架之中。

  纵观鸦片战争,从来不只是鸦片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制度对接失败,市场规则冲突,与全球化秩序的第一次碰撞。因此特别值得我们今天的警醒和反思。让我们回到1684年,满清开放海禁,但是对外奉行不对等的贸易政策。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外国可以随便买,但是我的市场你不能随便进,这主要是当时的中国没有自由贸易、互惠互利这些现代经济的概念,而是延续了明朝的朝贡贸易逻辑。而后续的十三行贸易制度,更相当于国家强制垄断,外国商人无权在中国投资生产或对接消费者,更无权将自己的商品直接销往中国。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对外市场垄断、贸易准入壁垒和政策性歧视外资企业与产品。

  同时,虽然法律规定贸易税率为4%,但是由于更多灰色成本,实际外商已被征税高达20%以上的关税,到了1830年英国对中国每年贸易逆差超过300万两白银,但是由于英国实行金本位,白银的持续流出对货币稳定外汇储备财政平衡都构成了威胁。

  这个逻辑其实和今天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构极为相似,我们大量出口,却不愿意在金融、数据、标准等制度层面让对方进入。美方长期经受贸易逆差,贸易最终无法持续。

  面对巨大的贸易逆差与制度性的封锁,英国人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他们的第一选择并不是鸦片输出,而是扩大对华出口工业品,比如棉纱机械等,但清廷明令禁止这些商品进入中国,甚至视之为夷货,在多次外交交涉失败后,英国开始研究到底什么时候中国政府允许且中国人民需要的商品呢。于是中国国内早已存在的鸦片市场成为了突破口,这里需强调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毒品这个概念,鸦片贸易刚开始和今天的香烟买卖是一样,全世界都是合法贸易,中国也是如此。英国在海外卖,在自己国家也卖。直到鸦片战争后28年,英国才制定毒品药店法案,对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一般性限制,而到了1914年才真正禁止鸦片。从这个角度看,主观上英国人并不想毒害中国人,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个中国唯一大量需要的商品。

  中国从明朝开始进口鸦片,最初是作为药材使用,它的流通性很小,主要在宫廷、上层医生、道士等圈层有限使用,并未立刻成为成瘾性娱乐品或社会毒品。到17世纪末清初,南洋爪洼、菲律宾等地传入“烟吸”方式,这一方式更易上瘾,也改变了鸦片的社会角色。在那个时间点看,清政府查禁鸦片战争的主要动机,并不完全是禁毒或者关心民众健康,而是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白银大量外流的担忧。这一点在清朝道光年间的大量奏折、官书中都有体现:

1. 林则徐奏折(道光二十年,1840年)

“查近年以来,洋船贩运鸦片日多,我民吸食成风,流弊莫甚于此,尤为可虑者,每年海口流出白银甚巨,致使钱价日增,民间交易失常。”

📌 解读:林则徐指出鸦片危害最大之处不是“吸毒”,而是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货币失衡。

2. 道光皇帝上谕(1838年)

“鸦片之害,至今仍未杜绝,尤堪忧者,白银日耗而货币愈紊,民困财疲,贻误大局。”

📌 解读:皇帝关注的也是“白银耗散”与国家财政稳定。

  如果不是鸦片而是其它合法的贸易逆差引起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会有同样的反应。同时,如果中国自己种植鸦片能够阻止白银外流,政府禁烟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后来也真是这样,1858年天津条约的附约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