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有源负载:模电设计精髓之一
Hello,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有源负载(Active Load)的基本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有源负载是有源器件(例如三极管、场效应管)的一种“高级”应用,其在模拟电路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模拟集成电路中更是标配电路,当然,分立元件放大电路中也很常用),对提升放大电路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学习(或接触,或使用)模拟放大电路数年却仍然不理解有源负载的奥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真算不上深刻理解模拟放大电路设计的精髓。
有源负载可以提升放大电路多方面的性能,本文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提升“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具体方法是:先观察最常见的普通基极分压式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然后再对比使用有源负载后的电压放大系数。
普通基极分压式放大电路的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RL=1MΩ表示不考虑负载)。请务必记住节点2电位7.00036V,因为后续需要对比不同方案的电压放大系数,为了使两者有可比性,使用有源负载方案的静态工作点也应该是相同的。
相应的输入与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输入波形(蓝色)的幅值为5mV,而输出波形(红色)的幅值约为9.6mV,所以电压放大系数约为-2,放大能力比较差。
接下来我们使用有源负载方案修改前述放大电路,那么具体如何使用有源负载呢?我们可以从基极分压式三极管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表达式引出“有源负载”的概念,相应的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告诉我们,如果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远大于1(例如,大于10),基极分压式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系数AV可以认为是“集电极电阻RC与发射极电阻RE的比值”。也就是说,理论上,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你需要更高的电压放大系数,那么RC应该是越大越好,而RE应该是越小越好,这一点你肯定不会反对吧?此处的有源负载方案就是从RC角度入手获得的!
很明显,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RC,但是RC过大的话,其两端的压降就会过高,很容易使三极管进入饱和区,似乎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再造另一个传奇,然而就在这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实际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RC:对于直流通路,RC的确不应该(也不需要)过大,因为我们只需要使用它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但是对于交流通路,我们总是希望RC越大越好,这样才能够使电压放大系数最大化,没错吧?
所以咱们最好寻找一种元器件(或电路)来代替集电极电阻RC,它应该有“直流电阻小,交流电阻大”的特点,但问题是:到底有没有这种神奇的器件或电路呢?有!三极管C-E之间就有此特点,如果将其代替RC就应该可以提升电压放大系数,相应的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
在新方案中,黄色填充方框内就是一个有源负载,此时与VT1集电极直接相连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电阻器,而是一个PNP三极管(2N2907A),它与RB3、RB4、RE2也组成了基极分压式共射放大电路,而VT2的集电极能够输出恒定的电流,所以我们称其为恒流源(constant current source)或电流源电路,又由于该恒流源相当于是VT1集电极的负载,所以也可以称为恒流源负载或有源负载。
请特别注意:RB3的“怪”阻值是我们通过参数扫描方式确定的,这样可以保证该方案与原来方案的静态工作点基本一致(此处节点2的电位为7.00038V,与原来的7.00036极为接近)。
我们最后来看看使用有源负载后的仿真结果,相应的输入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根据标尺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到,其电压放大系数现在约为-51mV/5mV=-10,远比之前的-2高得多,这就是有源负载带来的惊人效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f8O2qxeCi9HBDWy_vOW_w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1年出版的拙作《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从单管放大到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第16章“再次提升电压增益:殊途同归”,其中还详细讨论了如何设计有源负载、如何通过改变三极管的参数(或电路结构)进一步提升有源负载的恒流能力,受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另外,偶的全彩新书《高速数字设计》(基础篇)已于7月份出版了哈,对信号完整性与高速PCB设计有兴趣的粉丝可以考虑入手一本~~
相关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