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堆

1.树:

 

树:

树是一种数据结构.

树是一种可以递归定义的数据结构.

树由n个节点组成的集合

n=0时,是空树

n>0,一个节点作为根节点,其他节点可以分为m个集合,每个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树(这就是重复单元)

 

 

节点的度:就是一个节点的子节点有多少个

树的度:整个树中最大的节点的度就是树的度

父节点:在上面紧挨着它的节点就是父节点(A是D的父节点,但是A不是H的父节点)

子节点:一个节点下面紧挨着它的节点就是它的子节点(A下面的B,C,D,E,F,G都是它的子节点)

根节点(上面没有父节点):A

叶子节点(后面不能再分叉):B,C,H,I,P,Q,K,L,M,N,或者说度为0的节点就叫叶子节点

树的深度(高度):根到叶子最长的节点个数(就是最多几层)

子树:EIJPQ就是个子树

 

用树模拟文件系统:

 

class Node:#创建文件夹,这里暂时没有创建文件的功能
    def __init__(self,name,type='dir'):
        self.name=name
        self.type=type  #'dir' or 'file'
        self.children=[]
        self.parent=None
        #链式存储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self.name

class FileSystemTree:
    def __init__(self):
        self.root=Node('/')
        self.now=self.root
    def mkdir(self,name):#创建文件夹
        #name以/结尾
        if name[-1] != '/':
            name+='/'
        node=Node(name)
        self.now.children.append(node)
        node.parent=self.now

    def ls(self):#展示文件夹下所有文件
        return self.now.children

    def cd(self,name):#进入某个文件夹
        if name[-1] != '/':
            name+='/'
        if name=='../': #返回上一级目录了
            self.now=self.now.parent
            return
        for  child in self.now.children:
            if child.name==name:
                self.now=child
                return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dir')

tree =FileSystemTree()
tree.mkdir('var/')
tree.mkdir('usr/')
tree.mkdir('bin/')
print(tree.root.children)#[var/]返回文件名

tree.cd('bin/')
tree.mkdir('python/')

tree.cd('../')
print(tree.ls())

 

 

 

 

二叉树:

度不超过2的树(整个树中每个节点最多有连个孩子节点,分别为左孩子节点和右孩子节点)就是二叉树

 

 

满二叉树:

一个二叉树,如果每一层的节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则这个二叉树就是满二叉树.

如图:

 

 

完全二叉树:


叶子节点只能出现在最下层和次下层,并且最下面一层的节点都集中在该层最左边的若干位置的二叉树

如图:

 

 

二叉树的顺序存储方式:

 

 节点的索引下标用红字写在上面了

看一下父节点(假设是i)的下标与左右孩子结点的关系

所有左节点的下标都是2i+1(可以试i=0,1,2,3得到的索引全是左下标)

 

 

所有右节点的下标都是2i+2

 

 

只要知道父节点就可以算出左和右的子节点

知道到左右节点的索引后都可以直接减一再底板除(//)来得到父节点的索引(底板除得到小数后向下取整,不会四舍五入)

 

 

二叉树的链式存储方式:

将二叉树的节点定义为一个对象,节点之间通过类似链表的链接方式来连接

如图:

 

 代码如下:

class BiTreeNode:
    def __init__(self,data):
        self.data=data
        self.lchild=None #左孩子
        self.rchild=None #右孩子

a=BiTreeNode('A')
b=BiTreeNode('B')
c=BiTreeNode('C')
d=BiTreeNode('D')
e=BiTreeNode('E')
f=BiTreeNode('F')
g=BiTreeNode('G')

e.lchild=a
e.rchild=g
a.rchild=c
c.lchild=b
c.rchild=d
g.rchild=f

root=e
print(root.lchild.rchild.data)
#输出:C

 

链式存储的遍历

共四种遍历

注意:

  这四种遍历分类:

  深度优先:

      ①前序遍历

      ②中序遍历

      ③后序遍历

  广度优先:

      ①层次遍历

 

①前序遍历:

先父节点,再左子树,再走右子树,保证每一层都是'父左右'这样的结构

def pre_order(root):#前序遍历,先父节点,再左子树,再走右子树,保证每一层都是'父左右'这样的结构
    if root :
        print(root.data,end=',')
        pre_order(root.lchild)
        pre_order(root.rchild)

pre_order(root)
#输出:E,A,C,B,D,G,F,

 

②中序遍历:

父节点在中间,左边是左子树递归的,右边是右子树递归的,保证每一层都是'左父右'这样的结构

def in_order(root):#中序遍历,父节点在中间,左边是左子树递归的,右边是右子树递归的,保证每一层都是'左父右'这样的结构(有点像快排,找中位数,中位数就是父节点)
    if  root:
        in_order(root.lchild)
        print(root.data,end=',')
        in_order(root.rchild)

in_order(root)
#输出:A,B,C,D,E,G,F,

 

③后序遍历:

先左子树,后右子树,最后是父节点,保证每一层都是'左右父'这样的结构

def post_order(root):  #后序遍历,先左子树,后右子树,最后是父节点,保证每一层都是'左右父'这样的结构
    if root:
        post_order(root.lchild)
        post_order(root.rchild)
        print(root.data,end=',')

post_order(root)
# 输出:B,D,C,A,F,G,E,

注意:以上三种序列,至少给两个,才能唯一确定一种树,否则只给一种顺序,会有多种树的结构

 

④层次遍历:

(利用队列),多叉树也适用

 按照从跟到叶子节点,每一层节点都是从左到右出来的。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def level_order(root):
    queue=deque()
    queue.append(root)
    while len(queue)>0:#只要队不为空
        node=queue.popleft()#出队
        print(node.data,end=',')
        if node.lchild:
            queue.append(node.lchild)
        if node.rchild:
            queue.append(node.rchild)

level_order(root)
#E,A,G,C,F,B,D,

 

二叉搜索树: 

 

一个二叉树,满足:假设x是二叉树的一个节点,y是x的左子树的一个节点,z是x的右子树的一个节点,那么一定有y.key<=x.key和z.key>=x.key

 

class BST:
    def __init__(self,li=None):#传个列表进来
        self.root=None
        if li:#传个列表进来,列表是非空,就把列表内容都插入二叉搜索树中
            for val in li:
                self.insert_no_rec(val)
    #插入 写法一:  递归写法
    def insert(self,node,val):#插入操作:node是要插入的二叉树的根节点,val是要插入的节点的值
        if not node:#节点不存在,就新创建一个节点
            node =BiTreeNode(val)
        elif val < node.data: #如果节点存在,就看传进来时从根节点向下一个一个的比较大小,如果val比较小,就一直往左走
            node.lchild=self.insert(node.lchild,val)
            node.lchild.parent=node
        elif val>node.data:#如果val值比较大,就一直往右走
            node.rchild=self.insert(node.rchild,val)
            node.rchild.parent=node
        return node
    #插入 写法二:  非递归写法,速度比较快
    def insert_no_rec(self,val):
        p=self.root
        if not p:#如果是个空树
            self.root=BiTreeNode(val)
            return
        while True: #如果不是空树
            if val <p.data:#如果val小于这个节点的值,就往左孩子上插
                if p.lchild:#如果左孩子存在
                    p=p.lchild#原来和val比大小的节点就移动到他左孩子上,让左孩子和val比大小
                else:#如果做孩子不存在
                    p.lchild=BiTreeNode(val)#就直接把val实例化出个对象,放到左孩子的位置上
                    p.lchild.parent=p
                    return
            elif val>p.data:#如果val大于比较的这个节点的值,那就让val和他的右孩子比大小
                if p.rchild:
                    p=p.rchild
                else:
                    p.rchild=BiTreeNode(val)
                    p.rchild.parent=p
                    return
            else:#val和根节点的值相同,就不动了
                return

    # 查询 写法一:递归版本
    def query(self,node,val):
        if not node:
            return None
        if node.data<val:
            return self.query(node.rchild,val)
        elif node.data>val:
            return self.query(node.lchild, val)
        else:
            return node
    # 查询 写法二:非递归版本
    def query_no_rec(self,val):
        p=self.root
        while p:
            if p.data<val:
                p=p.rchild
            elif p.data>val:
                p=p.lchild
            else:
                return p
        return None

    # 三种遍历:
    def pre_order(self,root):#前序遍历
        if root :
            print(root.data,end=',')
            self.pre_order(root.lchild)
            self.pre_order(root.rchild)
    def in_order(self,root):#中序遍历,中序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从小到大排好序的
        if  root:
            self.in_order(root.lchild)
            print(root.data,end=',')
            self.in_order(root.rchild)
    def post_order(self,root): #后序遍历
        if root:
            self.post_order(root.lchild)
            self.post_order(root.rchild)
            print(root.data,end=',')

#插入测试
tree=BST([1,3,10,0,9,6,4,2,8,7,5])

tree.pre_order(tree.root)
#1,0,3,2,10,9,6,4,5,8,7,
print('')
tree.in_order(tree.root)#而中序出来的一定是按从小到大排好序的(左父右)
#0,1,2,3,4,5,6,7,8,9,10,
print('')
tree.post_order(tree.root)
#0,2,5,4,7,8,6,9,10,3,1,

#查询测试
import  random
li=list(range(0,500,2))#全是偶数
random.shuffle(li)
tree=BST(li)
print(tree.query_no_rec(3))#3是偶数不存在的这个二叉树中
#None
print(tree.query_no_rec(4))
#<__main__.BiTreeNode object at 0x038EC510>
print(tree.query_no_rec(4).data)
#4

 

 

 

 

2.堆:


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结构

大根堆:

一棵完全二叉树,满足任一节点都比孩子节点大

 

 

 

小根堆:

一棵完全二叉树,满足任一节点都比其孩子节点小

 

 

 

 

堆的向下调整:

堆整体不是个跟堆,但是左子树是个大根堆或小根堆,右子树是个大根堆或者小根堆(左右要保持一致都是大根堆或者都是小根堆)

这时可以通过向下调整使得整个跟堆变成一个大根堆或者小根堆

 

如图,左右都是大根堆,但是整体不是大根堆,此时要把2向下调整

 

 

调整后:整体是个大根堆

 

 

堆排序:

时间复杂度:O(nlogn)

推算:

  sift是logn,这个函数每次运行时走的是树的高度,每次都折半,不是左就是右,所以是logn

  heap_sort是n或n/2,里面又套了sift,所以就是nlogn

 

步骤:

1.建立堆
2.得到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
3.去掉堆顶,将堆最后一个元素(叶子结点最右边的元素,上图中3就是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堆顶,此时可以通过一次调整(向下调整)重新使堆有序
4.堆顶元素为第二大元素
5.重复步骤3,直到堆为空

 

代码: 

步骤:先建大根堆,再从下到上循环每个父节点(自下而上就不怕你向下取循环,因为之前的都已经循环过了,最大的数字一定在上面),造出大根堆,

最后取根节点值与最后一个索引位置交换,再用sift方法从头到尾n-2..直到0,一个一个地与根节点值进行交换,交换后的最后面的索引的值就是当前列表的最大值(排序就一点一点的按照列表的顺序来了).

 

 

# 堆排序(没用递归)
#第一步:调整三个节点:父节点和左右子节点,使其成为大根堆,如果while能一直向下循环,那么这次操作就是一次向下循环
def sift(li, low, high):
    """
    :param li: 列表
    :param low: 堆的根节点位置
    :param high: 堆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high是最后一个数字的索引,超了high就不存在了
    :return:
    """
    i = low # i最开始指向根节点,根节点数字的索引
    j = 2 * i + 1 # j开始是左孩子,j是i的左孩子的索引
    tmp = li[low] # 把堆顶存起来
    while j <= high: # 只要j位置有数
        #如果右孩子节点存在,就和左孩子节点比较大小,把大的值放到l[j]中
        if j + 1 <= high and li[j+1] > li[j]: # 如果右孩子有并且右孩子比左孩子大,j + 1 <= high保证右孩子不超索引范围
            j = j + 1  # j指向右孩子
        #如果子节点中最大值大于父节点的值,那就将父节点的值改成最大的子节点的值,此时i指的是父节点的索引,l[j]是三个节点中的最大值
        if li[j] > tmp: #子节点找到了最大的li[j],他要和根节点(如果不在顶层就是父节点了)的数字比大小,大的放在根节点
            li[i] = li[j]
            i = j           # 往下看一层,相当于i+=1,i向下走了一层,j也就向下走一层,找到了下一层的左孩子
            j = 2 * i + 1
        #如果前面两个if都不成立,那么父节点(tmp)的值就是三个节点中最大的了
        else:       # tmp更大,把tmp放到i的位置上
            li[i] = tmp     # 把tmp放到某一级领导位置上
            break
    #如果j超过了索引范围,那么此时i就指到了叶子节点(也就是最后一行了),那么就证明tmp是最小的,就把tmp放到最后一行空着的的叶子节点(li[i])即可
    else:#此时j>high,而i到了最后一行了,就把tmp放到最后一行的子叶了
        li[i] = tmp  # 把tmp放到叶子节点上


#建堆+出列表
def heap_sort(li):
    n = len(li)
    # 循环所有父节点建堆(重点:倒序循环父节点,从最下面的父节点开始循环)
    for i in range((n-2)//2, -1, -1):
        #先从最后一个节点的父节点开始循环,
        # 最后一个节点假设是i,它的父节点就是(i-1)//2这是固定的算法,不管是左子节点还是右子节点,
        # 现在最后一个数字索引是n-1,那么他的父节点就是(n-2)//2
        # i表示建堆的时候调整的部分的根的下标,每次i都是一个父节点,调整的是他的子树(只包含自己的两个子节点)
        #这里是从(n-2)//2遍历到0(顾头不顾尾),倒序(-1)
        sift(li, i, n-1)
        #这里n-1一直指代这个堆的最后一个叶子节点,
        # 其实他应该变化,每次都应该指该子树的右子节点,
        # 但是这个不容易求,n-1肯定比其他子树的右子节点大,用它限制肯定会多算几步,但是一定不会错

    # 建堆完成了(是按照堆的顺序排的数字)
    print('跟堆建成:',li)#现在出来的列表是按照堆的顺序拿出来的,还要最后排一下序

    #按照列表的顺序排序()
    for i in range(n-1, -1, -1): #这里可以改写成(n-1,0,-1),顾头不顾尾,所以0这一次不会继续循环了,到1就结束了,到最后一个元素0索引时,下一步自己和自己交换就没意思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吧-1换成0
        # i 每次取值都是指向当前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从n-1遍历到0,每次步长是-1,就相当于是列表从最右端每次都向最左端挪一位
        li[0], li[i] = li[i], li[0]
        sift(li, 0, i - 1)
        #i-1是新的high,i指的是最后一个数字,他现在放的是根节点那个最大数字,
        # 循环一次就相当于最大值找到了,再循环一次就又找了个第二大的


li = [i for i in range(100)]
import random
random.shuffle(li)
print('手动建的乱序表:',li)

heap_sort(li)
print('排序后的结果:',li)

 

sift的操作就是自上而下把每三个节点(父节点,左右子节点)都组成大根堆

注意:如果你不确定你这个堆整体是大根堆,你从根节点开始,用sift方法最后得到的不一定是大根堆,因为最大的数字不一定在最上面三个节点里面出现.

 

 

 

python中有对排列模块heapq:

import heapq #q表示queue队列的意思  实现优先队列(优先小的先出或者大的先出)
import random
li = list(range(100))
random.shuffle(li)
print(li)#新建的乱序列表
heapq.heapify(li) #建堆,这里python模块默认建的是小根堆
n=len(li)
lst=[]
for i in range(n):
    # print(heapq.heappop(li), end=' ')#小根堆,每次都弹出最小的
    lst.append(heapq.heappop(li))
print(lst)

 

 

堆排序的topk问题:

topk问题:列表有n个数字,从大到小排序,我取前k大的数字

应用场景:微博热搜问题,不需要存数据库,因为很多,而且时间间隔不长,经常会更换.

解决思路:

  ①先排序(快排),后切片 时间复杂度(最大):O(nlogn+k) 当k<n时k可以省略.O(nlogn)

  ②冒泡/选择/插入,排序后再切片, 时间复杂度(第二大): O(kn)

  ③堆排序, 时间复杂度(最小):O(nlogk)当k为128时,logk=7,很小的,k越大,这里面堆排序复杂度就相对越小

实现步骤(堆排序思路):

  ①取列表前k个元素,并建立一个小根堆,堆顶就是列表中第k大的数字

  ②从k往后依次遍历原来的列表,取出一个数字就和堆顶的数字比大小,如果堆顶的数字较大,那循环继续往下走,不做任何操作,如果你从原列表取的数字大于堆顶的数字,那就将他替换堆顶的数字,并对这k个元素组成的堆进行调整,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小根堆.

  ③当你从k+1直到遍历完原列表,,你得到了一个小根堆,这个小根堆就是前k大的数字,你再像堆排序最后出数那样倒序弹出堆顶的数字(因为现在是小根堆,堆顶数字是这里面最小的)

 

代码:

 

def sift(li, low, high):
    i = low
    j = 2 * i + 1
    tmp = li[low]
    while j <= high:
        if j + 1 <= high and li[j+1] < li[j]:#注意这里要建小根堆,使大的数字都在下面
            j = j + 1
        if li[j] < tmp: #注意这里要建小根堆,使大的数字都在下面
            li[i] = li[j]
            i = j
            j = 2 * i + 1
        else:
            break
    li[i] = tmp


def topk(li, k):
    heap = li[0:k]
    # 1.建堆
    for i in range((k-2)//2, -1, -1):
        sift(heap, i, k-1)
    # 2.遍历原列表k以外的元素(k到n-1)注:k以外的第一个元素的索引是k,最终得到的小根堆只包含前k大的数字
    for i in range(k, len(li)):
        if li[i] > heap[0]:
            heap[0] = li[i]
            sift(heap, 0, k-1)

    # 3.出数(前k大的数字已经拿好了都在heap里面了,都在小根堆上,现在是要排序了)
    for i in range(k-1, -1, -1): #这里可以改写成(k-1,0,-1),因为最后一次是heap[0]和自己交换,没意义,所以就到1时就结束了(range顾头不顾尾)
        heap[0], heap[i] = heap[i], heap[0]
        sift(heap, 0, i - 1)

    return heap#你要的数字已经存到了heap里面了

import random
li = list(range(200))
random.shuffle(li)

print(topk(li, 10))#我取前10个大的数字

 

posted @ 2020-05-01 12:50  圣君灬七夜  阅读(358)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