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碎片—一些蹲厕所可以看得知识
-
幸存者偏差: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得底牌》第二章 普通和优秀得差距,在于解决问题得方式不同
二战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损失很大,少部分返回来的飞机机翼上也布满弹孔。盟军决定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增加飞机部分位置的钢甲,保护飞行员的生命,提高战斗力。可是加在哪里呢?凭经验,既然机翼上满是弹孔,那最需要加强的部分应该是机翼。于是,司令决定,用钢甲加强机翼。 这时,一位担任盟军顾问的统计学家说:“司令,你看到机翼中弹还能飞回来,也许正是因为它很坚固。机头和机尾没有中弹,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部分一旦中弹,飞机就飞不回来了。” 司令大惊,赶紧派军队去战地检查飞机残骸。果然,被击落的飞机,都是机头、机尾中弹。飞回来的飞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被击落,只有被击落的飞机才知道。但是,被击落的飞机,已经永远无法开口了。
-
马奎斯世界名人录(英语:Marquis Who's Who)创立于1899年,是马奎斯出版公司出版的多种名人录刊物之一。
-
囚徒悖论:囚徒悖论是博弈论中的一种矛盾,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经典的囚徒悖论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解说
解说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
一美元拍卖陷阱:1971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舒比克设计的拍卖游戏
一美元拍卖陷阱是 1971 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舒比克设计的一个拍卖游戏。与通常的拍卖不同的是,出价最高者以自己的出价赢得一美元,但出价次高者也要支付自己的出价且一无所得。
-
哈定悲剧:1968年,哈定(Garrit Ha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将之译成《公共地悲剧》,但哈定文中的the commons不仅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还包括公共的水域、空间等等;武汉大学教授朱志方将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译成《大锅饭悲剧》,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切合哈定所表达的意思。综合来看,将the commons译成“公共资源”似乎更加确切。哈定描述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我们可称为哈定悲剧。
哈定举了这样一个具体事例: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但是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可能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