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学习 第一章 程序设计基础

第一章 程序设计基础

1.什么是程序设计?

软件开发的过程,基本上是先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户需求),找出解决的办法,然后把解决办法用相应的程序语言进行表达(也就是编写程序),最后使用编好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这么个过程。

而所谓的程序设计,指的就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办法过后,如何合理的划分程序结构,合理的组织程序代码,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程序设计。

2.程序设计能干什么?

好的程序设计能让程序:更好的完成用户的需求功能;有更合理的程序架构;更好的程序性能;更好的复用性;更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配置性、可伸缩性;更好的健壮性;更好的稳定性等等。

3.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

3.1面向接口编程

这是Java编程里面大家公认的第一原则,接口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类,接口里面的方法全部是抽象方法;给出一个定义,不管具体实现;接口的功能:实现封装、隔离,接口对外,功能块的外观,具体实现隔离;用类实现接口。

3.2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非类继承

Java仅能单继承,不能实现多继承。

对象组合:灵活采用对象组合进行方法引用。

3.3分层

   问题分解,将大问题分解成诸多小问题,不断分解,直至可解决。

最典型的三层架构,表现层-à逻辑层-à数据层

表现层功能:展示数据、人机交互、收集参数调用逻辑层

逻辑层功能:进行数据的逻辑校验、进行逻辑判断、实现业务功能、处理相关功能、处理后续流程、组织数据返回给表现层。

数据层功能:实现数据持久化、实现对象和持久化数据的双向映射。

3.4层间交互的基本原则

3.4.1 表现层调用逻辑层逻辑层调用数据层,不可以反过来。

3.4.2 层间交互也应该通过接口进行调用,以确保各层的实现独立变化。

3.5 开闭原则

简单点说就是新增开放,对修改关闭。而且应尽量做到不用修改模块的源代码,就能更改模块的行为。

3.6 依赖性倒置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依赖抽象而不要依赖具体的实现。

3.7 接口隔离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不要使用通用的接口,而是为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的接口。

3.8 替换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子类应当可以替换父类并出现在父类能够出现的任何地方。

4.类设计的基本经验

4.1 类要单一  类不要设计成大杂烩

4.2 加强内聚,松散耦合

尽量内部解决问题,加强内部实现;设计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不要仅考虑一点

4.3好的封装性(属性、方法)

4.4 类的粒度要合理(类的方法不要超过100行)

4.5 实现类不能依赖实用类

4.6 应考虑灵活性,也就是可配置(特性: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来选择系统提供的功能;功能是预先做好的)、可维护(设计指标:系统可方便的修改已有的功能,改Bug,Bug: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实际不一致)

4.7 要考虑性能(资源[CPU、内存]耗得少,速度快),考虑可伸缩性(性能不变的情况下,系统可支持的并发用户数与机器个数成正比,正态分布),软件要适应用户人数的变化,性能伸缩也有顶点。

4.8 要考虑今后可能的变化,也就是可扩展性

4.9 要考虑合理的复用(复用的好处:节省开发时间。极端分子不可做设计,玩的是危险的平衡的艺术;100%的好是不可能的,如何的合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9 要合理的考虑接口和抽象类的使用

4.10 尽量减少类与协作类的交互次数和交互信息的量

4.11 父类不应该知道子类的信息,子类必须知道父类的信息

4.12 更多的使用类的组合,而不是继承

4.13 访问对象必须通过接口,不能绕过接口直接去访问

 

友情推荐:南京java学习网

 

posted on 2013-05-10 20:31  时空圣主  阅读(134)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