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变压器实现4:1阻抗变换(附Multisim仿真)
Hello,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一下传输线变压器的实际应用。《电感应用分析精粹:从磁能管理到开关电源设计》(基础篇)(以下简称《电感:基础篇》)一书中简单介绍了传输线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及作为平衡-不平衡、不平衡-平衡、阻抗变换的作用,但受限于篇幅并未做更深入的讨论,仅在第3章中介绍了一种高频应用场合中常见的4:1阻抗变换器,如下图所示。

我们现在使用Multisim软件平台实际体验一下:传输线变压器具体是如何实现阻抗变换的。假设有一个内阻RS为200Ω的信号源(峰值为1V,频率为10MHz),而负载RL的阻值为50Ω,如果两者直接相连,相应的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
当然,也可以在负载RL前面添加一个传输线元件W1,其特性阻抗与负载RL相同(均为50Ω),传播延时为1ns,这样可以与后面的传输线变压器进行比较,如下图所示:
以上两个电路的结果是相似的,如下图所示,其中标记数据为负载RL两端的电压峰值(节点2与3的波形是重合的),约为200mV,也就是200Ω与50Ω串联对信号源1V的分压结果。
根据电路理论:只有在信号源内阻与负载阻值相等(匹配)时,负载获得的功率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前面的信号源直接与负载相连,负载获得的功率并不是最大的。
为了让负载获得的功率最大化,我们可以先对负载进行阻抗变换。方法有很多,此处使用刚刚提到的4:1阻抗变换器,将50Ω负载变换为200Ω之后再与信号源连接,相应的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注意:此处使用传输线元件模拟一个变压器,其阻抗现在为100Ω):
传输线元件的连接方式就按照前面书里的描述,此时从节点2往右看到的阻抗应该为200Ω。我们来看看负载获得的功率变化情况,只需要观察负载两端的电压即可,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负载两端的电压峰值由原来的200mV增加到了约250mV。
有人可能会在想:这个阻抗变换器似乎没啥大用,负载RL两端的电压也就增加了50mV,好像没有什么大区别丫?
NO!NO!NO!区别大大滴!
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信号源的输出电流。当信号源直接与负载连接时,信号源驱动的总阻抗为250Ω,其输出电流峰值为1V/250Ω=4mA。当我们使用4:1阻抗变换器后,信号源驱动的总阻抗为400Ω(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变换后阻抗的串联),其输出电流峰值为1/400Ω=2.5mA。很明显,经过阻抗变换后,信号源输出的功率更小了,但是负载获得的功率反而更大了。
也就是说,如果需要负载获得相同的功率,“进行阻抗匹配后的方案”对信号源的功率要求更低了,或者说,信号源输出的功率能够更有效率地传递到负载。
当然,还有其他阻抗变换以及功率分配、合成相关的仿真案例,后续会在《电感:高级篇》中讨论(包括《电感:基础篇》中介绍的其他诸如振荡、滤波、匹配、谐振等等电路),因为《电感:基础篇》仅讨论核心内容,应用层面涉及的绝大多数电路都没有进行仿真,《电感:高级篇》才开始走《电容应用分析精粹》的路线,也就是结合大量丰富Multisim仿真案例进行详尽探讨,希望后续有机会再见~~
https://mp.weixin.qq.com/s/kPxlatqNUCryEpgFO_uZ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