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感应用分析精粹》的评价会两极分化?

Hello,大家好,《电感应用分析精粹》(基础篇)(以下简称“电感:基础篇”)早在5月份初就已经重印了,销量还过得去。从读者反馈来看,很多人觉得这本书符合预期,但也一些人觉得不太满意。虽说一本书不可能让所有层次的读者都满意,但对“《电感:基础篇》评价两极分化”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86月份,当时《电容应用分析精粹》刚刚交稿,很多阅读了《电子制作站》公众号中发布的“电感系列文章”的粉丝觉得该系列的写作思路非常不错,并且建议我写一本“电感应用相关的图书”,为此鄙人发布了一篇名为“《电感应用分析精粹》构思”的文章简要说明了一下,其中提到过:

其二,电感器有成品与定制(自制)两种方式。电容器几乎是不会有自己制作的情况,而电感器则不然,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在工作中几乎都是使用成品电感,只要按额定电流I与电感量L选型即可,不会涉及到电感设计原理性的知识,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如何选择磁芯,如何确定绕线匝数,如何使设计变压器的铜损与铁损达到平衡等等,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而前一类人对这些知识几乎不会有什么兴趣当你对一个设计消费类电子产品(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辞典等等)的工程师大讲特讲电感或变压器的设计,并且深深为自己的技术水平而感到自豪时,然而,恐怕他鸟都不想鸟你,任你是多大的一只牛也没用!

无标题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事情呢?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比较认可《电感:基础篇》的读者大多数是有一定磁性元件设计经验(或对磁性元件设计有一定概念)的人群(以下简称“A类人群”,其他称为“B类人群”),开关电源工程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真正设计过磁性元件的工程师才知道其中的水有多“深”,也才真正明白“磁能转换核心”多么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电感:基础篇更适合从事(或将要从事)磁性元件设计相关工作的工程师,因为整本书的内容几乎对其都有用。

反过来,B类人群(比如通过学校教材获得对电感器的认知,仅有单芯片开关电源电路设计经验,或高频电路中做LC匹配等等)对电感的认识也就在充放电、电感器储能、阻抗匹配之类的应用层面(能意识到磁心饱和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不客气地说,这种程度对于磁性元件设计来说:没有入门(但,不影响应用)!

也就是说,B类人群大多数对电感的理解就停留在标准成品电感相关参数的层面(例如,电感量L、额定电流I、Q值或寄生参数,也就用标准成品电感器做做滤波,高频电路阻抗匹配,振荡之类的),对电感的理解需求到不了磁性元件设计工程师那么高的程度(简单地说,对磁场、磁能、磁心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对底层的“磁能管理机制”也不太关心,这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也正因为如此,B类人群觉得电感:基础篇》一书中的“磁能转换核心”没用(即后三章没有价值,事实也的确如此,应用工程师的确也不需要了解这些内容),而第1章是磁学基础(其也与磁性元件设计相关),他们也觉得没什么用。换句话说,电感:基础篇》中也就第2章与第3章还有点用。买来一本书,有超过一半是对自己没用的,评价自然就会很低。

个人认为,B类人群更适合看电感:应用篇》,偶对其后续的规划就是走《电容应用分析精粹》的路线,也就是结合大量丰富Multisim仿真案例对大量振荡、滤波、匹配、谐振等应用电路进行详尽探讨,希望后续有机会再见~~

PSA类人群可能不大喜欢看《电感:应用篇》。老实说,我最初是打算在续作中专门讨论磁心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但考虑到这些东西太小众,潜在人群不多(简单地说,影响销量),所以我更换了写作方向,决定后续另外开一个关于“开关电源设计”的副本(把磁心相关的东西加进去)。

当然,5年内肯定不考虑写“开关电源设计”方面的书,原因之前已经发文章提过了:偶不是专做开关电源的,业内人士不知道我的名字,就算写了,买的人也不会很多,所以等几年吧,如果到时候《电感:基础篇》得到了开关电源工程师的认可再说(我等得起,咱的续作一般至少需要5年考察期,受欢迎就写续作,否则就直接卡嚓),但敝人敢这么说:偶写开关电源相关图书的思路绝对跟市面上其他同类图书的角度大不一样。希望也有机会与大家见面~~

最后提一下,偶的全彩新书《高速数字设计》(基础篇)已经出版了哈,对信号完整性与高速PCB设计有兴趣的粉丝可以考虑入手一本~~

相关链接:

《高速数字设计》已经全面上市(附5折专属购买链接)

主封面2

 

posted @ 2025-08-07 13:47  阳光&技术  阅读(2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