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规划——(1)规划项目范围
什么是项目范围管理?
包括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
什么是项目范围?
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
输出:
- 《范围管理计划》
- 《需求管理计划》
分两种:
- 预测性范围管理(计划驱动型)
- 敏捷性范围管理(适应驱动型)


1 收集需求
参照《项目章程》中的高层级需求。
收集需求的工具:
- 数据收集
 (1)问卷调查
 (2)标杆对照
- 决策
 (1)投票
 大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40%的要服从 60%的
 相对多数原则:适合候选超过2个的时候,每一个都没超过 50%。比如第一个35%,第二个20%,第三个 45%。这时服从相 对多数的 45%
 一致同意:德尔菲技术。一群专家主观预测,背靠背不见面以匿名形式回答问卷,然后交给主持人,最后取得相对一致意见
 独裁:一个人说了算
 (2)多标准决策分析:借助决策矩阵,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诸如风险水平、不确定性和价值收益等多种标准,从而对众多方案进行评估和排序的一种技术
- 数据表现
 (1)亲和图:将大量创意按照亲和性直观地进行逻辑分类
 (2)思维导图:把头脑风暴中获得的创意,用一张简单的图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激发思维、激发引导新的创意
- 人际关系与团队技能
 (1)名义小组技术:头脑风暴产生的创意散乱无规律,通过投票排列头脑风暴中最有用的创意、排列优先顺序,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只是名义上的) 
 (2)观察/交谈:干系人难以或不愿意说明他们的需求时使用
- 
原型法 
 (1)原型法:制造预期产品之前先造出这个产品的一个模型,然后来收集反馈意见
输出:
- 需求文件
 收集的需求都记录在需求文件当中。包括了业务需求、干系人需求、项目需求等。
- 需求沟通矩阵 RTM
 把产品需求从其来源连接到能满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种表格。RTM 提供了在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跟踪需求的一种方法。

2 定义范围
明确用什么可交付成果,来满足上面的需求。筛选已收集的需求,确定项目团队应该做哪些,明确范围边界。
如何筛选?
- 备选方案分析
- 多标准决策分析:通过设定多个评估标准(如必要性、可行性、成本、风险、与战略目标的对齐度等),对每个需求进行量化打分,再通过加权计算总分,按分数排序筛选。
- 产品分析:通过快速制作产品原型,让干系人直观感受需求的实际效果。
输出:
项目范围说明书:代表了相关方就项目范围达成了共识,有以下四个核心
- 
- 产品范围描述:逐步细化在项目章程和需求文件中所述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特征。
- 验收标准:可交付成果通过验收前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
- 可交付成果:在某一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成果或服务能力。
- 除外责任:哪些工作不该做。有助于减少范围蔓延、管理相关方的期望等。
 
3 创建WBS(工作分解结构)
就是将可交付成果分解成最底层的工作包。分解也不是越细越好,容易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分解的原则:
- 责任唯一原则:每个工作包或子可交付成果仅属于一个父项,避免交叉或重复归属。
- 符合100%原则:整个 WBS 的所有元素之和必须100% 覆盖项目的全部工作范围。
输入:
范围说明书
输出:
WBS 词典:是与 WBS 配套的详细说明文档,用于对 WBS 中每个组件的关键信息进行清晰、结构化的描述。
4 范围基准
由三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 范围说明书:项目范围、验收标准、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设和制约
- WBS:最底层 40-80小时,团队建设机会,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自上而下,100%原则
- WBS 词典:资源需求(工时与工种),验收标准,工作说明,逻辑关系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