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应用分析精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以下仅针对其中划红色的文字做一些说明(当然,只是个人见解的简化版本,不针对个体,而是针对所有读者群体,仅供参考)。
假设将读者的技术水平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同时将某本书的内容精简为“结论”与“思路”两个点,那么,初级读者更关注“结论”,高级读者更关注“思路”,中级读者两者皆关注。在座的看官可以自己印证一下。
更关注“结论”也就很可能同时意味着“死记”,因为受限于该阶段的能力,TA不太理解“结论”是怎么来的(或一知半解,或完全不理解)。更关注“思路”就意味着对“结论”本身已经相对不太在乎。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道行的修炼。两者皆关注就意味着,TA需要“结论”来建立知识体系(即,知识体系不全),但是对“思路”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渴望(即,对思路还不太理解)。换句话说,TA正在迈向(或已经处在)中级阶段,因为TA已经有一定理解“思路”的能力。
一般喜欢看我写的书(或认为我的书比较好)的是哪类读者呢?是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经验(或很有经验)的工程师,也就是前述中高级阶段的读者!这类读者看书基本上(或开始尝试)不去死记知识,看重的就是论述“思路”(因为本身也没有多少新东西,只不过思考的角度或论证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而有经验的工程师一般不缺这些“结论”)!偶个人认为,这才是阅读我写的书比较正确的姿势(方向)。当然,这并不是说图书里没有初级阶段读者需要的基础知识,恰恰相反,这类内容非常多,但“思路”才是我的书区别其它同类图书的关键点(不是说我的思路比其它书的思路好,即便真的更好,我肯定也不会或不能这么说)。然而,一旦涉及到“需要一些工作经验才能透彻理解的”知识点时,初级阶段的读者会有些吃力,因为TA没有透彻理解那些“死记”的知识点,而后面的内容很可能是基于得出这个“结论”的“思路”。换句话说,如果某本书的组织方式让“结论”更好记(即便没有“思路”,例如,速成,傻瓜类图书),初级阶段的读者也认为这本书更好。
当然,也不是说“死记”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适合每个阶段的学习方式总是不会相同的。在初级阶段,受限于读者本身所具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很多知识点不太可能看一下就全然明白,此时也只能“死记”,这也是一种权宜之计。当然,除非你身边有老师或师傅可以随时解答你的问题,但是很多读者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我在给其他粉丝回复时的思路也是相似的,因为有些问题实在无法具体去回复。例如,下面这个留言是2021年的。

我闲睱之余也会翻翻自己写的书,有时也在想:这是我写的书吗?写得这么好?难不成穿越了?(不要打我~~)其实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就拿“旁路电容的工作原理”相关文章来说,如果你让我现在重新撰写(完全不参考或完全忘记已经写好的文章),相应的叙述思路、组织结构、逻辑论证方式等因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文章肯定跟原来不会完全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因为很多叙述思路可能是基于当时的一闪灵光,现在不太可能记得非常清楚了,如果不参照原文就回忆不起来)。
尽管如此,有一点我还是可以保证:最终展现出来的“旁路电容的工作原理”的知识肯定会保持一致。因为我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文章探讨的角度或方式也许不太一样,但服务的对象与论证的结论总归相同。所以我也时常在强调:好文章(或好图书)的思路远比知识重要,这其实与“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是相通的。如果2029年我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重写《电容应用分析精粹》(出版社十年版权到期后)的话,这本书肯定有很多地方会不一样(当然,也包括修正其中的漏洞)。
有人可能会说,看过你所有文章,怎么截的都是对你的图书有负面情绪的留言呀,不怕影响图书销量吗?我的回复是:这只是每个人对文字力量的理解不同。对于写文章来说,负面留言更有价值。好的留言我好像从来没有截过,因为没什么信息可以挖掘(换个角度,你一挖掘,别人以为是自编自导,再换一个角度,“好”本来就是应该的,有什么可挖掘的呢?)。如果负面留言有道理,咱承认,如果没有道理,咱就讲道理,如果道理讲不通,那就留给粉丝自己去判断。至于影响图书销量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问题或疑问不必隐藏起来,而应该直接去面对并解答,因为掩盖问题绝不是解决之道。如果“隐藏负面留言”与“图书销量”有因果关系,那不是留言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个世界。以上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