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今天有幸得到Keith Jarrett - The Koln Concert这张专辑的APE版本,读书的时候收音机里有听过这张专辑,第一次感受到爵士钢琴的激情。其后在网上搜索许久,终于找到了MP3版本,虽然音质不太好,但仍然让人回味不已。前几天在同事家看电视时,惊喜的发现在一场新人秀里,以钢琴妹妹为卖点的廖隽嘉演奏了一段Keith Jarrett的即兴钢琴,佩服之余也感叹Keith Jarrett魅力长久不衰。
关於Koln Concert科隆音乐会的一些评价:
假如你喜欢钢琴,却错过了这张专辑,將会是一生的遗憾。这是一张「外行人听了感动、內行人听了叹服」的精彩专辑,值得细细品嚐。
Coln Concert 这是一张爵士钢琴独奏唱片。我唯一想说是,我虽然是个无神论者,但听完这张唱片后,我不能不相信音乐女神於
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爵士入门
这是无数接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学生听爵士乐的开始,而且我还知道有太多主修古典钢琴的学生,被这张专辑感动得痛哭流涕,甚至自己採谱来练。我知道有一个学生,竟然用科隆的段落当成他古典钢琴学期考的作业,当然他被教授骂了一顿,可是他自己却很满足,觉得这样很棒。这张专辑其实用了很多古典钢琴的主题,所以才那么能获得古典乐迷和古典钢琴家的讚赏;另一方面,它也让很多人从这一张专辑开始去听、去认识『即兴演奏』是怎么一回事。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爵士入门。
记基思.贾勒特和他的《科隆音乐会》
古典音乐与爵士乐有很多不同。从音乐上讲,古典音乐强调旋律,爵士乐强调节奏;古典音乐大都严格地按照十二平均律法则调音和演奏,爵士乐则有其特殊的“蓝调”(Blue Note,指比大调音阶中的III音和VII音略微降低不到半音的音);古典音乐的演奏者都是照谱弹奏,爵士乐则以即兴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乐手水平的唯一标准。从演奏方式上讲,古典音乐大都在音乐厅里演奏,听众须正襟危坐,不许出声;而爵士乐却大都在飘着烟味和酒气的小酒吧里演奏,听者往往人手一杯啤酒,边听边摇头晃脑,脚上还打着节拍,精彩之处还要叫声好。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起源。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的教堂,被认为是演奏给神听的;爵士乐则起源于美国黑人的酒吧,是伴舞用的,也间或作为客人的“下酒音乐”。这一文化上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古典音乐以严谨而优雅的风格称雄欧洲,而爵士乐则以随意而个人化的风格享誉美洲大陆。
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要迈进爵士乐的大门,就必须了解上面所说的两种音乐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好比一道道门坎,只有当你跨过这些门坎之后,才能领略到爵士乐——这一人类文化宝库中丰富的精神宝藏。幸好,近二三十年里两个领域的音乐家门互相学习、借鉴,创造出了许多融合性质的音乐,为我们提供了跨越这一道道门坎的梯子。下面要介绍的这张唱片就可以被看成是一把出色的梯子。
这是一场钢琴独奏的实况录音。钢琴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在两种音乐中都能经常听到的乐器,它在爵士乐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方面,爵士乐的前身,即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指在酒吧里演奏的钢琴音乐;另一方面,早期爵士乐中的钢琴是与贝司、吉他、鼓等一起被用来给小号、萨克斯等吹奏乐器提供节奏与和声的,因此这四种乐器被称为乐队中的节奏部分(Rhythm Section)。这一对钢琴的“歧视”一直持续到30年代,虽然那时曾出了位技巧高超的钢琴手阿特.泰图姆(Art Tatum)。真正让钢琴走到前台的是40年代出现的比暴扑(Be-Bop)。在这个讲究个性的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巴德.鲍威尔(Bud Powell)、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萨龙尼奥.芒克(Thelonious Monk)等一批出色的钢琴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爵士领域又出了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白人钢琴家比尔.埃文斯(Bill Evans),他的乐队居然只有钢琴,贝斯和鼓这三样 “节奏乐器 ”!在他的带领下,这三样乐器成了互相平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埃文斯在演奏上大量借鉴了古典音乐的演奏手法,他的才华影响了他以后的一大批钢琴手,其中包括我们要介绍的这张唱片的主角:基思.贾勒特(Keith Jarrett)。
贾勒特生于
就在爵士乐手们追求这种哗众取宠的音乐效果时,一个德国人悄悄地开始进行当时相当反潮流的尝试。曼弗雷德.埃彻(Manfred Eicher),这位前贝司手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取名为 “现代音乐版”(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简称 ECM)的唱片公司。他试图把爵士乐与古典音乐融和起来,把爵士音乐请进以前专供古典音乐使用的音乐厅,而不是小酒吧。他自己也不清楚其后果会是什么,所以给公司起了这么个概念模糊的名字。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乐器上的电插头通通拔掉,让乐器还原为自然的原音。二是对录音设备进行了革新,力图使乐器定位更准确,并把残响时间加长,造成一种音乐厅的效果,即使这样做有时会使声音略微失真也在所不惜。第三件事是与贾勒特签订了录音合同,并出版了一张录音室专辑《面对你》(Facing You),录的是贾勒特演奏自己作品的钢琴独奏。这张专辑在欧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之后,贾勒特于1973年赴欧洲巡回演出,举办了18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些音乐会无一例外都是即兴演奏。贾勒特事先都尽量使自己忘掉音乐,脑子里没有任何动机或构架。他要和听众与他一起欣赏创造音乐的过程。这恐怕在音乐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更为难得的是,贾勒特在这18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均十分出色,没有一场让听众失望。他卓越的演奏技巧让欧洲听众充分领略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魅力。同年,ECM将他在不来梅和洛桑的两场音乐会做成3张LP一套的专辑出版,结果这套唱片被《时代》、《立体声评论》等4家有影响的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唱片,并获格莱美奖提名。
这套唱片的成功让行家大跌眼镜,事先谁也没有料到一套3张唱片的钢琴即兴演奏能在唱片市场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更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两年后贾勒特在科隆举办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取得了更大的、几乎是划时代的成功。演出于
这是一套双LP唱片(LP编号ECM-2-1064, CD编号ECM 1064/65, The Koln Concert)。就像贾勒特的其他独奏音乐会唱片一样,曲目都没有名字,只是编号为第一和第二两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A、B、C三小部分。当贾勒特奏响第一个音符时,你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是:钢琴声失真了!的确,这架破钢琴的音色过于明亮了,难怪贾勒特一开始不想弹它。但听下去你就会发现这一失真的音响效果正好与贾勒特的演奏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一开始像是一段缓慢的,节奏自由的古典小品,听起来甚至有点像中国民歌。钢琴家显然十分疲倦,他在慢慢调整自己,让音乐把自己带入状态。就在他右手努力地在键盘上寻找可以发展下去的动机时,他的左手始终在弹着轻柔温暖的和声,借以缓和气氛。他曾找到了好几个在我看来十分不错的动机,对它们贾勒特也进行了一些越来越有爵士味的变奏,可他本人显然并不十分满意。有一个很值得听众注意的细节是:贾勒特有时边弹边跟着哼唱,那同时发出的人声与琴声其音高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这位即兴演奏大师按下的每一个键都是他心里想弹的那个音,我们听到的真正地是他的创造,而不是随机的音响组合。他无以伦比的演奏技巧不过是为与听众的即时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而已。这段 "热身 "进行了7分多钟。突然,就像是音乐之神突然降临,在左手渐渐引出的固定节奏之上,贾勒特的右手奏出了一段无以伦比的优美旋律。我喜欢把这个温暖而坚定的动机叫做 “希望主题”。贾勒特自己也似乎被这段旋律感动得从困倦中清醒过来,居然禁不住叫了起来。且慢!他突然停了下来,似乎有意调调听众的味口,又似乎告诉你希望不能来得太早。他又开始在键盘上随意地试验起来,像是在寻找什么。啊!找到了!一个新的节奏型在贾勒特的左手指下缓缓流出,对,这才是爵士的味道!贾勒特对自己的发现惊喜地大叫起来,那个“希望”主题再次随着新的节奏冒了出来,充满了整个大厅。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接下来的一段对那个希望主题的即兴变奏,不过如果你想在音乐史上找到一段比她更优美,更积极,更乐观的音乐恐怕是不可能的。唯一遗憾的是她太短了,也许贾勒特想告诉你光是希望还不行,还要努力奋斗吧。音乐又变成了自由节奏的狂想曲,不过这段音乐正好向人们展示了贾勒特天才的即兴演奏技巧。键盘下缓缓流出了许多美妙的短小动机,每一段都被贾勒特用各种调式和和声加以变奏。听众也被这丰富多采的音乐语言牵引着,走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时,悄悄地,贾勒特的左手又引进了一段极富动感的节奏,把人们的思路引到了一起。同时,又有一段不知从哪里来的优美旋律从他的右手指下冒了出来。就像那个希望主题一样,这段旋律也是充满了乐观精神,而且又多了份成功的喜悦。对了,就叫她“成功”主题吧!不同的是,贾勒特左手的伴奏充满了力度,有力地烘托着“成功”主题给人们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到后来,贾勒特似乎越来越喜欢这个来自左手的伴奏型,他的右手竟然放弃了旋律的演奏,转而为这个伴奏型弹起和弦来。这段动感的演奏会让你觉得眼前出现了一位凯旋的将军,他骑着战马,手中高举宝剑,身后红旗招展,前面人潮如海,欢迎他和他的军队进入被解放的城市。慢慢地,军队近了城门,城内人们的欢呼声更加响亮了。终于,城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将军自信的表情和人们狂热的欢呼声都已成为过去,门后只传来了渐渐远去的马蹄声……
这段可称之为钢琴史上最伟大的乐章之一的第一部分共用了26分15 秒,占了LP唱片的一整面。幸亏如此,如果再长点的话出版商肯定会左右为难,不知在哪里暂停才好了。第二部分的 A,B各占了LP的一面,但它们其实是一段连续的演奏。一开始,人们听到的是极为典型的贾勒特式的即兴演奏。他用左手极为快速地敲着单音作为节奏,右手则在这类似吉它的急速节奏上弹出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变奏。在这段有些乡村味道的乐曲中人们偶尔还可以听到早期拉格泰姆风格的华彩乐段,黑人灵歌似的美妙和声,还有布鲁斯的忧怨。贾勒特似乎在向欧洲听众展示丰富多采的美国音乐,又似乎在向人们介绍黑人音乐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近8分钟的即兴演奏中,贾勒特的右手一直以极快的速度弹着那个单音节奏,如果你有机会在琴上试一下,同时右手再顺便弹点什么你最熟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左手这样坚持8分钟是多么不易!这段快速的即兴演奏几乎是突然停下的。然后,你会听到四个轻柔的和弦,就这么简单,仿佛是变魔术,听众一下子就从喧闹的酒吧里进入了一座教堂,这里似乎正在举行一场宗教仪式,气氛肃穆庄严。贾勒特似乎在用这段凝重的音乐告诉人们,尽管黑人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可至今仍受着不平等的对待。他似乎要听众和他一起追悼那些历史上为正义而斗争过的英雄们。音乐就在这庄严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二部分的A面。
第二部分的B面则一改前面两部分的大起大落而变得十分平稳流畅。贾勒特一面用左手以令人惊奇的准确性弹着一段切分的,中速的伴奏音型,一面用右手弹着一段典型爵士风格的即兴演奏。在里面贾勒特随意地进行着各种和弦和分解和弦的尝试。在试验中他抓住了一种双音轮奏的音型,这个简单的音型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在调与调之间遨游。最后,贾勒特终于找到了一个平和安祥的动机。对这个动机的不断加强的变奏让我觉得自己正借助音乐的翅膀,挣脱了世间的一切束缚,向天堂飞去。音乐最后在一小段温柔甜美的旋律下轻轻结束。
第二部分的C面其实是一段加演。虽然很短,但那如歌的旋律仍然让人难以忘怀。难怪音乐会结束后人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难怪这张唱片在全世界卖了200万张,成为音乐史上销量最大的钢琴唱片;难怪有那么多人因此而迷上了爵士音乐;难怪德国权威的音乐杂志《立体声》把她评为20世纪70年代的最佳唱片!
这张唱片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有人把她记成谱,以便后人模仿。但贾勒特一直不同意出版这张乐谱,因为他要人们永远记住这其实只是一次事先没有任何构思的即兴演奏。直到近几年在人们的不断要求下,乐谱才得以出版。这倒提醒我应该在这篇文章的结尾重申一下,上文关于音乐的描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听众们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毕竟,连贾勒特自己在敲响第一个键盘以前,也不知道会弹出什么东西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你是个真正爱音乐的人,那么无论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不走运的事,无论你的情绪因此如何低落,我建议你找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给自己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泡上一杯香茶,把这张唱片放进CD机,你的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