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数据结构-05 |散列表-① | 映射| 集合

 

 

哈希表(HashTable )& 集合(Set)

1. 哈希(散列)表 HashTable 

1.1 概念

 哈希表(Hash table),也叫散列表,来源于数组,它借助散列函数对数组这种数据结构进行扩展,利用的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元素的特性,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一种扩展,由数组演化而来。可以说,如果没有数组,就没有散列表。

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即它的下标index)来访问记录,根据关键码值(Key value)直接访问数据加快了查找的速度。

这个映射函数叫作散列函数(Hash Function)或哈希函数,存放记录的数组叫作哈希表(或散列表)

散列表用的就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的时候,时间复杂度是 O(1) 的特性。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把元素的键值映射为下标,然后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对应下标的位置。当我们按照键值查询元素时,我们用同样的散列函数,将键值转化数组下标,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数据。

假如我们有 89 名选手参加学校运动会。为了方便记录成绩,每个选手胸前都会贴上自己的参赛号码。这 89 名选手的编号依次是 1 到 89。我们希望通过编号快速找到对应的选手信息。参赛编号用6 位数字来表示。比如 051167,其中,前两位 05 表示年级,中间两位 11 表示班级,最后两位还是原来的编号 1 到 89。这时我们该如何存储选手信息,才能支持通过编号来快速查找选手信息呢?

    尽管我们不能直接把编号作为数组下标,但可以截取参赛编号的后两位作为数组下标,来存取选手信息数据。当通过参赛编号查询选手信息时,取参赛编号后两位,作为数组下标,来读取数组中的数据。这就是典型的散列思想。其中,参赛选手的编号我们叫作键(key)或者关键字。我们用它来标识一个选手。我们把参赛编号转化为数组下标的映射方法就叫作散列函数(或“Hash 函数”“哈希函数”),而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值就叫作散列值(或“Hash 值”“哈希值”)
  

    通过上例,可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散列表用的就是数组支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的时候,时间复杂度是 O(1) 的特性。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把元素的键值映射为下标,然后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对应下标的位置。当我们按照键值查询元素时,我们用同样的散列函数,将键值转化数组下标,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数据。

1.2 散列(哈希)函数 Hash Function

上例中散列函数的伪代码为:

 哈希函数--散列函数,它是一个函数。可把它定义成hash(key),其中 key 表示元素的键值,hash(key) 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

int hash(String key) {
    // 获取后两位字符 后两位为运动员的编号,作为数组下标。
    string lastTwoChars = key.substr(length-2, length);
    // 将后两位字符转换为整数 hash(key) 
    int hashValue = convert lastTwoChas to int-type;
    return hashValue;
}

如果参赛选手的编号是随机生成的 6 位数字,又或者用的是 a 到 z 之间的字符串,该如何构造散列函数呢?散列函数设计的基本要求:

  1. 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因为数组下标是从 0 开始的,所以散列函数生成的散列值也要是非负整数);

  2. 如果 key1 = key2,那 hash(key1) == hash(key2)  (相同的 key,经过散列函数得到的散列值也应该是相同的。);

  3. 如果 key1 ≠ key2,那 hash(key1) ≠ hash(key2)。(这个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要想找到一个不同的 key 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几乎是不可能的。著名的MD5SHACRC等哈希算法,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散列冲突。而且,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也会加大散列冲突的概率。)

所以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无冲突的散列函数,即便能找到,付出的时间成本、计算成本也是很大的,所以针对散列冲突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

哈希函数的输入域可以是非常大的范围,但是输出域是固定范围,假设为S,哈希函数的性质:

  • 典型的哈希函数都拥有无限的输入值域;
  • 输入值相同时,返回值一样。
  • 输入值不同时,返回值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 不同输入值得到的哈希值,整体均匀的分布在输出域S上。(这点是评价哈希函数优劣的关键。)

  比如“aaa1”、 “aaa2”、“aaa3”,虽然相似,但计算出的哈希值差异巨大。

不同输入值得到的哈希值越均匀分布在S上,该哈希函数越优秀。

输入范围(极大)====经过哈希函数计算后====>>  S(输出域)===%m===>> 1,2,3,....m-1(会均匀分布在0~ m-1上)

 

1.3 哈希碰撞 Hash Collisions(散列冲突)

哈希函数选取的好就会让这些数值尽量分散,而不会发生所谓的碰撞

     

两个key用同样的hash函数最后取模得到的结果下标一样既Hash Collisions(即两个字符串key哈希后得到相同的下标。)
只要有hash函数,99%都会有重复的值既碰撞, 而且把大于30的放在30之内的范围内肯定会有碰撞;
lines和foes 最后得到的下标都是9, 在9的位置上建立一个链表, 所有的元素都存在这个链表中(这种方式叫拉链法来解决碰撞)
明白哈希表的实现原理,知道哈希函数和哈希碰撞;
实际中哈希表、HashMap、HashSet、 Hashtable等,在语言原生都是已经实现好了的;

     如果碰撞的越来越多,链表会越来越长,它的查询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O(n),哈希表设计的好会避免很多哈希碰撞,我们可以认为它的查询时间复杂度是O(1)。

  

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有两类:

  • 开放寻址法(open addressing)
  • 链表法(chaining)

1.3.1 开放寻址法

开放寻址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将其插入。如何重新探测新的位置:

① 线性探测(Linear Probing)

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依次往后查找,看是否有空闲位置,直到找到为止。
下图黄色的色块表示空闲位置,橙色的色块表示已经存储了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出,散列表的大小为 10,在元素 x 插入散列表之前,已经 6 个元素插入到散列表中。x 经过 Hash 算法之后,被散列到位置下标为 7 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已经有数据了,所以就产生了冲突。于是我们就顺序地往后一个一个找,看有没有空闲的位置,遍历到尾部都没有找到空闲的位置,于是我们再从表头开始找,直到找到空闲位置 2,于是将其插入到这个位置。

在散列表中查找元素的过程有点儿类似插入过程。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求出要查找元素的键值对应的散列值,然后比较数组中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和要查找的元素。
如果相等,则说明就是我们要找的元素;否则就顺序往后依次查找。如果遍历到数组中的空闲位置,还没有找到,就说明要查找的元素并没有在散列表中。

  

散列表跟数组一样,不仅支持插入、查找操作,还支持删除操作。对于使用线性探测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删除操作稍微有些特别。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要删除的元素设置为空
在查找时,一旦通过线性探测方法,找到一个空闲位置,我们就可以认定散列表中存在这个数据。但是,如果这个空闲位置是我们后来删除的,就会导致原来的查找算法失效。本来存在的数据,会被认定为不存在。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我们可以将删除的元素,特殊标记为 deleted。当线性探测查找的时候,遇到标记为 deleted 的空间,并不是停下来,而是继续往下探测。

  

      当散列表中插入的数据越来越多时,散列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同理,在删除和查找时,也有可能会线性探测整张散列表,才能找到要查找或者删除的数据。

② 二次探测(Quadratic probing)

二次探测,跟线性探测很像,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 1,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 hash(key)+0,hash(key)+1,hash(key)+2……而二次探测探测的步长就变成了原来的“二次方”,也就是说,它探测的下标

序列就是 hash(key)+0,hash(key)+12,hash(key)+22……

③ 双重散列(Double hashing)

所谓双重散列,意思就是不仅要使用一个散列函数。我们使用一组散列函数 hash1(key),hash2(key),hash3(key)……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依

次类推,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

      不管采用哪种探测方法,当散列表中空闲位置不多的时候,散列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我们用装载因子(load factor)来表示空位的多少。
装载因子的计算公式是:
        散列表的装载因子 =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 / 散列表的长度
    装载因子越大,说明空闲位置越少,冲突越多,散列表的性能会下降。

1.3.2  链表法

      链表法是一种更加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办法,相比开放寻址法,它要简单很多。我们来看这个图,在散列表中,每个“桶(bucket)”或者“槽(slot)”会对应一条链表,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

  

    当插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即可,所以插入的时间复杂度是 O(1)。当查找、删除一个元素时,我们同样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然后遍历

链表查找或者删除。那查找或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

实际上,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跟链表的长度 k 成正比,也就是 O(k)。对于散列比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理论上讲,k=n/m,其中 n 表示散列中数据的个数,m 表示散列表中“槽”的个数。

1.4 复杂度分析

哈希表的时间空间复杂度:  查询、 添加、 删除都是 O(1) ,最坏情况是哈希函数选的不好或者它的整个size太小了就会导致经常发生冲突,一冲突就变成链表了,很多时候它的复杂度就退化成 O(n)了。

 

1.5 应用

Word 文档中单词拼写检查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常用的英文单词有 20 万个左右,假设单词的平均长度是 10 个字母,平均一个单词占用 10 个字节的内存空间,那 20 万英文单词大约占 2MB 的存储空间,就算放大 10 倍也就是 20MB。

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来说,这个大小完全可以放在内存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用散列表来存储整个英文单词词典。
当用户输入某个英文单词时,我们拿用户输入的单词去散列表中查找。如果查到,则说明拼写正确;如果没有查到,则说明拼写可能有误,给予提示。借助散列表这种数据结构,我们就可以轻松实现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拼写错误。

1. 假设我们有 10 万条 URL 访问日志,如何按照访问次数给 URL 排序?
遍历 10 万条数据,以 URL 为 key,访问次数为 value,存入散列表,同时记录下访问次数的最大值 K,时间复杂度 O(N)。
如果 K 不是很大,可以使用桶排序,时间复杂度 O(N)。如果 K 非常大(比如大于 10 万),就使用快速排序,复杂度 O(NlogN)。

2. 有两个字符串数组,每个数组大约有 10 万条字符串,如何快速找出两个数组中相同的字符串?
以第一个字符串数组构建散列表,key 为字符串,value 为出现次数。再遍历第二个字符串数组,以字符串为 key 在散列表中查找,如果 value 大于零,说明存在相同字符串。时间复杂度 O(N)。

 

1.6 工程实践

 在工程中就不再用哈希表了,经常抽象出来使用。比如Java中Map和Set 

电话号码簿、 用户信息表、 缓存(LRU Cache)、 键值对存储(Redis)

在Java - Code: 

 Map:key-value对,key不重复,值value可以重复;   

  • new HashMap() / new TreeMap()
  • map.set(key,value)
  • map.get(key)
  • map.has(key)
  • map.size()
  • map.clear()

Set:不重复元素的集合,没有键值对,而是一个单个的元素,单个元素是不重复的。

  • new HashSet() / new TreeSet()
  • set.add(value)
  • set.delete(value)
  • set.hash(value)

  在python中 dict或者json,set在python中就是set。 

Java Map文档 HashMap、 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Java Set文档 TreeSet、 HashSet、 ConcurrentSkipListSet、 CopyOnWriteArraySet、 EnumSet、 JobStateReasons、 LinkedHashSet

List VS Map VS Set

List和Map是抽象性和解释性;
list_x = [1,2,3,4] 它的实现可以是数组也可以是链表,关键是它是可以重复的;
插入是O(1)的时间复杂度,查找是O(n);

map_x = {
  'jack':100,
  '张三':80,
  'kris':90,
  ...
}
map是一种映射;

Set抽象接口,它背后的实现类千差万别 set_x = {'jack','kris','andy'} set_y = set(['jack','kris','jack']) 集合,跟map比较相似,可把它看做map的key;集合不能有重复,可看做去重后的list 集合的实现背后有两种: 哈希表或者树 二叉树的形式来实现; 查找是O(1)时间复杂度或者Logn, 它比List的效率要高;

 

1.7 HashSet和HashMap源代码的实现 

HashMap vs TreeMap
HashSet vs TreeSet
hashtable vs binary-search

以上三种跟List、Map和Set能够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只不过里边的元素排列和存储的方式不同;
HashMap/HashSet/hashtable用的是hash表来存储, 查询时时间复杂度是O(1), 是乱序的;
TreeMap/TreeSet/binary-search用的是二叉树来存储, 时间复杂度是Log(n), 都是排好序的(有序);  TreeMap、 TreeSet等都是用二叉搜索树即红黑树来实现,严格平衡的红黑树。

HashSet的实现

public class HashSet<E> extends AbstractSet<E> implements Set<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public HashSet() {
   map = new HashMap<>(); //HashSet它的背后就是建了一个HashMap,
  }
  public boolean add(E e) {
   return map.put(e, PRESENT)==null; //add方法就是把这个元素放到它的key的位置上去,它的value叫 PRESENT,//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Dummy value to associate with an Object in the backing Map
                        //present就是它新建了一个叫dummy value,随便用了一个object作为占位使用,表示我在场。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return map.remove(o)==PRESENT; }  //remove也是从hashmap中移除。

 HashSet它背后就是嫁接在HashMap上。HashSet每次都存一个present,岂不是浪费内存空间。

HashMap的实现

它的node分为 HashNode和TreeNode这两种。  

   put、 putVal

   get

 

posted @ 2020-06-14 17:12  kris12  阅读(5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levels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