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工具读书笔记|也是Markdown学习笔记

《批判性思维工具》读书笔记

2024-12-24

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应该贯彻我们终身,能做到这个的将使我们终身受用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世界上所有的现在发生的和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过去找到相似的事情。但是不会只是简单的重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听取听取不同的声音,通过对比不同的声音汲取其中的智慧,考验剔除自己想法中的谬误。

干父之蛊 干母之蛊 蛊卦

父象征着精神,母象征着物质。精神易改,物质难变。精神统御着物质,物质又影响着精神。

批判性思维定义

我们即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在消费过程中识别我们思维的缺点和局限,并在生产环节改造修正后,总结输出固化我们修正结果。
如果感觉生活学习困难,感到痛苦,那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当前的思维模式和物质条件不匹配,我们应该不断的迭代我们的思维认知结果以适应我们现实的物质条件。
像做手术一样严谨的对待我们的精神世界
精神的思维模式永远滞后于我们的物质条件,就像是法律永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 评价标准:清晰性 准确性 精确性

  • 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合乎道与否,是很重要的。只有秉持中正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取不同人物观点所蕴含的智慧,也才能发现自己思考中的谬误和不足。毕竟只要有灯就会有影子。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 思维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思维勇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思维换位思考:不同的视角看到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是否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人类的思维模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环境会产出不同思维模式(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可以反推出每个人可能的生活轨迹),可以用来对比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产生环境来对比我们思考方式的不足和漏洞,从而做到查漏补缺。

    道德仁义礼。

    素书中主张的五种不同为人处世的维度。 道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应该忽略物理规则,不应该忽略社会规则和人性的规则;德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品德,要学会团结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坐考虑;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有仁心,即应该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义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当秉着一口义气,言必行,行必果;礼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应该脱离社会世界的发展进程,应当入乡随俗,遵守当前环境社交规则,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交流成本。

    • 思维正直:合乎道否?合乎德否? 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开放不损人不利己的,是对大家都有利的,那么我们的思维的标准不会双标。 2024-12-30:你思考的不够公正就会导致你的思考会出现疏漏,会有一些主观的判断,不能像旁观者一样。从而对你的决策产生一些误导。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我们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对他人苛刻的要求。

    • 思维坚毅:对自己的思维有信心肯负责。重视证据和自我推理和勇于直面困难。(但同时部分人群对于自身推导出来的结果有着盲目的自信,这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自负和局限)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对他人和权威进行祛魅,然后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行九十里者半百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没有尘埃落定之前,我们都不应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 思维自主:重视思考的独立性。(对一切事物用批判的眼光加以考量和吸收)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外界影响,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察觉到这种影响并判断这些对我们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用来减少自己思考的不足和缺陷。

    吸收 → 总结
      ↑   循环   ↓
    反馈 ← 输出

我们的质疑批判不是为了对抗,更不要陷入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反对而反对。我们的质疑,批判和反对都有且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思维发展的阶段

    • 鲁莽的思考者(白色|一窍不通|杂兵)
    • 质疑的思考者(绿色|初窥门径|见习)
    • 初始的思考者(蓝色|融会贯通|资深)
    • 练习的思考者(粉色|炉火纯青|精英)
    • 高级的思考者(红色|登峰造极|宗师)
    • 完善的思考者(金色|出神入化|传说)
    • 传道的思考者(不朽|返璞归真|神话)

    Q:如何利用时间思考?
    A:有空余的时间就去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发生可能发生的事情。自己应该怎么样做才好?如果是自己遇到的了应该怎么样做?
    Q:用怎样的方式或者技巧才能更好的思考?
    A: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输入输出才是最高明的前进之道。多问自己,什么?怎样?为什么?what? how? why?
    Q:如何将思维标准铭刻到自己的思维中?
    A:思维的内化依赖长期不间断的刻苦练习。可以以每周作为维度去专业练习,最主要的还是坚持。
    Q:如何做日志记录呢?
    A:每星期都写下一定条数的日志记录,按照固定格式记录下来。描述如下几点内容:

    1. 描述哪些对你情感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情(关心|重要的事情)。
    2. 描述自己在这一情况事件下的行为和想法(真实做出来的或者如果身临其境后可能的行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想的。
    3. 在描述的基础上深挖事件的发生起因,发生环境,发生过程因素,发生结果以及结果影响。
    4. 你在经历过这次事件后想法和从中学到的事情,如果重来一遍的话你如何抉择。

    Q:如何改变自己?
    A:坚持不懈联系思维策略,迭代思维模型,重塑个人性格,改变自我,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关注自己情绪,分析个体和社会交互影响(群体对自己的影响),


自我理解

  • 什么是自我?你眼中的自我是什么?

我们自身的系统和社会的系统之间的交互会给双方都带来一些不属于自身的额外信息。这些信息将对我们双方带来深远的影响。内部小世界是外部大世界的反应和显化。内外世界的交互存在问题后我们就会感到不适合痛苦,最终甚至会产生难受抑郁的情况,甚至于产生

  • 大脑三种基本机制
    • 思维:判断/感知/分析/确认/决定/比较/整合
    • 感受:开心/难过/消沉/焦虑/压力/冷静/着急/激动
    • 需求:目标/渴望/意图/议程/评估/动机

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不必拘泥于我们应该专门学习什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能学习的所有学科都是可以和我们的直接生活连接到一起的。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思维的组成

  • 思维的八种元素

    • 产生目的
    • 提出问题
    • 使用信息
    • 使用概念
    • 做出推论
    • 做出假设
    • 产生结果和意义
    • 体现一定的观念

“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

一件事物的定义命名包含着在这一事物的领域的统治权和定义权,是争夺意识领域的重要工具,在我们接受一个概念一个事物的命名的过程也是隐含着接受这一概念命名所附带的逻辑价值观。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先从不涉及概念形式的初步感知,到经由意识性加工将概念纳入我们已有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的。而事实相反,概念和名称似乎是作为事物的固有属性于事物本身同时被我们感知到的。我们直觉的应用这些概念,就如同这些概念名称是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不是我们人为后天加工一样。只有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历,从新构建概念本身才能突破见知障将其融入我们自身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概念名称来降低我们学习认知一件事物的成本。思考本身是意见成本很高收益不定的活动。所以学习一件新事物最快的办法就是关联我们已经掌握的旧有事物,通过对旧有事物知识的更新迭代关联,从而使我们更加有效的掌握新事物(对就是图状的数据结构)。
概念不等于事物本身。
不可局限于概念本身,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最快的对一件事物进行认知的方法

  • 获取信息途径
    • 背诵事实或惰性知识 (原料)
    • 错误学习/局部学习或者接受非理性信念 (初级加工后的产品/信息)
    • 积极的获取重要概念 (精加工后的产品/信息)

活劳动: 在马克思主义中,活劳动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付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它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活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活性知识: 活性知识是指在头脑中获得加工、被积极运用,同时又被深入地内化理解的正确信息。这种知识具有潜在地引导人们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启发性,要求人们不仅掌握知识本身,还要理解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活劳动是活性知识产生的源泉

  • 活劳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经验和知识经过加工和内化,就可能转化为活性知识。
  •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活劳动正是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活劳动,人们可以验证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其更加具有活性和实用性。

活性知识对活劳动具有指导作用

  • 活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指导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生产活动。
  • 通过学习和运用活性知识,劳动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在活劳动与活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质疑和反思,以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 在活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筛选和整合活性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 通过批判性思维,劳动者可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
  • 情景意义种类
    • 合理意义
    • 可能意义
    • 必然意义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事物中实现积极的意义,减少避免消极的意义

信息(情景) 个体可能做出的推论 做出推论的前提假设
比如E我不找他他不找我 E可能对我兴趣乏乏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通常不会在没有需要的时候想起他
比如D想我就会找我 D可能对我感兴趣 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会在闲暇时想起对方
  • 观点立场
    • 立场产生的维度
      • 特定时间
      • 特定文化背景
      • 特定宗教信仰
      • 特定性别和性取向
      • 特定职业
      • 特定学科
      • 特定同伴
      • 特定经济状况
      • 特定情绪状态
      • 特定年龄阶段
      • 特定过去经历
    • 举例:比如年轻适婚男性和年轻适婚女性之间的观念和对同一社会热点事件(胖猫先生|谭竹女士)的反应。

思维标准

  • 清晰性(基本)
    Q: 你可以详细描述那个观点吗?
    Q: 你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那个观点吗?
    Q: 你可以给我一个图解吗?
    Q: 你可恶意给我举一个例子吗?
    Q: 我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你刚刚说的话,看我是否弄清了你的意思。
  • 准确性
    Q: 那的确时真的吗?
    Q: 我们怎么检查那是不是准确的?
    Q: 我们怎么样确定它的正确性?
  • 精确性
    Q: 你能给我讲更多的细节吗?
    Q: 你能讲的更详细一些吗?
  • 相关性
    Q: 这个观点是怎样于问题相关的?
    Q: 它是怎样对问题产生影响的?
    Q: 这个观点是如何影响其他观点的?
    Q: 这个问题是如何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
  • 逻辑性
    Q: 这些组合起来后具有逻辑了吗?
    Q: 这个真的是有道理的吗?
    Q: 这个是根据你的论据推断出来的吗?
    Q: 如何从证据种获得这样的推论?
    Q: 之前你提到过的那个,但现在又在说这个。我不明白两者如何能够同时成立?
  • 重要性
    Q: 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Q: 这个事实是如何在情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Q: 这些问题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Q: 这些观点和概念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 公正性
    Q: 我是根据证据做出的判断吗?
    Q: 我考虑了其他可能的证据吗?
    Q: 这些假设合理吗?
    Q: 考虑到我行为的意义,我的意图公正吗?
    Q: 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公正吗?我的既定利益会妨碍我从另一个观点考虑问题吗?我的既定利益是否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他人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Q: 我合理地使用概念了吗?我有没有使用概念操纵他人谋求个人利益?
  • 深度
    Q: 你的问题是怎样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
    Q: 你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中的难点的?
    Q: 你是如何处置这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因素的?
  • 广度
    Q: 你需要考虑另外一个观点吗?
    Q: 是否存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
    Q: 从保守/激进/中立/旁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会怎样?

思维目标和思维标准相融合

  • 思维目标和思维标准相融合
    思维目标和思维标准相融合
  • 评估思维元素
    评估思维元素
  • 输入输出中不断的正向加工循环
    • 信息/数据/经验
      输入 → 加工 → 输出
      ↑         循环        ↓
      输出 ← 反馈 ← 接收
    • 概念/理论/观点
    • 假设
    • 结果与意义
      结果伴随着决定而来,意义伴随着思考而来。
    • 推理
  • 思维标准简要指南
    通过思考过程关键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检查点)实现对思考过程质量的把控。
    • 所有思考行动都有一个目标

      1. 花时间清晰地陈述你的目标
      2. 选择重要的以及实现的目标
      3. 将自己的目标与其他相关目标做区分
      4. 确定你的目标在情景中是公正的(不违背他人公共利益)
      5. 阶段性的检查调整,以确定你仍旧坚持你自己的目标,没有从中偏离,并且当前的行动思考在当前环境中是否还有改进空间

      初级水平 : ① 清晰度, ② 重要性, ③ 可获得性, ④ 一致性, ⑤ 公正性
      常见问题 : ① 不清晰, ② 琐碎, ③ 不现实, ④ 自相矛盾, ⑤ 不公正
      原则 : 要进行批判的思考,你必须清晰地理解你的目标,且目标必须具有公平心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花时间清晰陈述目标 通常不清楚中心目的 我弄清论证的目标了吗?
      我究竟想获得什么?
      我用几种方式陈述目标来明确目标了吗?
      区分目标和相关目标 摇摆于不同/矛盾的目标 我的大脑想要有怎样不同的目标?
      我如何有联系地看待它们?
      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吗?
      我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目标?
      阶段性的提醒自己是否游离于目标 迷失初始的目标 我是否游离于自己的目标了
      我的第三/四段如何与中心思想联系
      采取现实的目标 设置非现实目标 在计划中,我是否企图完成过多了?
      是否超过了环境条件限制和自身能力限制?
      选择重要的目标 采用琐碎的目标,即使他们是重要的(没有归纳统合目标) 追寻这个特定目标的重要性在哪里?
      存在我要关注的更重要的目标吗?
      选择与已选择目标一致的目标 不小心否定了自己的目标,并未对一致性目标进行监控 我的一部分目标是否会妨碍其他部分(重要)目标的完成
      定期调整对目标的思考 不能做对获得目标的必要性思考 为了获得实现目标,我需要做哪些思考
      选择有公平性的目标,将他人的愿望和目标与自己的做同等思考 以他人的需求为代价,选择自私的目标 我的目标自私吗?仅仅考虑了我自己的需求吗?
      它考虑了别人的权益和需要吗?
    • 所有思考都是澄清一些事实,去发现或解决一些问题

      1. 花时间清晰并准确地陈述问题
      2. 用几种方式从不同侧面表达问题,以阐明它地意义和范围
      3. 将问题细化,分解为子问题(当你可以的时候)
      4. 确认你正在处理的问题类型,并且思考这个问题是否只拥有一个正确答案;确认它是只需要从一个观点进行思考,还是需要从不同观点进行论证
      5. 彻底深入地思考问题地复杂性

      初级水平 :① 清晰度和准确度, ② 重要性, ③ 可回答性, ④ 关联性
      常见问题 :① 不清晰和不精确, ② 不重要, ③ 不可回答, ④ 不相关
      原则 :要发现一些问题,它必须是可回答的,你必须清楚地了解它,并理解合理作答地所需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清晰了解尝试设置的问题 通常不清楚自己的问题 我弄清了事物的主要问题吗?
      我能精确地陈述它吗?
      应用多种方式表述问题 含糊地表达问题,并发现问题很难再表达 我能用几种方式重新表达问题,从而确认问题地复杂性吗?
      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 不能对提问进行分解 我将问题分解为子问题了吗?
      在主问题中隐含地子问题是什么?
      常规地将问题分类 对问题地分类感到困惑 对提出或被提问的问题分类时,我感到困惑吗?比如一个问题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我是否了解到一个基于偏好的问题也需要运用到判断?
      区分问题的重要性 混淆重要与非重要的问题 当确定了其他重要问题时,我是否还会混淆问题的重要性?
      区分相关和非相关问题 混淆相关与非相关的问题 我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与主要问题相关吗?
      对提问建立的假设包邮审慎的质疑态度 经常提出有偏向性的问题 我提出的问题偏向了我的立场了吗?
      我把应质疑的问题看作理所应当了吗?
      区分可回答与不可回答的问题 尝试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 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在我能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哪些信息?
    • 所有思考都有其中的脉络(观点)

      1. 清晰地确认你的观点
      2. 寻找其他相关的观点,并确认它们的优缺点
      3. 公平地评估所有观点

      初级水平 :① 灵活性, ② 公平性, ③ 清晰度, ④ 广度, ⑤ 关联性,
      常见问题 :① 局限性, ② 偏见, ③ 不清晰,④ 狭隘, ⑤ 不相关,
      原则 :要设置问题,你必须确认与问题相关的观点,并且有同理心,公平地进入观点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请牢记:人们拥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在矛盾的事物上 不相信反面但是合理的观点 在这个问题中,我清晰的表达了观点了吗?
      我考虑了关于此问题的相反观点吗?
      一致并准确地表达其他观点,使用它们开展论证以更好理解 从未思考过相反观点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不能有换位思考其他观点
      让我好好的思考这个相反的观点,以看我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述它
      寻找其他观点,尤其是人们热枕且深信不疑的问题时
      看是否其中隐含着偏见与误解
      当问题不被情感控制时能考虑其他观点,但对于自我感觉强烈的问题则不能
      情绪相关,利益相关的问题容易上头
      我是否用不公平的方式陈述X的观点
      我是否因为对问题充满感情,而很难区考虑X的观点
      对清晰定界的单向问题(闭合式问题),也严格开展单向论证 对单向问题的困惑;
      对于给定的多向问题,坚持只存在唯一推理框架,否定多种可能多种视角多种立场
      这个问题是单向还是多向问题?我该怎样表述呢?
      我是否只论证考虑了一个与问题相关的观点?而现实中存在多种其他的观点
      了解自己对于支持/反对观点的偏见 不清楚自己的偏见 这是有偏见的还是合理的判断呢?
      是什么导致我在情景中判断有失偏颇?
      用富足的视角和合理广阔的观点接触问题 用不合理/狭隘/偏见的观点进行论述 我应对问题的方法是否太过于狭隘了?
      我是否从广泛的视角思考并合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所有思考都是根据信息,数据和证据做出的

      1. 用具有支持性的数据来严格控制你的思考
      2. 寻找反对你的信息,以及支持你的信息
      3. 确认你使用的所有信息清晰,准确,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
      4. 尤其要确认,你已经考虑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

      初级水平 : ① 清晰性, ② 关联性, ③ 公正的组合与报告, ④ 准确度, ⑤ 合理性, ⑥ 完全地应用
      常见问题 : ① 不清晰, ② 不相关, ③ 偏见, ④ 不准确, ⑤ 不足, ⑥ 不完全应用
      原则 : 思考地合理性取决于所依据信息地合理性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只有拥有充足证据支持时,才声明观点 鲁莽地,未考虑所有相关信息时,就声明观点 我地观点为证据所支持吗?
      是否有足够地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
      能够详细准确的评估观点背后的信息 不能评估用以论证的信息,从而不能理性的审查观点 我有未经评估就用来支持观点的信息吗?
      我有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吗?
      准确搜集不同于我观点的信息(先画靶子再射箭) 组合一切能支持我观点的信息(先射箭后画靶) 应该去哪里搜索相反观点的证据?
      我诚实的思考了不支持自我观点的信息吗?
      聚焦于相关信息,并忽视与问题无关的信息 并不仔细区分相关与无关信息 我的数据与我的观点相关吗?
      我有没有考虑过相关信息?
      根据数据支持和可靠的论证来下结论 在信息支持范围外,展开推理 我的观点是否已经超出的证据支持的范围呢?
      清晰公正的陈述他们的证据 歪曲信息或者不公正的陈述 我对相关信息陈述清晰连贯吗?
      我是否扭曲信息以支持自我观点?
    • 所有思考都通过概念和理论来表达并塑造

      1. 清晰的确定关键的概念
      2. 考虑可供选择的概念,或概念的多重定义
      3. 确认你正在小心正确的使用概念
      4. 公平合理的运用概念(而非根据自己立场利益扭曲概念的意义)

      初级水平 : ① 清晰性, ② 关联性, ③ 深化, ④ 准确度, ⑤ 公平性
      常见问题 : ① 不清晰, ② 不相关, ③ 表面化, ④ 不准确, ⑤ 不合理
      原则 :高质量的思考是通过清晰/相关/现实和有深度的概念来进行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了解自我和他人使用的核心概念和观点 不了解自我和他人使用的核心概念和观点 在我思考中使用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他人使用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能够解释他们使用的关键词与短语的基本含义 不能清晰解释他们使用的关键词与短语的基本含义 我清晰地了解关键概念地含义嘛?
      比如“吸收反馈循环”地含义
      能够区别词语地特殊/非标准用法 当词语或短语超过教育使用范围时,则不能够识别词语地真正意义 我是在哪里获得了这个中心概念?
      我是否改变了概念地含义以适应自我目标?
      按标准用法谨慎使用词汇(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地理解逻辑实现输出) 经常不恰当使用词语,并与环境不匹配 我关于这个“X”概念地使用合适吗?
      例如:我是否将无意识地爱表现为粗鲁无礼
      对使用概念进行深入思考 不能深入思考使用地概念 我是否深入思考了使用地这个概念呢?
    • 所有思考都是基于假设

      1. 清晰的确定你的假设,并确认它们是否合理
      2. 考虑你的假设是如何塑造你的观点的

      初级水平 : ① 清晰性, ② 公平性, ③ 一致性
      常见问题 : ① 不清晰, ② 不公平, ③ 自相矛盾
      原则 :思考的合理性取决于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理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清晰地知道所做假设 通常不清楚所做假设 对我来说,我的假设够清晰吗?
      我是否清楚地了解自己假设的基础?
      基于情景和证据得出合理公正的假设 通常提出不合理/不公正的假设 我是否只基于过去的一个经验来对未来做出假设?
      对于理所当然的假设,我是否能公正对待?
      我的假设是不是根据证据做出的,以及是否合理
      做出一致连贯的假设 通常做出自相矛盾的假设 我在第一段辩论中做出的假设是否与现在的假设相矛盾
      搜寻信息以确定自己的假设 忽略自己的假设 我在这个情景中做出什么假设?
      它们是合理的吗?
      我在哪里获得它们?
      察觉到无意识层面做出的假设,以及哪些决定我们推理的假设 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假设;
      不理解推理和假设的关系
      思考中还有什么假设尚未被解释?
      这些假设将如何导致不合逻辑的推理
    • 所有思考都会产生意义和结果

      1. 考虑思考产生的逻辑意义与结果
      2. 同时搜寻消极与积极的意义
      3. 考虑所有可能的重要性结果

      初级水平 : ① 重要性, ② 逻辑性, ③ 清晰度, ④ 精确性, ⑤ 完整性
      常见问题 : ① 不重要, ② 不现实, ③ 不清晰, ④ 不精确, ⑤ 不完整
      原则 : 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你必须对思考产生的意义进行思考,你必须对决策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探寻关于思考的重要意义和结果 几乎不探寻不在意思考后背的意义和结果 我讲清楚所有的关于所拥护行为的重要意义了吗?
      如果我将之付诸行动,还有哪些其他结果是我没有考虑到的?
      详细阐述意义和可能的结果 无法清晰的描述阐释可能的结果 我清晰地描述所选行动地可能结果了吗?
      (主动)搜寻潜在地积极和消极结果 (被动)仅探寻突然呈现在脑海中地结果 我已经很好地阐释了所做决策地正确意义,但可能存在地负面意义是什么?
      预计可能发生的消极和积极意义 惊讶于决策中未预料到的结果 如果我做了这个决定,一些不能预料的结果是什么?
      不受我控制的会导致消极结果的变量是什么?
    • 所有思考均包含推理,以及能够得出结论,赋予数据意义的解释

      1. 根据证据做出推断
      2. 检查每项推理的一致性
      3. 确认推理的前提假设
      4. 确定你的推理有逻辑

      初级水平 :① 清晰度, ② 逻辑性, ③ 公平性, ④ 深度, ⑤ 合理性, ⑥ 一致性
      常见问题 :① 不清晰, ② 无逻辑, ③ 不公平, ④ 表面化, ⑤ 不合理, ⑥ 自相矛盾
      原则 :思考的可靠性取决于推理的合理可靠性(推理得出结论)

      有技巧的思考者 无技巧的思考者 批判性问题
      清楚了解所做的推理,并清晰地陈述 不能清楚了解所做地推理,也不能清晰地陈述 我清楚自己所做地推理吗?
      我清楚地阐述自己地推理了吗?
      随着已经呈现地证据和论证进行推理 无视呈现地证据和论证自顾自地推理 我的结论是有逻辑性的吗?
      推理过程是根据证据做出的吗?
      通常做出有深度而非表面化的的推理 流于表面 考虑到当前情景和问题的复杂性,我的结论是不是很表面化?
      推理和结论具有一致性 自相矛盾 我在第一部分得出的结论是否与最终的结论相矛盾?
      理解推理的前提假设 不尝试理解推理的前提假设(忽略现实的唯心主义) 我的推理是根据一个错误的假设做出的吗?
      如果我根据一个不同的,更加合理的假设做出推理,我的结论会如何改变呢?

思维提问

  •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提出你的问题,然后质疑它。

    • 基于事实的问题(单体系问题):基于事实得出的固定答案

    • 基于偏好的问题(无体系问题):基于主观喜好获得的偏向性答案

    • 基于判断的问题(多体系问题):根据多体系视角证据,获得的多种质量优略不一的答案

  • 问题分类并明晰对应问题的处理 目标:建立训练有素、执行力强的思维方式

    • 尽最大可能去理解所说或所信事物的根本基础,并且通过更深入的问题弄清楚这些基础的含义。(深度)
    • 找出与其他观点相互依存不能单独自证为真的观点。找出联系,深入思考为什么?(广度)
    • 用不断完善的需求对待所有的观点。(详细拓展)
    • 要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以先前的问题为基础,所有的思维都以先前的思维为基础拓展(延伸、继承)
  • 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行动

    1. 区分判断问题类型(事实、偏好、判断)
    2. 评估问题需要的思维标准(重要问题还是非重要问题)
    3. 聚焦于论证元素的分析(目标分析)
    4. 拆解复杂问题,通过影响力大小来优先处理问题
    5. 抓住主次矛盾(下次有机会拜读《矛盾论》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反之亦然)
  • 如何确定关注问题的类型?可以通过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来确定。

  • 关注思维标准(通过标准来更好的辅导自己前进调整)

    1. 承认思维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够清晰。去通过工具觉察出模糊点。
    • 你可以详细阐述你所说的吗?
    • 你能举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 你说了“X”我是否误解了你
    1. 承认思维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够精确。你怎么精细地把握细节,总是会有有一些细节是无法觉察的。
    • 关于那件事情,你能否给我更多一些细节。
    • 你能更明确一点吗?
    • 你能更加全面的详细阐述你的主张吗?
    1. 承认思维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够准确。人地思维总是片面地,我们觉察的信息要素总是片面的,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总是相对不够准确的。
    • 我们怎样检查信息是否真实?
    • 我们怎么合适这些所谓的事实信息?
    • 我们能够相信这些可以来源数据是准确的吗?
    1. 承认思维总会偏离当下任务。除非你能确保所有用来理解它的信息与之切实相关。(世界总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时刻检查你的目标和你的前进方向。提高警惕觉察其中的变化并作出应对)
    • 我看不到你所说的与问题之间的关联。请演示一下如何关联的?
    • 你能解释你所说的问题和我们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吗?
    1. 承认思维总是停留在表面,没触及到事实于观点的深度。(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导致产生现在额这些问题,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了才能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更好的思考解决问题)
    • 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它很容易/很难回答吗?
    • 是什么让它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 我们如何应对问题中的复杂性?
    1. 承认思维总是思想狭隘,片面的。如要达成思维广度,需要思考者用不止一个观点,在不同的推理框架下进行深度思考。
    • 什么观点与这个问题相关?
    • 应为我不愿意改变观点。我是否没有从相反的视角考虑问题?
    • 我遗漏了哪些相关观点?
    • 我是真正地理解了相反地观点,还是仅仅满足于找到它们地缺陷?还是仅仅只想证明自己思考角度地优点?
    • 我已经从经济学地观点看这个问题了?那么从道德普世价值地角度呢?
    • 我从自由主义立场上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是保守主义立场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 关注思维元素

    1. 所有的思维都有一定的目标(找到目标动机后对整个思维抽丝剥茧的刨析它)。除非你理解了观点背后想要达成的目标,否则,你不能全面理解某人的想法(包括自己的)。关注目标的问题包括:
    • 陈述这个观点时,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时什么?
    • 这些观点的中心目标时什么?
    •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 这一章想表达的是什么?
    • 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何在?
    • 我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1. 所有的思维产生都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的片面或者是否理解了支持或阐明它的背景信息,否则不并不能全面理解一个观点。
    • 你根据什么信息得出了这个评价?
    • 什么样的经历使你相信这个观点?你考察情景的方法
    • 你如何确认这个信息是否准确?
    • 我们是否遗漏了需要考虑的重要信息?
    1. 所有的思维都需要经过推理、得到结论、创造意义的过程(所有思维成果都必须是原料信息加工后的产物)。除非你理解了产生观点的推理过程,否则你并不能全面地理解一个观点。关注推理地的问题包括:
    • 你是如何得出那个结论的?
    • 你能解释你的论证吗?
    • 存在其他可供先择的可信结果吗?
    • 基于所有事实,最佳的可能性结论是什么?
      4.所有的思维都离不开对概念的使用(思维的两大工具问题和概念,一个启发思考一个归纳思考)。除非你理解了界定观点的概念,否则你并不能全面地理解一个观点。关注概念地问题包括:
    • 你论证中使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你能解释那个观点吗?
    • 我们对概念的使用合理吗?
    1. 思维中所有的观点都依赖于其他观点而存在,也就是思维活动离不开前提假设(初始材料)。除非你能了解某一观点的前提假设,否则你并不能全面的理解这一观点。关注假设的问题包括:
    • 做出这个结论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 你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假设?
    • 我是否应该对自己关于...的一些前提观点持审慎的怀疑态度?
    1. 所有的思维都朝向特定的方向发展(主观的个人倾向而且还是动态的)。它不停留在特定观点、事物上,思维是往某一方向动态发展的,除非你知道思维活动产生的意义和结果,否则你并不能全面的理解思维。关注意义的问题包括:
    • 你持这样观点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 如果我们做此事而非彼事,有可能发生什么?
    • 你这么说意味着?
    1. 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某个观点或推理的框架中发生(思维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否能意识到这个局限片面的存在)。除非你理解了思维活动中的观点或推理框架,否则你并不能全面地理解思维活动。关注观点的问题包括:
    • 你是依据哪个观点得到这个结论的?
    • 存在我们需要考虑的其他观点吗?
    • 这些可能的观点中,考虑当下情景,哪个最有意义?
    1. 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来源于问题(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发动机)。除非你理解了是什么问题引发了某一思维活动和观点,否则你并不能全面地理解这一观点。关注引发思维问题地提问包括:
    • 我不是很确定你提出地问题,你能解释一下吗?
    • 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们地关注要点吗?还存在其他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吗?
    • 我的疑问是:你如何发现这个问题的?
    • 你的问题是怎么样与已经论证的问题产生联系的?
  • 关注问题优先次序

    确定处理复杂难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分解/确认边界+确定分解项的优先级问题。

  • 关注思维领域

    复杂难题通常涉及横跨多个领域,是多个领域的复合问题。比如经济学、政治、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宗教、文化等等

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 超越表面化记忆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像个侦探一样找到隐藏在背后的东西(知识信息或者动机意图)

学习不止是为了获取分数,找到工作。而是一种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一种工具。我们通过改造自己来去改造世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学习每项技能课程的时候我们就会同时在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更深刻长久的思考和学习。
组织新学习的知识使和旧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形成全新的知识图谱(温故而知新),一点一点的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范围。

  • 内容和思维的关系

优秀的思维模板有助于吸收相应的知识,通过思维模板这项工具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
我们通过追究一件事物的发展历史,通过发展的脉络就可以探究到别人对这件事物的思考方式,可以用来塑造打造我们自己的思维模板。 比如学习数学的数学思维,学习历史的历史学思维等等。

  • 所有内容都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定义)
  • 所有内容逻辑上是互相依存的(内容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抽丝剥茧找到发现他们并按图索骥拓展出新的知识内容,数据结构之图)

比如,我写这个博客目的有三:

  1. 学习理解这本书;
  2. 学习Markdown写法;
  3. 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满足

我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1. 如何更好的学习应用这些知识?
  2. 学习这些知识我希望达成什么目的?
  3. 在学习过程中我如何可以更好的和作者或者其他读者交流沟通?

我写这个博客信息有:

  1. 学习的做好方式就是输入输出;
  2. 综合我之前了解的知识和习惯,这本书更拓展加固我的固有知识体系;
  3. 提炼优化后的思维模式更更好的为我的学习生活服务。

我学习过程中的推论:

  1. 我的思维模式存在更新优化点;
  2. 本书的观点知识点存在不足或者和我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差异;
  3. 我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能否对现有的知识体系等提出突破性或者有独到角度的见解。

我学习过程中的假设:

  1. 世界上不存在万能钥匙的思维模式。

我学习过程中的预测:

  1. 我们将永远在学习与完善思维道路的路上。

我学习过程中的观点/思考/理解:如上👆,没有任何人/机器/模式是能让你一劳永逸的,没有任何人或事物是能替代你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真正改变你自己。你才是你世界唯一的真神唯一的存在。相信自己你还有非常多的能力没有发挥,但是如何去挖掘这些能量就需要你持之以恒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挖掘了。

学习强者

优化学习的13个策略(欺骗自己才是最蠢的行为)
1. 学习提炼获取重要的有效信息,确保了解每门课程的要求(讲授方式,课程要求,课程评分,课程建议)
2. 积极学习,主动阅读/写作/报告/听课 => 理解并融入思维中
3. 善于经常性总结将你所学分每一课提炼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殊性思维思考方式,经常性的整理知识并试图输出知识(吾一日三省吾身)
4. 清晰/准确/严格/有关联/有圣都/有广度的思考,并勤学好问。通过问题深入思考课程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拓展自己思考的边界,通过问题工具去查漏补缺
5. 抽丝剥茧,探索已有知识和现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拒绝让所有知识成为孤岛,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自由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张生动活着的图。让知识活起来。
6. 不要将知识传递者看为上级,不要简单的获取知识。去和知识的传播者去讨论探讨去交流,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更多的火花。
7. 从作者传播者的角度去理解他所讲授的内容,目的,看法视角
8. 对于知识要加以吸收使用,而不是机械记忆
9. 注意基础概念和基础原理的理解记忆和使用
10. 见明,见性,见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自己前进的方向
11. 课前预习,课后总结
12. 时刻检查进度和完成情况,并评估他
13. 保持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写作

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基于天性和成本的考量常用的策略①着重关注考试中知识点;②考试测试前突击复习,利用短期记忆应对考试。
但是上述两个策略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 侵蚀学习者探索欲望和积极性;
  2. 善于记忆的学习者在初期中期收益大于深度思考的学习者,会误导一些学习者减少了对知识背后东西的深度探索。容易对知识学习的理解趋于肤浅。

思考

  • 学习这门学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努力要完成什么?
  • 研究者通常会问哪种问题?他们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 研究者需要收集哪些信息或数据?
  • 研究者收集信息研究方式与其他领域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 这一领域最基本的观点、概念或者原理是什么?
  • 学习这一领域将会对我的世界观产生何种影响?
  • 将这一领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会有怎样的成果?
  • 如何找到这一领域的体系脉络?

例子1:比如历史,个人史,社会史,经济史,人类史,地理史,天文史等等之间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历史知识史活着的,是会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和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知识是有所联系的。

例子2:比如经济学中的稀缺概念(想要的但是目前没有的或者缺乏的资源)。由此衍生关联的学科有社会学(权力),生物学等相关学科。

问题

  • 今天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 我们努力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
  • 我们要问哪种问题?我们要解决哪类问题?
  • 我们需要哪方面的信息或数据?
  • 我们如何获取这方面信息?
  • 为了解决我们紧迫的问题,需要了解哪些最基本的观点、概念和原理?
  •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采取哪种观点?
  • 这个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如何?

  • 当你不能快速的明白对方想表达的含义的时候
  • 当你不能清晰的明白对方的表达的意图的时候
  • 当你不能快速总结对方表达中的涉及到点并给出适当的回应的时候

  • 当你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 当你不能在不恰当的时候停止说话
  • 当你不能用最适合听众的语言向听众表达你所想表达的意图(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内容框架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问题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信息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概念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设想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含义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不能够辨别出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时候,你的阅读能力是有问题的(或者该文);

  • 当你写出的语句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读,并且没有将含义表达清楚的时候你的语句和思考都处于模糊的状态。
  • 当你没有给出具体的例子和解释来清晰阐述观点的时候,你表现出的是不知道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或者因为某种原因选择有意如此。当你没有运用合适的过渡词语和批判性的词汇来表达清楚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时,你表现出的是你没有依据思维的逻辑性来思考,即没有完全理解自己推理的结构。
  • 当你没有分析关键概念,并且阐明逻辑的时候,你表现出的是你在概念分析能力上的薄弱。
  • 当你在没有明显的原因的情况下,没有弄清正在处理或涉及的问题事件时你表现出的是缺少思维严谨性、缺乏关联性。
  • 当你在没有进行充分的同理性分析就对一个心理学情境做出笼统性的论断时,你表现出的是思维的狂妄自大。

重新认识评估自己

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升级

树立考核标准

  • 识别重点问题,提出重点问题的能力
  • 清晰准确地分析关键问题地能力
  • 有效阐述关键概念的能力
  • 能根据论断过的前提做出合理推理的能力

执行考核评估

决策和问题解决

合理决策的四个点

  • 认识到当前决策的重要性 ⭐⭐⭐⭐⭐
  • 准确了解所有选择方案 ⭐
  • 对选择的方案进行逻辑思考和评估 ⭐⭐⭐
  • 坚定的按照最佳选择方案采取坚决的行动(惟上智与下愚者能坚定不移) ⭐⭐⭐⭐⭐

决策资源的投入和整体系统化的思考都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清晰独立的思考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尽量不要将多个复杂问题杂糅处理,平白提高自己的决策成本。了解自己知识于能力的边界将有助于我们决策理性和合理。

决策的维度

  1. 定期整理阐明基本目标,目的和需求。消除歧义,发现并纠正偏差(决策生命周期的持续性评估/调整,让整个决策过程进入收束过程)。
  2. 评估问题重要性,按重要性依次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和考虑决定。清晰和明确问题情境和选项情况(决策产生的问题/外力产生的问题/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这几类问题都可以用两种角度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重要且紧急 > 重要不紧急 > 不重要但紧急 > 不重要不紧急。我们优先解决重要的问题和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可以考虑寻求外界帮帮助和替代方案)。
  3. 识别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沉没成本因素等,并尽可能排除外在因素。集中精力去思考哪些你可以控制和影响的决策。
  4. 搜寻,识别,发现你所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寻求整理该信息。
  5. 分析和解释手机的信息,并依据此做出合理的推断。
  6. 找出你可以采取的行动。分析短期长期能做什么?认识到自己能力的边界和局限性。
  7. 在场景中评估你可采取的行动,并考虑优劣。
  8. 采取战略性的决策。
  9. 行动时,监督自身的行为含义,根据情境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策略。根据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张不断获取的信息,要准备好随时调整我们的策略,决策分析和关于决策的解释(找到变与不变的界限并把握它们的脉络)。

问题解决的评价模式

  1. 伪解决方案(根本问题的爆发只是被拖延了)
  2. 牺牲他人权益和需求作为代价(只会引入新的问题,并为计划带来不可控的变量)

正确的处理方式

  1. 去除错误的解决方案
  2. 识别错误的需求和非理性的结果

问题的解决维度(使用标准化思维范式去格式化思考,选择性摒弃太过于原始的思维范式,采用标准化工业化的思维范式去思考。虽然减少很多可能独特或者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 找到并再次规范表达和评估你的目标、目的和需求(目标+阻力,有片偏差的目标和巨大的阻力都会导致问题处理出现问题)
  2. 准确地辨别你地问题并分析问题(识别问题,不能确定什么是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
  3. 弄清需要地信息并积极获取对应地信息(相对全面的问题关键信息识别和获取存在于整个问题处理的生命周期中)
  4. 认真分析、解释和评估收集到地信息,并得出合理地结论(识别获取信息中的重要信息)
  5. 按计划行动并周期对其进行评估(诚于待人,诚于待己。不要自欺欺人)
  6.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严格执行这一策略
  7. 当你行动时,密切监控你的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应对自身的非理性

人不是世界的全部,也不是决策的机器。
群体是个人的延伸,个人是群体意志的体现。

  1. 以自我为中心
  2. 以社会为中心
  3. 以自己诉求为中心
  4. 自我循环论证(应该是这样,所以就是这样)

自我中心(自我心理领域|双标)

自我中心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满足和自我验证
自我中心思维是一种高超的自我欺骗方式
自我中心思维很容易提高个体的对外攻击性,当个体对外攻击欲望受挫后则会很容易转化为对内对自我的攻击,从而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人是社会的人,绝对的自由不存在。
生物学上的人天然有以下一些本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 自我中心记忆(本能的利己)
  2. 自我中心的目光短浅(本能的追求即时享受)
  3. 自我中心的自以为是(本能的忽略不利自己的选项)
  4. 自我中心的虚伪(本能的掩盖自己的缺陷不足)
  5. 自我中心的偷懒简化(本能的减少自己都得付出)
  6. 自我中心的盲目(本能的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实)
  7. 自我中心的即时性(本能的扩大自己的当前感受)
  8. 自我中心的荒谬(本能的倒果为因)

纠正个体本能不良倾向对我们思维过程的影响

  • 对不良倾向的识别有助于脱离自我中心视角的局限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知行合一
  •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中心思维像是空气一样影响着我们,不一定是毫无危害的。

常见的社会思想的定义(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认识到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存在是审慎评价和判断它们的前提条件。试着让自己的思考剔除这些影响因素的限制

不要为批判而批判,批判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

谬误(心理诡计和操纵诡计)


小伎俩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原样反击,对方通常用他认为伤害最大的攻击方式来攻击)
    • 巧妙地回避问题
    • 质疑对手结论
    • 妖魔化对手的观点动机,神话自己的观点动机
    • 要求完美(苛责他人,利用他人的愧疚感,追求完美的想法和他能力的局限的差别去攻击控制他人)
    • 找出对手观点的问题,不一致处,和不足之处,来借此否定对手的全部
    • 让对手看起来荒谬可笑(诱导大众降低对手在他们心中的可靠性和权威光环)
    • 一直反对(让对手疲于自证,从而转移对手注意力分配从而完成操纵攻击)
    • 转移举证责任
    • 歪曲对手的观点(歪曲或者极端化)
    • 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误,指在辩论中故意或无意地曲解、简化或夸大对方的论点,使其更容易被攻击或否定,而非直接回应对方的真实主张‌。)
    • 含糊话概括对手观点(一笔带过)
    • 窃取观点(语言观点上偷梁换柱)
  • 滑坡谬误(夸大因果关系,将可能武断的视为必然。墨菲定理?)
  • 诉诸权威(利用权力恐吓他人让他们沉浸入反抗团体权威的恐惧之中)
    • 诉诸经验(利用经验虚张声势恐吓他人提高对方的决策成本)
    • 占领道德制高点(人之初性本善。向往美好的任何事物是人的本能)
  • 诉诸恐惧(利用对方的恐惧来迫使对方服从你的意志)
    • 制造担忧和谣言
    • 攻击他人(率先攻击会带来心理和实际层面上的优势地位,从而操纵别人。率领团伙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来维持团队的团结和威慑可能存在的敌对分子)
    • 制造两难抉择(用虚假的绝境强迫对面方面对,并在压迫中让对方没有能力察觉或者忽视到其他选择,减少对方的选择余地)
    • 采用艰难残忍的世界等论调恐吓大众,让大众或者团伙成员相信只有臣服于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团伙才能获得拯救
  • 诉诸怜悯(利用人性中对‘弱者’的怜悯来操纵他人)
  • 诉诸大众偏好(投其所好,操纵大众)
    • 迎合受众
    • 诉诸传统和信仰(今时不同往日,过去的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是错的,但是是有其道理的。利用对方破坏约定俗成的规则可能带来后果的恐惧来操纵对方)
    • 隐藏目的或者用莫能两可地语言为自己留出操纵变化地余地(故弄玄虚让公众自己脑补,然后他们就会说服自己。人们只会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物)
    • 做出笼统粉饰的概括
    • 忽视证据(转移公众注意力)
    • 忽视主要观点(转移公众注意力)
    • 攻击证据(质疑对方或者不利于自己地证据合理合法性)
    • 大声坚持次要观点(大声量高频次来混淆视听,分散注意力)
    • 简化问题(大众是惰于思考的,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高耗能的行为,生命当然会选择用节能的方式去生活思考,无可厚非。群体分化出专门用于思考的特定人或个体类似于蜂巢或者蚁穴的分工)
    • 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春秋笔法,只告诉你自己需要他们知道的内容)
    • 谎言(一个谎言背后是必要无数个谎言去弥补)
    • 转移注意力
    • 用语言技巧进行操纵关注者(类比&隐喻)、
    • 诉诸统计(人们相比大多数这个抽象的词汇更会相信83%这个数字,尽管这个数字存疑,甚至可能是现场编造的。实际上还是利用权威的光环去诱导大众。有数字想必是调查过的->调查过的想必是真实地->真实地想必是可信地,所以草率地得出有数字就是可信地,至少比大多数这个词汇可信)
    • 利用抽象词汇的模糊性让大众自己用脑补说服自己
  • 双重标准(想要更多地获取个人利益是生物的本能)

道德

道德与主观偏好无关
无产阶级的的道德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是由差异的,且中国人的道德和美国人的道德是由差异的,当然都是人类,大家的道德也是有很大一部分相同类似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无法脱离社会而的单独存在。
道德原则需要思考一下:谁的道德,谁的原则,谁的标准,谁来评价

策略性思维(内化)

理解的基础上发展

  1. 思维、感受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2. 一切事物都是存在内在逻辑的(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整个物质世界)
-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目的和目标
- 每个人都有与这些目的相关的问题
- 他们根据信息进行推理
- 他们根据信息得出结论(这个信息不一定有逻辑)
- 他们都有一些固有观点和假设
- 他们的思维存在一些核心理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他们的思维都有一定的逻辑框架
- 他们产生这种思维的结果和意义

从上述出发去思考问题
- 对目的、意图和目标的疑问
- 对问题构建、难题提出和争议表达方式的疑问
- 对信息和信息来源的疑问
- 对解释或结论的疑问
- 对假设的疑问
- 对使用概念的疑问
- 对考虑观点的疑问
- 对意义的疑问
  1. 定期评价改进个人思维,提高思维质量(清晰度、精确度、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广度、深度、合理性)
  2. 自我中心机制是初始化默认机制
  3. 审慎对待我们周围人的自我中心
  4. 人们倾向于做出超出个人经验的概括
  5. 误把自我中心思维作为理性思维
  6. 自我中心思维是本能
  7. 控制和顺从来攫取权力的生物的本能
  8. 人类社会中心倾向是天生的(人多力量大,团队能达到的力量是个人所不能及的,资源集中更容易办大事)
  9. 理性的思考发展需要不断的联系并熟练

最终目标

——————————————————————————————————————————————————————————————————————————————————

posted @ 2025-06-12 17:27  AI大火腿  阅读(89)  评论(0)    收藏  举报
跟随粒子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