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阐述”可以代替“数学推导”吗?
Hello, 大家好,熟悉偶的读者都知道,在进行技术文章或图书写作时,咱总是强调“形象阐述”,并且总是尽量避免“数学推导”,有些读者可能会想:难道“形象阐述”能够代替“数学推导”?
首先给出结论:不能!
既然如此,为什么总是强调“形象阐述”呢?当然跟写作定位有关!
请特别注意,偶只是在“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其他人时”强调“使用形象阐述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敝人从一开始就是单纯以“读者在图书中看到的方式”思考问题(肯定有一部分,但绝不会是全部)。
敝人在思考问题时完全不需要结合已有的公式或数学推导吗?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俺在写作时经常通过“类比生活中熟悉事物的方式”来形象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但,“生活中的事物”并不是类比对象的唯一来源,咱也经常借助“数学公式或推导”来理解事物(本质上也是“类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很多“直观认识”并不一定是可靠的,肯定需要一个论证过程,而“从多种角度(数学也是其中之一)综合分析”就是较好的方式。如果综合分析涉及的信息发生了冲突,也就意味着“直观认识”很可能是错误(或不严密)的,需要反过来修正原来的“直观认识”(从个人的写作角度来看,这就是最终目的)。
举个例子,在拙作《电感应用分析精粹:从磁能管理到开关电源设计》一书类比“水电站”与“电感器”的过程中,敝人将“水量”与“磁通”划分到同一层级,认为它们都有势能,只不过表现形态不同而已。然而,偶是毫无根据地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吗?如果真是如此,将这些“直观认识”作为技术文章发到网络上还没什么打紧,但是要成为纸质图书中那些沉甸甸的铅字,这肯定是不够的,感觉没底丫,对不对?
联想到电容器与电感器的储能公式(即QU/2与ψI/2),I与U是对应的,那么Q与ψ是对应的,初看起来有点怀疑,略微思考一下觉得有道理,细想一下:妙!电容器储存电荷,电感器储存磁通(磁链),从“直观认识”与“数学公式”上就是统一的,也就能够更有说服力(实际过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但表达的基本意思并没有错)。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但更复杂的类比过程本质上是相通的。例如,正在创作的《电磁学新论》将“类比”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有相应的“类比对象”,我们甚至能够从绝大多数人忽略的“某个度量单位”中透彻理解磁场与磁能,而涉及的“类比对象”可以来源于电磁之间或生活中的事物,还可以是数学公式或推导过程。
反过来,“直观认识”也能够成为“数学推导”的类比对象。例如,我们将“实际空间事物的重要特性”放到数学空间中进行演绎(也就是“建模”),以期达到“进一步理解或应用实际事物”的目的。那么,在演绎的过程中,我们会完全不考虑实际事物的特性而进行纯粹数学推导吗?不太可能丫!为什么演绎后的事物多出了某个特性,但在实际空间中却看不到呢?或者建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特性很难直观看到,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或者事物的某种特性本质上只是另一种特性的表现形式?或者……。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最终都会伴随一个修正的过程,本质上,这就是研究事物过程中常见的“类比”。
也就是说,“直观认知”与“数学推导”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通过类比或比较的方式从对方获得启发,而不是谁代替谁。当然,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擅长或偏向的阐述方法自然也不尽相同。你的数学功底很强(或者更喜欢数学),直观认识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在发表文章向公众阐述观点时,你肯定会优先选择数学工具)。反过来,他的直观感知力更强,数学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在阐述观点时肯定会侧重直观。总之,理解或阐述观点的方式不会是唯一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关键,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能抓到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简单地说,图书或文章里展示的那些“形象阐述”只是一种心得展现方式(或思路),它可能包含了思考过程的某个阶段(或侧面),但肯定不会是所有!或者说,我会把某个知识点揉碎了再重新组织起来,也许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甚至曲折复杂(可能很难受,可能花费了很长时间,甚至走了很多弯路等等),但,作为读者的你并不需要知道!
如果在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数学相关的知识,我来做即可,但是当透彻理解知识后,偶更倾向于将其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图书中展示出来的只有“直观阐述”的那一部分,这只是敝人身为一名作者的写作定位:假定读者对数学不感兴趣,或数学功底不强(本质上就是为了尽量降低阅读门槛,从而使得潜在读者更多一些),而不是想表达“数学无用”的观点(恰恰相反,数学很有用,敝人的很多直观认识都是从中摸索或修正出来的),更不是为了代替“数学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