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杂乱的知识点

1.set会打乱原有数据的顺序吗

是的,将一个数据集转化为set后,其顺序会被打乱,因为set是一种无序容器,它不保留元素插入的顺序。当一个数据集被转换为set时,重复的元素会被自动去除,而剩下的元素会被无序地存储在set中。因此,如果您需要保留数据集的原始顺序,应该使用其他类型的容器(如listtuple)来存储数据。如果您需要去除数据集中的重复元素,可以使用setfrozenset来完成这个任务,但需要注意,这将会改变元素的顺序。如果您需要保留原始顺序并去除重复元素,可以考虑使用Python中的OrderedDictOrderedSet等有序容器。

2.Counter() 函数

Counter()是Python内置的一个计数器类,它可以用来统计一个可迭代对象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在这里,all_data是一个列表,Counter(all_data)的作用是统计all_data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并将统计结果保存在一个Counter对象中。例如,如果all_data[1, 2, 1, 3, 2, 1],那么Counter(all_data)将返回一个Counter对象,其中包含了数字1出现了3次,数字2出现了2次,数字3出现了1次。 使用Counter()函数可以方便地统计文本数据中单词、字符等出现的频率,进而用于制作词云图、分析文本特征等任务。在机器学习中,也经常使用Counter()函数来进行特征工程处理,例如将文本数据转换为词袋模型或TF-IDF模型等。

3.Counter() 的返回类型

Counter()函数返回的是一个Counter对象,它是Python内置的一个计数器类。这个对象可以用来统计一个可迭代对象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并将统计结果保存在Counter对象中。 Counter对象可以像字典一样使用,可以通过键名访问键值,也可以使用keys()values()items()等方法获取键名、键值、键值对等信息。例如,若counter是一个Counter对象,可以通过counter[key]访问键名为key的值,通过counter.keys()获取所有键名组成的可迭代对象,通过counter.values()获取所有键值组成的可迭代对象,通过counter.items()获取所有键值对组成的可迭代对象,等等。这些方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数据分析、特征工程等任务。

4.代码words, _ = list(zip(\(*\)count_pairs))返回值 _ 指的是什么

在Python中,下划线_通常用作一个临时变量,表示某个值暂时不需要使用。在这段代码中,words, _ = list(zip(*count_pairs))的作用是将count_pairs列表中每个元素(word, count)拆分成两个元素wordcount,并将所有word组成一个新的元组,返回一个可迭代对象。然后,使用解包操作符*将这个可迭代对象拆分成多个元素,分别赋值给变量words_。 由于在这个代码中,我们只需要提取count_pairs中每个元素的第一个元素word,因此使用_表示第二个元素count不需要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未使用变量的警告。所以,在这段代码中,_实际上是一个占位符,表示第二个元素count暂时不需要使用。 在Python中,_还可以用于表示上一个命令的输出结果,例如在交互式环境中,执行一个表达式后可以直接使用_获取该表达式的值。

5.训练集和验证集有重合好吗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通常是一种好的方式,这有助于确保模型可以泛化到新、未见过的数据上。但是,重叠的程度应该适中,太少会导致高方差(即过拟合),而太多则可能导致高偏差(即欠拟合)。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数据集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以确保两个数据集的分布相似。还可以使用交叉验证等技术来评估模型在不同数据子集上的性能,从而更全面地评估模型的性能并减轻数据集划分带来的噪声。

6.词袋模型

它将文本表示为一个向量,其中每个元素对应于一个单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或存在/不存在。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并且易于实现,但可能会忽略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且无法处理单词变形和同义词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不够准确或有效。但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起点进行文本分析。

7.词袋模型的缺点

  1. 忽略了单词之间的顺序和语法结构,只考虑单词出现的频率,导致信息丢失;
  2. 对于常见的停用词(如“the”、“a”等)给予了过高的权重;
  3. 没有考虑单词的多义性和上下文语境,容易造成歧义;
  4. 在处理大规模语料库时,词汇表可能会变得非常庞大,导致计算和存储问题;
  5. 无法捕捉词汇之间的关系和主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和数据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表示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优化。

8.模型的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正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和反向传播(Backward Propagation)是深度学习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用于训练神经网络。它们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正向传播:
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和连接权重。
将输入数据通过输入层传递到第一个隐藏层,并将其加权求和并添加偏置项。
对于每个隐藏层,将上一层的输出乘以连接权重并加上偏置项,再进行激活函数处理(例如,ReLU或Sigmoid函数)。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达到输出层为止。
在输出层使用激活函数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2.反向传播:
计算损失函数对于输出层的偏导数。
使用链式法则计算每个隐藏层的偏导数。
对于每个连接权重和偏置项,计算损失函数对它们的偏导数。
使用优化算法(例如梯度下降)更新连接权重和偏置项,以减小损失函数。
以上是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基本实现过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激活函数的选择和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等问题。

9.kr.preprocessing.sequence.pad_sequences()的实现机制

pad_sequences()函数可以用来将输入数据序列填充到相同的长度。默认情况下,函数会在序列的前端(即左边)填充0。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补0”。

具体来说,pad_sequences()函数会将所有序列填充或截断为指定的max_length长度,并返回一个Numpy数组。如果序列长度小于max_length,则在序列前面填充0;如果序列长度大于max_length,则从序列末尾截取前max_length个元素。

posted @ 2023-04-02 14:27  O_obk  阅读(7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