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规划——(3)规划成本管理
1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数。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完成每个活动所需花费的时间量,为制定进度计划过程提供主要输入。
输出:活动持续时间估算
时间估算方法:
| 估算方法 | 内容 | 优缺点 |
| 类比估算 | 使用相似活动或项目的历史数据(总量)来估算当前活动 | 成本较低,耗时较少,准确性较低 |
| 参数估算 | 需要施工的工作量 x 单位工作量所需工时(历史数据) | 准确性取决于参数模型的准确度 |
| 三点估算 |
三角分布:(最乐观时间 + 最可能时间 + 最悲观时间)/ 3 贝塔分布:(最乐观时间 + 4 * 最可能时间 + 最悲观时间)/ 6 |
参数不足时使用考虑到风险 |
| 自下而上估算 | 从下到上逐层汇总 WBS 组成部分的估算 | 耗时长,最准确 |
估算时,风险应对:
| 估算方法 | 内容 | 应对风险 |
| 应急储备 | 可取活动持续时间估算值的某一百分比或某一固定的时间段,亦可把应急储备从各个活动中剥离出来并汇总。随着项目信息越来越明确,可以动用、减少或取消应急储备。 | “已知-未知” |
| 管理储备 | 用来应对项目范围中不可预见的工作。它不包括在进度基准中,但属于项目总持续时间的一部分。依据合同条款,使用管理储备可能需要变更进度基准。 | “未知-未知” |

2 制定进度计划
定义: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进度模型,从而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的过程。
输出:
- 进度基准
- 项目进度计划
- 进度数据
- 项目日历
常用的三种:关键路径、资源优化、进度压缩
|
工具 / 技术
|
定义
|
优势
|
劣势
|
|
进度网络分析
|
利用项目网络图(如前导图 PDM)梳理任务间依赖关系,分析所有可能的进度路径,确定项目可行的进度计划
|
1. 清晰呈现任务间逻辑关系(如 FS、FF、SS、SF),避免遗漏依赖;
2. 支持多路径分析,为进度优化提供基础; 3. 便于识别潜在的进度瓶颈(如路径拥堵)。 |
1. 复杂项目中网络图可能过于繁琐,难以直观理解;
2. 仅展示依赖关系,不直接提供工期或关键任务信息,需结合其他方法(如 CPM); 3. 绘制和维护需专业知识,团队学习成本高。 |
|
关键路径法(CPM)
|
通过分析进度网络中各路径的持续时间,识别出最长路径(关键路径),确定项目最短工期及关键任务(延误将影响总工期)
|
1. 聚焦关键任务,明确资源投入优先级,避免资源浪费;
2. 量化任务对总工期的影响(如非关键任务的浮动时间),支持进度调整; 3. 为进度控制提供明确依据(监控关键任务即可把控总工期)。 |
1. 假设任务持续时间固定,忽略不确定性(如风险导致的工期延误);
2. 未考虑资源约束(若关键路径任务缺资源,实际工期可能延长); 3. 依赖关系梳理错误会直接导致关键路径判断偏差。 |
|
资源优化
|
包括资源平衡(调整任务开始时间以解决资源过载,可能延长工期)和资源平滑(在不延长工期的前提下调整资源分配,减少波动)
|
1. 避免资源过度分配(如一人同时负责多任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减少资源冲突导致的进度延误,增强计划可行性; 3. 资源平滑可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优化资源负荷。 |
1. 资源平衡可能延长项目工期(尤其关键路径任务受资源约束时);
2. 复杂项目中资源优化计算量大,需工具支持(如 Project); 3. 过度平滑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率过低,增加成本。 |
|
数据分析
|
基于历史项目数据、当前绩效数据(如任务完成率、资源消耗),通过统计方法(如趋势分析、回归分析)优化计划参数(如任务时间、资源需求)
|
1. 避免资源过度分配(如一人同时负责多任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减少资源冲突导致的进度延误,增强计划可行性; 3. 资源平滑可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优化资源负荷。 |
1. 依赖高质量历史数据,若数据不足或失真,分析结果无效;
2. 需专业分析能力,团队需掌握数据工具(如 Excel、BI); 3. 对创新项目(无历史数据)适用性差。 |
|
假设情景分析(模拟)
|
设定多种假设场景(如 “资源延迟到岗”“任务工期延长 20%”),通过模拟(如蒙特卡洛分析)评估对项目进度、成本的影响
|
1. 量化风险对计划的影响(如 “80% 概率下项目工期为 120 天”),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2. 识别最可能的问题场景,提前制定预案; 3. 支持高层决策(如是否接受某风险下的计划)。 |
1. 模拟过程复杂,需专业工具(如 Primavera、Crystal Ball);
2. 结果依赖假设合理性,若场景设定偏离实际,分析无意义; 3. 解释结果需专业知识,向非技术人员沟通难度大。 |
|
提前量和滞后量
|
调整任务间依赖关系的时间差:提前量(如任务 B 在前导任务 A 完成前 2 天开始)、滞后量(如任务 B 在前导任务 A 完成后 3 天开始)
|
1. 灵活适配实际业务逻辑(如 “设计评审后滞后 1 天再启动开发”);
2. 细化依赖关系,减少进度衔接中的等待时间(如提前量压缩工期); 3. 使计划更贴合执行场景(避免任务衔接过紧或过松)。 |
1. 过度使用会导致依赖关系复杂,难以跟踪;
2. 时间差估算依赖经验,若不合理(如提前量过大),可能导致返工(如 A 未完成,B 已开始); 3. 滞后量可能延长总工期,需平衡必要性。 |
|
进度压缩
|
不缩减范围的情况下,压缩进度,包括赶工(增加资源以缩短关键任务工期,如加班、加人)和快速跟进(原本串行的任务改成并行执行,可能增加风险)
|
1. 快速缩短项目工期,应对紧急交付需求;
2. 赶工聚焦关键任务,针对性强; 3. 快速跟进可在不增加资源的前提下压缩工期。 |
1. 赶工可能显著增加成本(如加班费、额外人力);
2. 快速跟进增加风险(如并行任务间返工影响,如开发基于未确认的设计); 3. 过度压缩可能导致质量下降(如任务简化)。 |
3 估算成本
估算成本是对完成项目工作所需资金进行近似估算的过程。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确定项目所需的资金。
估算工具与技术参考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三种方式。
输出:成本估算
4 制定预算
制定预算是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经批准的成本基准的过程。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可据以监督和控制项目绩效的成本基准。本过程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项目预算包括经批准用于执行项目的全部资金。
而成本基准是经过批准且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包括应急储备,但不包括管理储备。
输出:
- 成本基准(三大基准之一。范围基准、进度基准、成本基准)
- 项目资金需求
工具与技术:
- 专家判断
- 成本汇总
- 数据分析(诸备分析)
- 历史信息审核
- 资金限制平衡
- 融资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