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高级特性之生成器与迭代器

一 迭代器

1.1 迭代的概念

了解迭代器,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迭代。
定义: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以region growing为例)。
那么下面的while循环的例子是否是否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呢?

count=0
while count<10:
    print(“oldboy”)
    count+=1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满足了迭代的第一个条件:重复,而并没有以每次的结果作为下次的初始值,而这才是迭代的关键。

l=[‘a’,’b’,’c’,’d’,’e’]
index=0
while index < len(l):
print(l[index])
index+=1

这次while循环才是一个迭代过程,不仅满足重复,而且以每次重新赋值后的index值作为下一次循环中新的索引进行取值,反复迭代,最终可以得到所有的列表中的值。通过索引的方式进行迭代取值,实现简单,但适用序列类型,如字符串,列表,元组。对于没有索引的:字典,集合等非序列类型,以及用户自定义的对象,这种按索引迭代取值的方式便不再适用。

1.2 迭代器对象

针对这个问题,python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查询方式:迭代器。
在具体讲迭代器之前,先了解一个概念:可迭代对象(Iterable)。之前在数据类型中介绍的容器对象(列表,元组,字典,集合等)都是可迭代对象;从语法形式上讲,能调用__iter__方法的数据对象就是可迭代对象:

>>> [1,2,3].__iter__()
<listiterator object at 0x10221b150>
>>> {'name':'alvin'}.__iter__()
<dictionary-keyiterator object at 0x1022180a8>
>>> {7,8,9}.__iter__()
<setiterator object at 0x1021ff9b0>

obj.__iter__()方法调用后返回的就是一个迭代器对象(Iterator)。迭代器对象的特性就是能够调用__next__方法依次计算出迭代器中的下一个值。基于此就可以实现无论是否数据为序列对象,都可以通过迭代取值的方式完成查询功能。

复制代码
>>> s={1,2,3}
>>> i=s.__iter__()  # 返回可迭代对象s的迭代器对象i
>>> i.__next__()    #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i通过__next__方法就可以得到可迭代对象s的下一个值。
1
>>> i.__next__()
2
>>> i.__next__()
3
>>> i.__next__()   #迭代结束,没有下一个值时调用__next__()抛出StopIteration的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复制代码

解析:针对一个没有索引的可迭代数据类型,我们执行s.__iter__()方法便得到一个迭代器,每执行一次i.__next__()就获取下一个值,待所有值全部取出后,就会抛出异常StopIteration,不过这并不代表错误发生,而是一种迭代完成的标志。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我们迭代取值的过程,不再是通过索引而是通过__next__方法。

提示:可以用iter(s)取代s._iter__(),其实iter(s)本质就是在调用s.__iter__(),这与len(s)会调用s.__len__()是一个原理,同理,可以用next(i)取代i.__next__()。obj.__iter__()方法的调用后返回的就是一个迭代器对象

于是我们我们可以将之前基于索引的迭代换成迭代器的形式,如下:

复制代码
#while的形式
l=['a','b','c','d','e']
i=iter(l)
while 1:
    try:
        print(next(i))
    except StopIteration:
        break
复制代码

解析:获取迭代器赋值给i,然后循环内用try监测print语句可能发生的异常,每次执行next(i)获取一个值并打印,直到值完全取尽则抛出异常StopIteration被except捕捉到,执行break跳出循环。

1.3  你不了解的for循环

之前的学习只知道for循环是用来遍历某个数据对象的。但for循环内部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关键字in后面可以放什么数据类型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解析for循环的实现机制。

#for循环的形式:
for val in obj:
    print(val)

解析:关键字in后面数据对象必须是可迭代对象。for 循环首先会调用可迭代对象内的__iter__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然后再调用这个迭代器的next方法将取到的值赋给val,即关键字for后的变量。循环一次,调用一次next方法,直到捕捉StopIteration异常,结束迭代。解析:关键字in后面数据对象必须是可迭代对象。for 循环首先会调用可迭代对象内的__iter__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然后再调用这个迭代器的next方法将取到的值赋给val,即关键字for后的变量。循环一次,调用一次next方法,直到捕捉StopIteration异常,结束迭代。

复制代码
l=[11,22,33]
for i in l:     #调用iter方法返回一个关于[11,22,33]的迭代器
    print(i)    #迭代器调用next方法返回的值赋值给i,即i=next(iter(l))

#执行结果
11
22
33
复制代码

1.4 迭代器的优缺点

对比之前基于索引实现迭代的方式,所有迭代的值都保存到内存中(每次迭代都是基于索引来取值),而迭代器方式则是需要一个值时,通过调用__next__方法临时计算出,然而这种处理数据的方式优点是很明显的:
1、为序列和非序列对象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迭代方式。
2、惰性计算:python中的Iterator对象只是在需要时才去不断调用next()来计算一个个值,没错,就是计算,是你需要时,临时计算出,之前是不存在的。就迭代器本身来说,同一时刻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值,因而可以存放无限大的数据流,而对于其他容器类型,如列表,需要把所有的元素都存放于内存中,受内存大小的限制,可以存放的值的个数是有限的。
比如自定义的斐波那契数列迭代器,无论查询第几位数的值,在内存中的开销都是有限的:

复制代码
class Fab(object): 
    def __init__(self, max): 
        self.max = max 
        self.n, self.a, self.b = 0, 0, 1 

    def __iter__(self): 
        return self 

    def next(self): 
        if self.n < self.max: 
            r = self.b 
            self.a, self.b = self.b, self.a + self.b #这次结果作为下次的初始值
            self.n = self.n + 1 
            return r 
        raise StopIteration()
'''
>>> for key in Fabs(5):
    print key
 
1
1
2
3
5
'''
刚才说过,很多容器都是可迭代对象,此外还有更多的对象同样也是可迭代对象,   
比如处于打开状态的文件:
f=open("a.txt")
# 调用f的iter方法,返回一个关于这个文件的迭代器对象,对其调用next方法得到一行内容赋值给i
for i in f:  # 
    print(i.strip())
复制代码

相比于for line in f.readlines()形式将文件所有内容存到内存,迭代器的形式会明显节省内存,效率更高。

迭代器使用是有限制的:
(1)只能一个一个地向后移动且无法预知长度
(2)不能回到开始
(3)无法复制一个迭代器

复制代码
l=iter([11,22,33])
for i in l:
print(i)
# 如果有两个或者多个循环使用同一个迭代器,必然只会有一个循环能取到值。
for i in l:  # l已经迭代结束,在这里为空,所以这次for循环不会执行。
    print("i:",i)

#执行结果
11
22
33
复制代码

迭代器由于对内存存储的优化在py3中已经大量使用。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isinstance()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Iterable和Iterator: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Iterator
>>> isinstance([1,2,3],Iterable)
True
>>> i=iter('abc')
>>> isinstance(i,Iterator)
True 

1.5 迭代器协议

迭代器协议要求迭代对象具有__iter__()和__next__()两个方法,__next__之前讲过,是用于计算下一个值的,而__iter__则是返回迭代器本身,目的是使for循环可以遍历迭代器对象,for循环的本质是调用被迭代对象内部的__iter__方法将其变成一个迭代器然后进行迭代取值的操作,如果对象没有__iter__方法则会报错。所以可以说,迭代器对象都是可迭代对象就是因为其内部定义了__iter__方法。
这里自定义一个迭代器对象作为了解:pass

二 生成器

2.1 生成器与yield

简单说,生成器就是使用了yield关键字的函数:

复制代码
>>> def countdown(n):
...      print('countdown start')
...      while n > 0:
...          yield n
...          n-=1
...      print('Done!')

>>> countdown <function countdown at 0x102212f50>
>>> countdown(5) <generator object countdown at 0x1021ff9b0> >>> gen=countdown(3) # 验证对象是否为迭代器对象 >>> gen <generator object countdown at 0x101be0a40>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 isinstance(gen,Iterator) True
复制代码

countdown是一个函数名,但是调用函数countdown(5)时,并没有像函数一样执行函数体,而是返回了一个生成器对象(generator object)。
生成器本质就是一个迭代器,也可以调用__iter__和__next__方法,只不过这两个方法是由yield关键字在函数调用时封装好的,不用再自己定义,所以,生成器也被称为优雅的迭代器。

复制代码
>>> gen=countdown(3)
>>> gen.__next__()
countdown start
3
>>> gen.__next__()
2
>>> gen.__next__()
1
>>> gen.__next__()
Don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复制代码

解析:生成器函数调用时只会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只有当生成器对象调用__next__方法时才会触发函数体代码执行,直到遇到关键字yield停止,将yield后的值作为返回值返回,所以,yield类似于return的功能,但不同于return的是,return返回,函数结束;而yield将函数的状态挂起,等待生成器对象再次调用__next__方法时,函数从挂起的位置后的第一条语句继续运行直到再遇见yield并返回其后的值;如果不断调用__next__方法,最后一次进入函数体,待执行代码不再有yield此时报出迭代异常的错误。

既然生成器对象属于迭代器,那么必然可以使用for循环迭代:

复制代码
>>> for i in countdown(3):
...     print(i)
... 
countdown start
3
2
1
Done!
复制代码

对比迭代器,生成器对象新增一个内置的close方法用来关闭自己,如下:

复制代码
>>> c=countdown(7)
>>> c
<generator object countdown at 0x10123f308>
>>> next(c)
countdown start
7
>>> next(c)
6
>>> c.close()
>>> next(c)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复制代码

解析:首先获取生成器对象c,然后执行两次next后,调用c.close()关闭自身,这意味着虽然没有迭代到最后一次也不能再通过c取下一个值,所以next(c)抛出迭代结束异常。
yield的功能总结:
(1)封装iter和next方法
(2)执行函数时遇到yield返回其后的值,不同于return,yiled可以返回多次值
(3)挂起函数的状态,等待下一次调用next方法时找到对应的暂停位置继续执行。

2.2 生成器表达式

创建一个生成器对象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函数中创建yield关键字来实现。另一种就是生成器表达式,这是一种类似于数据类型中学过的列表生成式的语法格式,只是将[]换成(),即:

(expression for item in iterable if condition)

不同于列表生成式最后返回一个列表结果,生成器表达式顾名思义会返回一个生成器对象,比如:

>>> [x*x for x in range(4)]  #
[0, 1, 4, 9]
>>> gen=(x*x for x in range(4))
>>> gen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1be0ba0>

当需要用到其中的值时,再通过调用next方法或者for循环将值一个个地计算出来:

复制代码
>>> next(gen)
0
>>> next(gen)
1
>>> next(gen)
4
>>> next(gen)
9
>>> next(gen)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StopIteration

#------------for 循环------------------
>>> gen=(x*x for x in range(4))
>>> for i in gen:
...     print(i)
...
0
1
4
9
复制代码

优点自然是节省内存,一次只产生一个值在内存中。举一个简单的应用:查找某文件中最长的行的长度。简单实现:

复制代码
def f():
    f = open('FILENAME', 'r')
    longest = 0
    while True:
        linelen = len(f.readline().strip())
        if not linelen:
            break
        if linelen > longest:
            longest = linelen
    f.close()
return longest
复制代码

存在问题:比如一个日志文件,多个进程都想操作它,所以尽量不要让一个程序占用这个文件句柄太久的时间,改进如下:

def f1():
     f = open('FILENAME', 'r')
     allLinesLen = [line(x.strip()) for x in f]
     f.close()
     return max(allLinesLen) 

最后一个问题,即对于每一行处理完生成的数据会全部加载到内存,大量占用内存空间,所以可以用生成器表达式替换:

f = open('FILENAME', 'r')
longest = max(line(x.strip()) for x in f)
f.close()
return longest

那是不是写成一句话更简单呢?

return max(line(x.strip()) for x in open('FILENAME'))

虽然更简单,但并不推荐这样写,因为这样每次循环都需要重新执行open()函数,会降低运行效率。

 

 

 

posted @ 2018-01-14 12:00  skyflask  阅读(16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