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理论基础

  • 1.记录:
    • 基本格式是:地点、日期、做了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所花费的时间。
    • 第一个特点就是简单,简要记录下做了什么事,花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了。
    • 不需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需要给事件贴标签,不评价好坏。
    • 不凭借记忆记录,也不是补录。
    • 先记录有用的最重要三件事情的有效时间。不要太重视其他时间,其一自己最看重的还是学习提升自己,其二有其他的时间也是在休息,要么是自己有情绪,没有得到平衡。需要做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适度的休息享受生活,也就是不需要放弃自己的乐趣也是必要的,目标也是为了享受生活。
  • 2.统计:
    • 事件分类,每一步都是向着自己目标前进,不做无意义的事情。
    • 重点统计要紧,重要的正事,所谓要事第一。
    • 总结单项事情的时间,更多的了解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能力。
    • 事件统计出来总共的耗时时间是多少,让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让自己拥有预估时间的能力。
  • 3.分析:分析如何提高效率,找出时间漏洞,给出建议。找出耗时和计划时间之间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 4.反馈:根据给出的建议,下一天调整自己的行为,行为疗法,知道不去调整是没用的,这是关键的一步。

链接

起因分析

  • 为什么不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想学习?
    • 情绪,对事情没有积极情绪,不想去做,没有进入状态,需要平衡自己的情绪。重点在于没有进入做这件事情的状态,一旦进入了,自己还是恶意做完的。
    • 劳累。身体疲劳,想要休息,想要睡觉,想要看搞笑视频放松自己大脑。
    • 意志力,专注力。做事情的时候需要排除干扰性的因素。锻炼自己专注的能力。
    • 做事情要向自己向往的目标前进,时刻提醒自己做事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解释了自己是为了什么?

改进方法

  • 首要的原则是,化繁为简,目标导向,
    • 化繁为简:之前的方法记录的事件太多,什么时间都要记录,太过琐碎,重点不突出,给每一段时间打标签的行为让自己对时间产生了反感,久而久之不会时刻想着去记录时间,其次是每天结束没有去分析和统计,也就是说没有反馈的过程,没有调整的过程。所以,改进的点在于,每天只记录三件有用的事件。
    • 目标导向:以上记录的三件事情是与自己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生活是紧密相关系的。思维(看书,总结统计)、工作、科研。
  • 不重要的事情: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实则是必须的,这个时间是在平衡自己的情绪,劳累,所以也是必须的,但是得适度,此个熔断机制是定时间闹钟,每隔一个小时定闹钟,提醒自己当前做的事情是否是向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进的,如果不是那就调整一下。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行为。
    • 另外一个记录有用或者无用的时间,不需要记录的原因是,长此以往,自己只会做有用标签的事情,不会做无用事情,会觉得很没有意思。自己需要做炫酷的事情或者有意思的事情来激励自己。

方法步骤

  • 记录:记录方式分:网页端手机端记事本,桌面便利贴,纸质记录,最后同步到记事本;记事本是为了每周同步到博客做备份,桌面便利贴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当前的任务是什么,人的记忆就5秒左右,五秒后容易忘记,所以用便利贴就是比较方便记得。
  • 统计:一天结束的时候更新到EXCEL,然后用统计工具统计一天的时间变化。
  • 分析:根据一天在特定事件的时间变化来分析,这个事情如何去优化,目标是提高效率,达成事件,不是为了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文字,自己分析,用语音自己对话分析,用PPT讲解分析,都是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 调整,反馈: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去调整学习策略。也就是如何在做事情的时候,排除干扰,调高注意力,平衡情绪,然后高效率,更低时间成本的方式,完成需要做的事情。调整的过程是优化自己学习工作方法的过程,也是学习灵活性的过程。不要做时间工具的奴隶,要把时间方法当做自己完成任务的工具。
  • 青蛙:最重要的事情就三件事,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着手开始做。类似二八法则。
  • 单核:做事情的时候,切记不要轻易切换事件,实践切换有时间成本,一件事情昨晚之后,再开始做另一件事情相对成本更低,进入状态所花费的成本更低。尽量不要记录并行时间,还是单线工作较好。
  • 熔断机制:行为疗法,强断,想到就做,十秒内犹豫不决,那就全都做。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排序题。
  • 累了就去休息。

posted @ 2022-12-16 20:06  starc的miao  阅读(52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