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眼里的经典书,你却觉得一般呢?(再续)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2分钟)

Hello, 大家好,今天咱们继续探讨去年的话题“为什么别人眼里的经典书,你却觉得一般呢?”,切入的角度依然是技术类文章或图书写作(以下简称“技术写作”)。为方便没有看过系列文章的读者,在此先给出之前总结的一个观点,即:

“经典书”不一定是“好书”,反之亦然。所以“你觉得经典书一般(不好)”实在太正常了,因为它们的写作侧重点不一样。简单地说,“经典书”的姿态就是:只负责阐述的严谨,如果看不懂,那是你的水平不行,跟书没关系!而“好书”的姿态是: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让你轻松看懂,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成,那肯定是书的问题

好的,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写出通俗易懂的“好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跟技术相关,技术水平当然最重要,技术水平不够是不太可能写出“好书”

有道理,我也相信“大神”产出的作品可能会具备更高的水平(尽管翻车的事常常有)。

也有人可能会想:应该是写作能力。一个人技术水平再高,如果不能通过写作能力充分展现不也是白搭吗?很多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不用质疑,但是写出来的书根本没法看(或者说,完全没有体现出作者的水平),就像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人却一大片,说是催眠也一点不为过。

也有道理,写作是以某种思路将作者的知识储备展现出来,但这种展现能力与作者的技术水平未必是成正比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技术水平”与“写作能力”都很重要。但是很遗憾,对于技术写作来说,它们都是表面现象(决定技术写作水准的根源并非它们),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有那么多流传千古的好诗词,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主要不是措辞有多谨慎,词藻有多华丽,对仗有多工整,而是:好诗词都是言之有物的(或者说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是说,诗词本身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工具),它们的核心充分表达作者当时的环境、意境或心境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表达脑子里的想法)。

脑子里有想法并不难,人人可以做到,将想法表达出来其实也不难(即便不充分),但是对于写作而言,最难最重要的恰恰是看似最简单的“把它表达出来”(即“表达欲”)。当然,这里说的“表达欲”不是指“想在网络上随处吐槽或发泄情绪”之类的(这对于写作没有任何意义),而是“想通过深度思索(或思辨)将所思所得所悟的核心挖掘并生动(或深刻)描绘出来”。

优秀诗词作者的表达欲都是很强烈的,优秀技术类文章与图书作者也同样如此(可以这么说,没有强烈“表达欲”是不太可能写出高水准作品的),而“表达欲”在高质量技术写作过程的作用非常微妙,它决定了写作水平的上限,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从小就教书育人(有些人则完全没这个心思),这种想法跟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或经验并没有关系。

有人可能会反驳:没水平怎么教书育人?

不,这是两回事!一个人没水平,但他仍然可能很教书(比如,他觉得教书育人是高尚的,他尊重,他喜欢,甚至会投身进去),这是不冲突!换句话说,也许他现在水平不够,但却可以为了“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提升相应的技能或经验,这对于想做成一件事的人并不难。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想过教书,也从不觉得教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即便他的身份是老师,即便他的技术水平足够高,但教育对其而言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他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行为,也不太可能具备“深层次思考教育相关细节的动力”,对不对?

我想表达的是:业务能力(包括技术水平与写作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并逐渐提升的,但“表达欲”更多与性格或气质有关,它不是一种能力(也相对很难通过后天培养),但其对于触摸写作的天花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提升业务能力的潜在动力

简单地说,“有能力做一件事”是一回事,但是“想做这一件事”却是另一回事。只有两者都满足了,事情才有可能做得更完美。反之,如果仅满足了前者,那么事情做得再好也是有上限的(缺陷往往就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因为他不太可能花过多精力去关注“各种看似无法创造价值的细节”,这是潜意识的行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跟“一个月几百块玩什么命”的道理是相通的)。就好比木匠制作桌椅一样,有些木匠把表面做得好就行了,另外一些则将看不见的背面也做得同样好(以追求完美)。

有人又想问:我的技术水平或经验达到了一定程度,想写本书总结一下出版,这也应该是“表达欲”吧?

是,但不完全是!我们所说的“表达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理活动,这促使他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与工作中思考与之相关的细节(例如,将身边很多细节联系起来作为表达素材),以便寻求更多更充分更合理的表达方式,继而形成一种思考习惯。本质上,“表达欲”体现在技术写作上就是一种长期的教育实践、反思、优化、再实践、再反思、再优化的过程,这与突如其来地想写书所体现的“表达欲”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简单地说,你是有“表达欲”(更确切地说,是暂时的“表达欲”,书一写完恐怕就没了),但你懂得如何表达才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吗?

那有人可能会想问:难道没有你说的“表达欲”就无法写出好作品吗?

不!也有可能!刚刚已经说过,“表达欲”只是决定技术写作产出的上限,没有它也可能写出好作品,但是好作品之间也是有等级划分的。如果将优秀的作品视为“”的层次,那么卓越的作品就是“”的更高层次,它们产出的作品存在很大区别。

在“”的层次,作者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框架编排也合理,就已经算是输出一个好作品了,很多人花点心思也可以做得到(对于技术写作,把知识讲明白了就已经超过大多数作者,这与文学写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也就同时意味着,很多技术写作细节(例如,内容的原创、框架的创新、论述的深刻、思路的新颖,案例的贴切、文笔的生动等等方面)会考虑不到(或不想考虑,或没有能力考虑)。

在“”的层次,作者除了保证前述基本要求外,还会结合以往获得的思路(或领悟)进一步从细节入手以更充分完成更深层次的表达,是一种立体的写作方式。虽然这些额外的细节掌控能力对于技术类作品算是锦上添花(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的追求就是如此,他不会满足于将知识讲明白就足够了,而是更多关注“如何将知识更有效地传递到读者”(或者说,作者借助“术”来传“道”),这也使得相应的作品在思想纵深方面远强于前者。

简单地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无上限);有术无道,则止于术(有上限)。也就是说,有“”之人也许暂时不懂某个“”(那是因为他觉得没必要或不需要),但是如果哪一天真想要掌握“”却根本不在话下,而且比原先会此“”的人还要精进得多。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你考试得100分,因为你的能力仅此而已,而别人得100分,是因为卷面总分只有100。

就目前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的成果暂时没有看见,市面上大多数所谓的“经典书”(仅限于电子技术类图书,其他不清楚)都是“”的成果(包括国外的电子技术类经典书)。当然,更多的图书连“”的成果都算不上。

敝人想要表达的是:经典书”通常是“”的成果,它更侧重于把知识讲明白。当然,这种明白很有可能是作者的感觉(即表现能力受限于”的层次),对于读者却未必如此(作者本人也不太关心读者能够看懂)。也正因为如此,读者觉得“经典书”难读是很普遍的(也是正常的)。“好书”则通常是“”的成果,其在易读性、趣味性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点本质上融合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或独到)见解,它脱胎于原始的“表达欲”,虽看似虚无缥缈,无法捉摸,但其在“好书”中却无处不在~~

to be continued……

(以上均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另外,我的全彩新书高速数字设计》(基础篇已经出版了,对高速PCB设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考虑入手一本哈~~)

主封面2

 

相关链接:

《高速数字设计》已经全面上市(附5折专属购买链接)

为什么别人眼里的经典书,你却觉得一般呢?(续)

为什么别人眼里的经典书,你却觉得一般呢?

 
posted @ 2025-08-26 17:33  阳光&技术  阅读(1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