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面包:当学生谈“钱途”,我却想起了丘成桐
最近,快填志愿了,很多学生朋友跑来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又想为社会做贡献,又怕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是不是还是应该更实际一点,以赚钱为主呢?”
听到这个问题,我的心情总是挺复杂的。在大学这个阶段,或者刚毕业步入社会时,这正是家国情怀最浓、理想主义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去考虑诗和远方,不去想一些更大的命题,那什么时候去想呢?
就在我思索如何更好地回应这些困惑时,重读了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的《我的教育观》,其中一句引用《文心雕龙·诸子篇》的话,瞬间击中了我:“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感兴趣的也可以去看一下原文,真的写的很好!
丘成桐的启蒙:从贫困到几何之美
丘成桐先生的早年经历,与很多人的想象可能大相径庭。他出身于香港的郊区,家中八个兄弟姐妹,生活贫困,甚至没有电和自来水。小时候入学考试因把数字写反而落榜,只能在乡村小学里经历磨砺。
他回忆道:
“我在中国香港的郊区——元朗和沙田——长大。那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小时候,我就在河中洗澡。我的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食物少得可怜。5岁时,我参加某著名小学的入学试,结果没有考上,原因是用了错误的记号,如把57反写成75,把69反写成96等。”
“我只能上一所小小的乡村学校。那里有很多来自农村的粗野小孩。受这些小孩的威吓,加上老师处理不善,不到一年,我便身患重病。在家中养病的半年里,我思索着如何跟同学和老师相处。升上小六时,我已经是一群小孩的首领,带着他们在街头乱闯。”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没有放弃思考。父亲对中国文学和哲学的熏陶,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中学时,当他遇到平面几何时,如同发现了新大陆:
“同学们对抽象思维都不习惯。由于在家中时常听父亲谈论哲学,对利用公理进行推导的做法,我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学习几何后,我对父亲的讲话又多明白了几分。利用简单的公理,却能推导出美妙的定理,这实在令人神往。”
“对几何的狂热,提高了我对数学(包括代数)的鉴赏能力。当你喜欢某科目时,所有与之有关的东西都会变得浅易。”
哲学的指引:跨越时空的治学胸襟
丘成桐先生的父亲,不仅传授他文学,更重要的是,早早地在他心中种下了哲学的种子,教会他以宏观、整体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丘先生引用父亲哲学著作中的引言:
“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古人神交,而能送怀于后世,确实是一位学者应有的态度。”
父亲的哲学观,也影响了丘成桐先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哲学史的目的有三:一曰求因,哲学思潮其源甚多,必先上溯以求之;二曰明变,往昔哲学思想交缠纠绪,故重理其脉络,是为要务;三曰评论,所有思潮及其流派,皆一一评论,作警策精辟之言。这三点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创新,便可以概括为研究的方法了。”
逆境的磨砺:从失去到更深刻的体悟
在丘成桐先生14岁时,父亲的突然离世,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家中经济陷入困境,面临辍学的危机。
丘先生坦言:
“我14岁时,父亲去世了。这或许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在一段颇长的日子里,对父亲离开了我和家人的事实,我都难以置信。家中经济顿入困境,我们面临辍学。幸得母亲苦心操持,以及先父旧交弟子的援手,我们才幸免沦落。”
“家中剧变,令我更加成熟坚强。困境中人情冷暖,父亲生前的教导,竟变得真实起来。以前诵读的诗词古文,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花了整整半年,研习古典文学和中国历史,借此抚平绷紧的心弦。典丽的诗词教人欣赏自然之美,排除了世俗功利的思想。”
纯粹的求知欲:从解题到创造问题
在中学时代,丘成桐先生对数学的渴望已经超越了课本。他不仅大量阅读数学书,解决书中的难题,更开始创造自己认为有挑战性的题目。
他提到:
“我阅读了大量数学书,并考虑书中的难题。当这些难题都解决以后,我开始创造自己认为有挑战性的题目。此后,由个人去创造问题变成我研究事业中最关键的环节。学校的课本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我跑到图书馆、书店去看书。我花了许多时间打书钉,阅读那些买不起的书。我读了华罗庚先生写的很多参考书,无论是在分析还是在数论上的讨论,它们都漂亮极了。”
同时,他还在15岁时就开始当家教,帮补家用,并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他也强调了优秀老师的重要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些教导的重要性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人前表达数学的时候,找出自己的弱点,与同学和老师一同切磋。这不论对我当下做学问还是对我日后的教学都十分重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先启后的使命
丘成桐先生对学习历史和前人思想的重视,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他认为,数学家有“承先启后”的使命。
他强调:
“数学家要承先启后,解决难题是‘承先’,进一步发展理论、找寻新的问题则是‘启后’。没有新的问题,数学便会死去。故此,‘启后’是我们数学家共同的使命。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以数学为基础,将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融合起来。”
他还以牛顿为例,指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真正含义:
“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假如我们不了解巨人们想过什么、做过什么的话,我们能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恐怕很成问题。”
当学生谈“钱途”,丘成桐给了我们答案
回到文章开头学生朋友们的问题:又想为社会做贡献,又怕想得简单,是不是该以赚钱为主?
丘成桐先生用他的一生给出了最深刻的答案。他经历贫困、丧父之痛,但他对数学“真与美”的纯粹追求从未动摇。他“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以哲学为指导,以数学为工具,追求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融合,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
他从不追求物质的奢华:
“我不追求阔气的大房子以及豪华的装潢。如果需要,我有很多非常有钱的朋友愿意帮忙,但我并不特别在乎这些事情。”
他所追求的,是能够自由自在做学问、培养青年才俊的人生:
“我活了七十多年,感到很舒适,能够自由自在做自己的学问,带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实在是美妙的人生经验。尤其是我在少年班见到了一些初中生,他们初露头角,前途无限。我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够迅速成长,成为光芒万丈的学者。”
我的建议: 年轻的你,在最富有理想的年纪,去思考“为社会做贡献”和“追求真与美”,这绝非空谈。赚钱固然重要,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但如果能将个人志趣与社会价值结合,将对真理的追求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你将获得超越物质的巨大满足感和影响力。
丘成桐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做有“沉淀”的事,你追逐的“真与美”终将为你带来世俗意义上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丰收。这需要信念,需要坚韧,更需要像丘老先生一样,拥有“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的胸襟。
所以,勇敢地去追逐你内心真正热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吧。也许短时间看不到“钱途”,但长远来看,这份纯粹的热情和广阔的胸怀,终将引领你走向真正精彩的人生。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