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管应用分析精粹》构思启动

Hello,大家好,《高速数字设计》校样审核已经告一段落,相应结果已经反馈到出版社(特意多审核了一遍,必须趁全彩出版打造出经典丫,不要打我~~),后续关于此书的消息应该是“封面设计”,敬请期待哈~~

言归正传,之前大部分空闲时间都在规划《电磁学新论》,虽然获得了一个大体框架,但还是觉得不太满意,所以决定先放一下,转而构思《场效应管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场效应管”或“FET”),也就是执行所谓的“冷却法”。

-----------------------------à

PS1暂时放下《电磁学新论》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其潜在读者相对较少(这偶早就知道,相对于“高大上的顶层应用”来说,关注“枯燥的底层原理”的人总是会更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恰好相反,其价值可谓非凡。例如,拙作《电感应用分析精粹》使用形象直观的方式阐述“磁能转换条件”,可能有些人觉得不严谨,但是其从电磁学层面是有理论依据的(形象直观的阐述方式只是方便读者理解而已)。具体来说,“磁能转换条件”可以由一个“大多数电磁学图书都涉及但阐述很少的”概念来解释,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只是计算该概念相关的理论数据,却从来没有往磁能管理方面思考(至少敝人未见过)

PS2偶决定撰写《场效应管》主要有2点:其一,该主题确实有很大的写作价值(之前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其二,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还真不少(从上次投票结果也可见一斑)。

ß-------------------------------------

采用“冷却法”的好处是可以切换与清理思路。有句老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一直深入思考某个问题时,也许容易陷入某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更有意义的关键点,一旦跳出该思维方式与环境,问题的答案反而可能会更清晰一些(就像写文章一样,文章一写完可能觉得啥问题没有,持续一直看N遍也找不出毛病,因为你太熟悉了,但是如果过段时间再看,反而会发现很多新的修改点,所以我们也常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举个例子,年初就曾对《场效应管》大体构思了一下,框架当然是跟《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基础篇)(以下简称“三极管”或“BJT”)相似,但是对某些章节是否保持一致却有些纠结。例如,《三极管》有一章专门详细讨论了相量法与波德图,它们也可以用来辅助阐述FET(是通用内容),如果将其完整保留在《场效应管》中,好处是能够保证图书内容表达的独立性或完整性(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阅读《三极管》也不会有影响),但缺点也很明显,重复了嘛(恐怕不会有人希望在两本书中看到完全相同的内容吧?!)。经过几个月(忙于其他事)后,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了,答案很明确:不保留(即便保留,也会尽量简化(其他相似通用章节亦是如此)!

为什么呢?因为阅读《三极管》的读者可能是新手(或初学者),所以“对相量法与波德图的详细阐述”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相对来说,对《场效应管》感兴趣的读者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我想应该没有“只知道FET而不了解BJT的读者”吧?!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BJT的熟悉程度远大于FET),所以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篇幅(好钢还是要用在刀刃上)。

也正因为如此,我也不打算如《三极管》那样在《场效应管》中详细介绍“电位与电压的区别”、“等效、偏置、耦合等基本概念”、“从双电源(基极与集电极供电电源)到单电源供电的电路图转换过程”、“交直流通路”等等(如果有必要提醒,偶会以“详情可参考《三极管》”这种形式出现)。

再例如,《三极管》中的所有电路都是仅由BJT(不涉及FET)构成的,之前也曾想过:《场效应管》是不是也坚持仅使用FET的电路呢?敝人现在也不纠结了:不排斥使用包含BJTFET电路。以功率放大器来说,从实用的角度,纯BJT功率放大器是广泛存在的,但是纯FET功率放大器却并不多,因为两个元件的优缺点毕竟不同。当然,可能有些发烧友会坚持使用FET搭功放电路,但写作不是为了炫技,而应该注重足够的实用性,所以“盲目追求FET电路”实乃舍本逐末的做法。况且刚刚已经提过,对FET感兴趣的读者几乎不可能不了解BJT,加入一些BJT对读者不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还可以将《场效应管》当成《三极管》之后的进阶内容综合学习)。

从之前的初步构思来看,《场效应管》也分为《基础篇》与《高级篇》,前者约20万字,相应的基本架构与叙述方法与《三极管》是相似的。

顺便提一句:目前《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已经加印数次,销量已超过4000,这个数字相对小说而言肯定微不足道,但对于技术类专著却算是不错的成绩。这也就意味着,《三极管》的叙述方法与内容已经在出版后5年内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场效应管应用分析精粹》自然会继续保持这种风格与质量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场效应管》与《三极管》的框架类似,那么应该轻松不少。

还真不是!一本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刻画,既然框架方面可以少投入些精力,我就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例如,更多贴切的案例,更多新的思路阐述等等)。总之,能量是守恒的,某方面投入功夫减少了,就把另一方面投入的功夫增加。

当然,框架方面“少投入”不等于“不投入”,因为FETBJT毕竟是完全不同的器件,其特点或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框架搭建时与BJT也有很大的区别(刚刚涉及的两个纠结点本质上也是“框架搭建宏观思路的体现”)

举个例子,FETBJT的分类要多得多,从写作层面来看,首先敝人要考虑:是“专门讨论一种FET(例如,MOSFET”,还是JFETMOSFEF都讲(包括高频领域中的一些特殊FET)。前者的写作路线当然相对简单一些,但既然是“应用分析精粹”,我还是想将JFET也包含进来,这就意味着,“如何更好地组织并阐述多种FET”也是一个挑战(是顺序探讨?还是齐头并进?亦或是两者兼顾?),因为我想写不一样的书,就像《三极管》一样。

再举个例子,《三极管》仅最后一章介绍BJT在开关状态下的应用,但FET在开关领域应用比较多(包括数字逻辑、开关电源、模拟开关等),所以开关应用方面篇幅是不是应该在《场效应管》适当增加呢?FET在高频电路中也应用很广泛,是不是应该提升相应的篇幅呢?

总之,敝人先对《场效应管》详细构思一下,具体内容的确定会根据字数进行适当调整,就这么说定了~~

 

 

posted @ 2025-06-17 08:48  阳光&技术  阅读(3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