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从芯片架构到驱动程序设计》已经交稿

Hello,大家好,本人已经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显示器件应用分析精粹》(以下简称“显示器件”)出版合同,并已于日前交稿。在此同样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它们对本书的出版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综合考虑之下,还是决定选择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主要原因很简单:我能够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

 

老粉丝都知道,咱写的书只有章而没有下一层节或目,而且都是先写完稿件再向出版社提交选题,这样就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行文(通常不太担心无法通过出版社的选题审批,对自己的文笔、技术功底、选题眼光还是有一丁点儿自信的,臭屁一下,不要打偶~~),因为考虑到销量因素,出版社可能会要求增加一些看似很前沿或高端的内容,而这些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高科技”很可能容易成为明日黄花,从写作素材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没有太大的价值。为了蹭热度而写书或增加相应的内容,我觉得是写作的坏习惯,也不是良好的写作态度。我想把自己领悟到的知识体系或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以较好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是为了眼下这么一点点的稿费,因为对我来说,口碑远比这么点稿费有价值得多(百年之后,还有大量工程师借助我的著作走进电子技术的殿堂,这就是我的主要目标,咱不想成为寻梦环游记中第三次死去的人,哈哈),而我也早就提过:只撰写一些在可预计的将来不会那么容易过时的图书。

 

有些读者可以会质疑:你这么牛逼?什么都能写?我不信!

 

我当然没有什么都能写的本事,这个世界也不存在这样的人,但是只要主题与硬件或嵌入式相关,且曾经做过的项目有涉及到,咱还是自信能堪一战!WHY?因为我懂得如何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挖掘出“可能导致学习障碍的关键点”,如何把看似很难或复杂的知识点揉碎并借助合适的工具重新展现出来,如何使用更有创新的思想进行文字组织,如何更好地把学习方法或工作经验融入到写作当中,而这些才是技术类图书或文章撰写者真正能够体现价值的所在,因为大多数技术知识并不是崭新的,而优秀作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以更好的写作思路将它们以“使读者更容易吸收”的面貌呈现(新瓶装旧酒),而一个人的写作思路是无法复制的

一位有经验的工程师也许对某项技术很精通,但如果让TA使用浅显的文字把自己的理解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说句老实话,对于大多数工程师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本来就不容易),因为在TA看来很简单的知识点,初学者却并不认为是这样。

另外,也有不少写作的工程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TA想在图书中展现自己非凡的技术(让读者觉得TA牛逼)!这个想法本没有错,但写作方法也得讲究,无论是面对初学者与资深工程师。例如,同样写一本关于USB应用开发的图书,你自己编写了一个比原厂更好的USB固件库(假设的确如此),然后决定基于它来写作,这就是一个不妥的写作思路!你牛逼没错,但问题是给初学者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你撰写面向初学者的图书,就要时刻从初学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初学者买书最关注的问题是:这本书容易读懂吗?书中的内容是否有价值呢?遇到问题时怎么才能更快更方便地找到答案?所以,咱决定选择基于厂家固件库或例程来组织全书(除非它们无法完整表达我的意思),因为全国甚至全球成千上万的工程师都在学习或使用,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别人也很有可能遇到过,在网络上更容易找到答案(相当于整个网络都是图书的技术支持)。你自己写了一个能够媲美官方USB底层固件库是很牛逼,但没有多少人用过,有问题就只能靠你写的这本书了,这对于初学者本身就是很大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讲,官方的例程更有价值。

对于初学者而言,图书本身展现的技术有多牛逼并不重要,再牛逼但看不懂有什么用?基于厂家的例程也许并不能让读者觉得作者牛逼,但咱只在乎:是否已经把USB应用开发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如果把作者的知识体系或技术水平比作油库,那么图书就相当于是油管,读者就是油管另一端的接收者,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油管的输油量更大化。你油库再大有什么用?油管太细了,对接收者就没有体现多少价值。

再举个例子,《三极管应用分析精粹》第一章有一小段简单介绍了半导体物理学中禁带宽度的概念,但我并没有给出其具体值,为什么呢?因为在《基础篇》中,全书其它地方没有再涉及到禁带宽度的概念,给出具体值并没有意义,反而可能会增加初学者的负担,所以我决定把它留到《高级篇》中结合实例来介绍。那为什么我给出了空穴与电子迁移率的具体值呢?全书其它地方也并没有再使用到它们呀?因为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强化“空穴比电子的迁移率小”的结论。也就是说,这个值的给出是有意义的。当然,这里只是举一个小例子,很多写作细节与宏观结构编排都需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好好规划,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国内没几个人像我这样写书!因为太耗费心思,投入与产出(嗯,就是的意思,哈哈~~)严重不呈比例,所以更多的人还是喜欢使用常见的套路写书,那样交稿速度快(一年能出版几本书的大有人在),但对我来说,这样的图书即便出版了,也不会感到哪怕一丁点儿的自豪,因为你能写,别人也能写,你不具备惟一性,门槛与价值输出也不高,所以注定会被时间遗忘!根据我目前的浅薄认知,一年能撰写超过一本电子技术类图书的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写的是烂书,要么作者是神仙(嗯,神仙是不存在)。

曾几何时,我无数次对自己说:要么不写,要么写那种让同行作者难以望咱项背的图书!国内大多数电子技术类作者不太把写作当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读者自然也会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反馈,所以绝大多数一线工程师也几乎没有把国内技术类图书当回事(基本忽略),更多倾向于阅读(认可)山姆大叔或萝卜头写的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客观来讲,国外经典之作的确很多。那好,既然国内没有标杆,咱们就创造标杆。我不知道最终能否做到,但自己的惟一目标从来都是撰写好书。

我曾经把《显示器件》中涉及的所有模组都买来实物玩过吗?大部分有,但不是所有!因为很多模组的原理都是相通或相似的,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只要能够找到官方例程与数据手册,咱可以自信的说:玩转它没什么难度!那为什么我不想把《显示器件》仅仅撰写成“驱动程序设计”之类相对比较容易的图书呢?就是想把一些更核心的内容展示出来(当然,难度也会更大,但是大家都懂的你废话连篇,大家不懂的你就闷声不吭,这种图书能有多大价值?),因为它们能够有真正(更多)的价值输出。例如,芯片架构设计原理,相关硬件电路工作原理,显示器件(不是模组)的各种驱动方案等等。

本人内心比较倾向于做基础工作(“基础”并不等同于“没技术含量”或“很容易”),对那些很炫的应用没有太大的兴趣。有一本科幻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外星人为了限制地球科技发展,用超科技锁住了地球物理底层的研究(干扰粒子对撞机),以达到占领地球的目的(因为它们需要几百年才能到达地球,避免到时地球科技超过它们)。几百年后,人类的星舰建立起来了,数量庞大了,技术进步了,炫目多了,以为能够轻松对抗外星人,但是外星人啥技术也没用,人都还不知道远在何方,仅仅凭借一个坚硬的探测器就直接把舰队全部撞烂,人类所谓的高科技在外星人眼里一文不名。因为技术应用虽然更炫了,但是对世界本源的理解与认知与几百年前并没有本质区别。

其实提这个故事就是想要表达(也曾多次表达过):做什么事都要把基础打好!你别看那些高速、高频、AI、物联网、工业4.0等名称那么炫,其实核心的东西并不多(你不懂并不代表就是核心,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术业有专攻,惟手熟尔),所以无论学什么都不要盲目跟风。你觉得苹果手机流畅好用,很多新功能(什么脸部识别,无线充电),但真有什么核心的东西吗?未必!它们只不过是基于现有技术的一些应用而已(通俗点说,就是比你更会玩)。好的应用当然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帮助,基础学科才是真正的推力,例如,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在此向专注于研究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们致敬

当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扯这些有点远了,但是基础在哪一行都一样,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基础扎实的工程师或许无法成为“高手”,但真正的“高手”必定基础非常扎实。所以我一般只撰写那种基础性非常强的图书(不等于说我是“高手”,差远了),这类图书在可预计的将来不那么容易过时。例如,《显示器件》只告诉你怎么掌握某种器件(能够拿到芯片设计电路与模组,并且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但具体你利用它们做出什么产品来服务社会,那就不是我所关注的问题了,因为我实在不想说:这些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或者不是我所关心的技术

posted @ 2021-04-01 10:17  阳光&技术  阅读(2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