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艺术
资料
鲁迅尾声(上):那些教科书没讲的事
鲁迅尾声(下):鲁郭茅巴老曹
上周末看了高晓松的晓说,发表一些感悟。
我是90后,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学着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过来。说来惭愧,高中毕业已快10年,不曾读过民国时期大家的任何一步作品。
相信跟我一样情况的人还有很多,反思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教育体系,让人只有在思想不成熟的时代去学这些东西,而真正思想健全之后,生活几乎与这些经典无任何交集,除非你是“文人”或者"文青“。
从我个人的角度,大学忙着兼职,学业,专业知识的积累。毕业头两年忙着工作的进步和稳定,毕业3-5年忙着挣钱,家庭。只是偶尔从一些娱乐节目中获取一知半解的关于文化与艺术的信息。
再有就是网络普及率极其高的今天,人们的休闲时间都忙于朋友圈,新闻,视频,很少会有时间静下来看会文学书籍或者艺术书籍。是我们太浮躁了,还是社会太浮躁了。从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说半天的时间不刷新闻,感觉自己会与社会脱节。虽然这半天时间可能花在了科技,军事,明显八卦上面,似乎跟自己的真实生活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但是总会获取一种满足感,远胜于去看一本100年前的书,虽然我也确实基本没看过基本这样的书。
2011年10月,也就是买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说之前我的知识来源于书本,那么现在,我的知识则大多来源于网络,并且有着越来越严重依赖网络的倾向。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主流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但是,现在社会,书本不再是主流,反而成为了艺术的存在。
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给自己增添一份艺术的气息,多看基本民国大家的著作。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