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比知识更重要(4)
(本文约3800字,阅读约需3分钟)
Hello,大家好,看来咱们公众号中“对高速数字设计相关技术文章感兴趣的粉丝”并不多,既然如此,那就继续讨论去年的话题“思路比知识更重要”吧(以下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记得前年与去年春节,有个亲戚两次跟我说:孩子初中成绩中等,让参谋一下是否需要报个班提升一下成绩,这样考上(全县最好的)一中更有希望。我问:考一中是你还是孩子的意思?他说:孩子的想法是考二中,这样压力不会太大。我当时就回复:如果孩子努力了仍然成绩上不去,那就按孩子的想法来,不必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报班就更不必了,从长远来看没有任何好处!
那肯定有家长反驳道:你放屁,懂什么教育?孩子就要多逼一逼,中考成绩多一分就多一分读好高中的希望,这对于后续考更好的大学至关重要,能读一本总比二本好呀,这个基本道理你都不懂?
“一本比二本好”应该算是家长们的“共识”吧?但我这么说:只要大学的综合实力不是太差,对于绝大多数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没什么区别!(或者说,大多数平凡人是感觉不到区别的,但是请注意,这里的“感觉”不是指“这个大学是名校,有面子”之类,而是指“对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问一下:有多少人在大学毕业时发出过“学校已经没什么可教的了”这种感慨?极少!也就是说,好大学的综合实力上限也许比稍差一点的高很多,然而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触摸不到后者的上限,因为他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简单地说,绝大多数人能学到多少东西取决于自己,跟学校的关系不大)。
回过头来,敝人初步想表达的是:不是说“学习成绩不重要”,而是“通过报班刷题提升成绩”没有必要,因为后者虽然提升了成绩,但由此“给后续学习与生活带来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影响”远非“报班刷题提升成绩带来的短暂‘风光’”所能弥补的,而这一切跟一个称为“心智”的东东有着密切关系。

心智,简单来讲,就是认知能力(当然,还涉及情感、社交、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上小学时可能觉得“背9*9乘法”需要费点劲,但是长大了再去看却觉得很简单(即便当时死活背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长大后心智提升了,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规律(而不是因为背下来了)。换句话说,心智对于未成年人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至关重要(或者说,不同层次知识的理解需要对应的心智水平),因为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还并不完善(还处于可塑期)。
偶之前就发布文章提过: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规律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有些人早期心智发展非常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童”,另一些却恰好相反,但是他们在成年后通常都会达到平均水平,而不是说“神童”的最终心智更高,只是在某个阶段的心智相对更高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小学(甚至初中、高中)的任何课程,只要其中的内容对心智的要求不足够低,总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成绩是相对比较差的(此处是指“努力学习还是无法提升成绩”,不是指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但这并不是因为成绩差的孩子笨(话说,很多老师经常会说XXX比较笨,XXX很聪明),只是他们的心智发展规律不同而已,这使得其暂时尚未具备完全理解相应课程的能力(相对其他孩子)。
也就是说,正常来讲,学习成绩本应该如实反映心智水平,而报班刷题虽然提升了成绩,但却对心智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使得学习成绩总是高于实际心智水平。换句话说,报班刷题是现代教育中典型的揠苗助长!由此带来的常见后果是:假设孩子因此而考上了更好的高中,那么大概率成绩不会太好,同样因此而考上更好大学后的成绩大概率也不会太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相对来说,更好的学校对心智水平的要求更高一些,而孩子本来就是通过刷题考上的(可以理解为透支),但心智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即理解与学习能力没有提升),学习成绩不如其他人再自然不过了。
当然,偶并非表达“大学的优劣对学习完全没有影响”。我绝对相信好大学中“教学水平更高的老师”可能会更多一些,我也不否认“教学水平更高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但是,大学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要指望像高中老师围着学生转一样),所以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学术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水平,而仍然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智。
比如,你觉得教材差不适合自学?你觉得老师上课就是念PPT?你觉得老师的真实水平太差?等等(坦白地说,这些问题在大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心智发展正常的学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找其他教材自学不就行了,而且他也有相应的自学能力),而心智相对不高就可能会死磕教材(当然,这里只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情况肯定更加复杂)。
也就是说,“是否就读更好的大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如实反映心智水平的成绩”就读合适的学校,否则一旦学习再次遇到困难,难不成还想让他报个班?

从长远来看,心智是(也应该是)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而不应该被报班刷题之类所影响,否则对消耗孩子长远的综合能力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在某些年龄阶段“该做某些事却没有去做”,原本因此可堪造就的潜力被永久封印了。也正因此如此,不少人即便考上好大学,但是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书呆子”就是典型的形容词。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有些国家或地区“在小学(甚至初中)阶段对数学之类课程要求比较低”是更加科学的(仅供参考),因为小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玩”(家长们不要打我~~当然,此处说的“玩”不是指“完全不学习”,而是不必用“正经”学习占据“玩”的时间),只不过从国情来看,由于“玩”的结果并没有带出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好成绩,使得大多数家长经常会强迫孩子学习,而过早过多的“正经”学习往往使孩子的脑子里被灌输过多已有的知识,严重挤压了孩子提升其他能力的空间。
然而,大多数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玩”的过程本身就是心智的综合提升与完善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认知、社交、想象、创造等等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当迈入高中之后,“玩”得足够的孩子通常已经建立了相对足够的心智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的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会选择合适的方向深入学习(基本上不需要家长去操心),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高中生在填高考志愿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
个人认为,孩子上学交朋友(包括“玩”)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因为交往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心智,而不要总是坐在课桌上刷题(人际交往过程本身有提升成绩的效果,只不过很慢而已,但反过来,“正经”学习提升的成绩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基本可以忽略,这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是相通的)。上学本身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学历也许是毕业后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但为了这块砖去报班刷题不值得(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简单地说,报班刷题虽然能够快速且明显地提升学习成绩,但从长远来看绝对弊大于利(说得难听点,就是潜在能力的阉割~~)。也就是说,最合理的提升成绩方式应该是提升心智(以间接提升成绩,当然,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缓慢的,而且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意识到此问题),而不是哪门课的成绩不好就去刷相应课程的题目,这不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成绩只是表面现象,它只是“衡量孩子某一方面心智水平”的工具,绝不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
当然,在大环境下,很多家长逼孩子卷成绩也是无奈的做法,自己不卷就被别人追上(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从本质上就是贩卖焦虑,而报班刷题获得的成绩提升仅仅只是短暂地感动自己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我家孩子好聪明,这次又考了100分,大家快来看呐~~考得不错,给你买之前答应过的礼物,家长满足,孩子也满足,皆大欢喜,但,仅此而已)

有句老话说得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反应到教育行为上,产生的教育效果却很可能截然相反。换句话说,即便拥有的知识储备完全相同,一旦教育方法(思路)改良了(或者说,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其能够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敝人最终想表达的是:思路比知识更重要!好的教育方法(思路)的诞生必然融入了对教育的深入(或独到)的见解,它本质上是“对现存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重新展现”。换句话说,在教育过程中,自身拥有的知识储备当然很重要,但“将知识以最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有效传递到接收者”更重要。简单地说,教育的目的不是让自己牛逼,而是让接收者牛逼,就如同“你的学习成绩好”是一回事,但是“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另一回事,“提升孩子的心智”又是另外一回事。
技术类图书创作本质上也是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教育的不同理解”自然也会反应到写作思路上,继而对最终成书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即便不同作者的知识储备完全相同,由于写作思路的巨大差异(即对教育学的不同理解层次),他们阐述相同技术主题时表现出来的“有效传递知识的能力”也会截然不同。
优秀作者不会将“写作”理解为“知识(包括技能或经验)的简单罗列或整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如不同的技术主题、定位读者等等)因地制宜地采用(或开发出)更合适的知识展现思路(此之谓“因材施教”,不是一招打天下),这种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几本教育学相关图书”就能够获得,而是长期对教学不断实践、反思、优化、再实践、再反思、再优化的产物。台上(书里)一分钟,台下(书外)十年功,然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4nzN3YgIMsq3mkwubX3QA
to be continued……
(以上均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另外,我的全彩新书《高速数字设计》(基础篇)已经出版了,对高速PCB设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考虑入手一本哈~~)

相关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