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代数入门笔记
本博客基于《抽象代数基础(第二版)》(丘维声)和《代数学方法一:基础架构》所作。基本只有定义和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不推荐通过本博客学习抽象代数。
由于本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抽象代数课程学习,所以有些定理的命名会很抽象,并且和数学界对其的称呼完全不一致,大概率仅适用于本文。
群论
基本定义
代数结构
给出一个集合 \(A\) 和定义在集合 \(A\) 上的一个运算 \(\circ\)。如果 \(A\) 与 \(\circ\) 满足以下定律:
- \(\forall a,b \in A :a \circ b \in A\)(完备性)
则称二元组 \(\langle A,\circ \rangle\) 为代数结构。也就是一个运算和一个对它完备的集合的二元组。
半群
给出一个集合 \(A\) 和定义在集合 \(A\) 上的一个运算 \(\circ\)。如果 \(A\) 与 \(\circ\) 满足以下定律:
- \(\forall a,b \in A :a \circ b \in A\)(完备性)
- \(\forall a,b,c \in A:(a \circ b) \circ c=a \circ (b \circ c)\)(结合律)
则称二元组 \(\langle A,\circ \rangle\) 为半群。也就是一个满足结合律的运算和一个对它完备的集合的二元组。
幺半群
给出一个集合 \(A\) 和定义在集合 \(A\) 上的一个运算 \(\circ\)。如果 \(A\) 与 \(\circ\) 满足以下定律:
- \(\langle A,\circ \rangle\) 为半群
- \(\exists e \in A:\forall a \in A:e \circ a = a \circ e = a\)(幺元存在性)
此时称二元组 \(\langle A,\circ \rangle\) 为幺半群。称上面的 \(e\) 为幺元(单位元)。
群
给出一个集合 \(A\) 和定义在集合 \(A\) 上的一个运算 \(\circ\)。如果 \(A\) 与 \(\circ\) 满足以下定律:
- \(\langle A,\circ \rangle\) 为幺半群
- \(e\) 为 \(\langle A,\circ \rangle\) 的单位元,则 \(\forall a \in A:\exists b \in A:a \circ b = b \circ a=e\)(逆元存在性)
此时称二元组 \(\langle A,\circ \rangle\) 为群,称上面的 \(b\) 为 \(a\) 的逆元,记作 \(b=a^{-1}\)。
通常我们记 \(a^1=a\),\(a^{n}=a^{n-1} \circ a=a^{n+1} \circ a^{-1}(n\in \Z)\),\(a^0=e,ab=a\circ b\)。
通常我们会把群 \(G\) 中的集合直接记作 \(G\)。
不难证明:
- \(\exists! e \in A\):\(e\) 是单位元(单位元唯一)
- \(\forall a:\exists! b=a^{-1}\)(逆元唯一)
- \((a^{-1})^{-1}=a\)(逆逆得正)
- \(ab=ac\iff b=c\)(消去律)
- \(\forall n,m\in\Z:a^na^m=a^{n+m}\)(乘幂化加)
- \(\forall n,m\in\Z:(a^n)^m=a^{nm}\)(幂幂化乘)
以下是上述定理的证明(没完全按照顺序):
\(\exists! e \in A\):\(e\) 是单位元
\(\text{Proof:}\)
假设 \(e_{1},e_{2}\) 为单位元,且 \(e_{1}\neq e_{2}\)
则 \(e_{1}e_{2}=e_{1}\)(单位元定义)
\(e_{1}e_{2}=e_{2}\)(单位元定义)
那么就有 \(e_{1}=e_{2}\)(等号传递性、对称性),矛盾
所以单位元唯一
Q.E.D.
\(\forall a:\exists! b=a^{-1}\)
\(\text{Proof:}\)
假设 \(a_{1}^{-1},a_{2}^{-1}\) 为 \(a\) 的逆元,且 \(a_{1}^{-1}\neq a_{2}^{-1}\)
则 \(a_{1}^{-1}aa_2^{-1}=(a_{1}^{-1}a)a_2^{-1}=ea_2^{-1}\)(逆元定义)\(=a_2^{-1}\)(单位元定义)
\(a_{1}^{-1}aa_2^{-1}=a_{1}^{-1}(aa_2^{-1})=a_1^{-1}e\)(逆元定义)\(=a_1^{-1}\)(单位元定义)
那么就有 \(a_1^{-1}=a_2^{-1}\)(等号传递性、对称性),矛盾
所以逆元唯一
Q.E.D.
\((a^{-1})^{-1}=a\)
\(\text{Proof:}\)
\((a^{-1})^{-1}a^{-1}=e\)(逆元定义)\(\Rarr a=ea\)(单位元定义)\(=(a^{-1})^{-1}a^{-1}a\)(等号定义)\(=(a^{-1})^{-1}(a^{-1}a)\)(结合律)\(=(a^{-1})^{-1}e\)(逆元定义)\(=(a^{-1})^{-1}\)(单位元定义)\(\Rarr (a^{-1})^{-1}=a\)(等号对称性)
Q.E.D.
\(ab=ac\iff b=c\)
\(\text{Proof:}\)
\(1.b=c\Rarr ab=ac\)(等号定义)
\(2.ab=ac\Rarr b=c:\)
\(ab=ac\Rarr a^{-1}ab=a^{-1}ac\)(等号定义)\(\Rarr (a^{-1}a)b=(a^{-1}a)c\)(结合律)\(\Rarr eb=ec\)(逆元定义)\(\Rarr b=c\)(单位元定义)
综上,\(ab=ac\iff b=c\)
Q.E.D.
\(\forall n,m\in\Z:a^na^m=a^{n+m}\)
\(\text{Proof:}\)
进行分类讨论:
若 \(m\ge 0\):
\(a^na^0=a^ne\)(幂的定义)\(=a^n\)(单位元性质)\(=a^{n+0}\)
假设对于 \(m=x\),已有 \(a^na^m=a^{n+m}\)
则 \(a^na^{x+1}=a^na^xa\)(幂的定义)\(=(a^na^x)a\)(结合律)\(=a^{n+x}a\)(假设内容)\(=a^{n+x+1}\)(幂的定义)
即对于 \(m=x+1\),也一定有 \(a^na^m=a^{n+m}\)
数学归纳得:\(\forall n\in\Z,m\in\N:a^na^m=a^{n+m}\)(数学归纳法/Peano 第五公理)
若 \(m<0\)
证 \(\forall n\in\Z,m\in[-\infin,0]\cap\Z:a^{n}a^m=a^{n+m}\) 即可。
\(m=0\) 时已证明
假设 \(m=x\) 时已有 \(a^na^m=a^{n+m}\)
则 \(a^na^{x-1}=a^na^xa^{-1}\)(幂的定义)\(=a^{n+x}a^{-1}\)(假设内容)\(=a^{n+x-1}\)(幂的定义)
即对于 \(m=x-1\),也一定有 \(a^na^m=a^{n+m}\)
数学归纳得:\(\forall n\in\Z,m\in[-\infin,0]\cap\Z:a^na^m=a^{n+m}\)
综上:
\(\forall n\in\Z,m\in\Z:a^na^m=a^{n+m}\)
Q.E.D.
\(\forall n,m\in\Z:(a^n)^m=a^{nm}\)
\(\text{Proof:}\)
引理一:\(\forall n\in\Z:(a^n)^{-1}=a^{-n}\)
引理一证明:
即证 \(a^{-n}a^n=e\)(逆元定义)
当 \(n=0\) 时,\(a^0a^0=ee\)(幂的定义)\(=e\)(单位元定义)
假设对于 \(n=x\),已有 \(a^{-n}a^n=e\)
则 \(a^{-x-1}a^{x+1}=a^{-1-x}a^{x+1}=a^{-1}a^{-x}a^xa\)(乘幂化加)\(=a^{-1}(a^{-x}a^x)a\)(结合律)\(=a^{-1}ea\)(假设内容)\(=a^{-1}a\)(单位元定义)\(=e\)(逆元定义)
也有 \(a^{-(x-1)}a^{x-1}=a^{1-x}a^{x-1}=aa^{-x}a^xa^{-1}\)(乘幂化加)\(=a(a^{-x}a^x)a^{-1}\)(结合律)\(=aea^{-1}\)(假设内容)\(=aa^{-1}\)(单位元定义)\(=e\)(逆元定义)
即对于 \(n=x+1\) 和 \(n=x-1\),也一定有 \(a^{-n}a^n=e\)
对正负两方向分别进行数学归纳得:\(\forall n\in\Z:a^{-n}a^n=e\Rarr \forall n\in\Z:(a^n)^{-1}=a^{-n}\)
Q.E.D.
\((a^n)^0=e\)(幂的定义)\(=a^0\)(幂的定义)\(=a^{n0}\)
假设对于 \(m=x\),已有 \((a^n)^m=a^{nm}\)
则 \((a^n)^{x+1}=(a^n)^xa^n\)(幂的定义)\(=a^{nx}a^n\)(假设内容)\(=a^{nx+n}\)(乘幂化加)\(=a^{n(x+1)}\)
也有 \((a^n)^{x-1}=(a^n)^x(a^n)^{-1}\)(幂的定义)\(=a^{nx}(a^n)^{-1}\)(假设内容)\(=a^{nx}a^{-n}\)(引理一)\(=a^{nx-n}\)(乘幂化加)\(=a^{n(x-1)}\)
即对于 \(m=x+1\) 和 \(m=x-1\),也一定有 \((a^n)^m=a^{nm}\)
对正负两方向分别进行数学归纳得:\(\forall n,m\in\Z:(a^n)^m=a^{nm}\)
Q.E.D.
Abel 群
给出一个集合 \(A\) 和定义在集合 \(A\) 上的一个运算 \(\circ\)。如果 \(A\) 与 \(\circ\) 满足以下定律:
- \(\langle A,\circ \rangle\) 为群
- \(\forall a,b \in A,a \circ b=b \circ a\)。
此时称二元组 \(\langle A,\circ \rangle\) 为 Abel 群(交换群/Abel Group),也就是有交换律的群。
一些特殊的群
- 图形的所有对称变换组成的集合与映射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作该图形的对称性群
- \(\Z\) 对于加法构成一个群,称为整数加群
- \(\R\) 对于加法构成一个群,称为实数加群
- \(\R^+\) 对于乘法构成一个群
- \(\Complex\) 中所有的 \(n\) 次单位根对于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为 \(n\) 次单位根群,记作 \(U_n\)
- 正 \(n\) 边形的对称性群称为二面体群,记作 \(D_n(n\in\N,n\ge 3)\)
- 所有 \(n\) 级可逆矩阵构成的集合对于矩阵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作 \(n\) 级一般线性群,记作 \(GL_n(F)\),其中 \(F\) 是矩阵基于的域(见域论)
- 所有行列式为 \(1\) 的 \(n\) 级矩阵构成的集合对于矩阵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作 \(n\) 级特殊线性群,记作 \(SL_n(F)\)
- 实数域上所有 \(n\) 级正交矩阵(保持向量长度与向量间的夹角不变的变换对应的矩阵,满足 \(A^T=A^{-1}\),且 \(\det A=\pm 1\))构成的集合对于矩阵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作 \(n\) 级正交群,记作 \(O_n\)
- 所有行列式为 \(1\) 的 \(n\) 级正交矩阵(即旋转矩阵)构成的集合对于矩阵乘法构成一个群,称作 \(n\) 级特殊正交群,记作 \(SO_n\)
- 上面这些和矩阵有关的都是 MatrixGroup 姐姐,可爱!
二面体群、循环群、置换群
群的阶
即群中集合的势。对于群 \(G=\langle A,\circ\rangle\),\(|G|\overset{def}{=}|A|\)。若 \(|G|=\infin\),则称 \(G\) 为无限群;否则称 \(G\) 为有限群。
生成元
若对于一个集合 \(S=\{s_i:i\in I\}\),满足 \(G=\{\prod_{i\in I}s_i^{x_i}:x_i\in\Z\}\),则称 \(S\) 是 \(G\) 的生成元集,其中所有元素称为 \(G\) 的生成元。通常记 \(G=\langle S\rangle\),也可以记 \(G=\langle s_i:i\in I\rangle\)。
二面体群
正 \(n\) 边形的对称性群被称作二面体群,记作 \(D_n(n\ge 3)\)。显然,\(D_n=\langle \sigma,\tau\rangle\),其中 \(\sigma\) 是将正 \(n\) 边形旋转 \(\frac{2\pi}{n}\) 的操作,\(\tau\) 为将正 \(n\) 边形沿一条对称轴做反射的操作。显然,有如下性质:
\(\tau^2=\sigma^n=e\)(定理 1.2.3.1)
\(\tau^{-1}=\tau\)(定理 1.2.3.2)
\(\tau\sigma\tau=\sigma^{-1}\)(定理 1.2.3.3)
\(\forall i,j\in[1,n]\cap\N:i\neq j\Rarr \sigma^i\neq \sigma^j\)(定理 1.2.3.4)(即 \(\sigma^i(i\in[1,n]\cap\N)\) 两两互不相同)
\(\sigma^{n-1}=\sigma^{-1}\)(定理 1.2.3.5)
由于我们知道 \(\sigma\tau=e\sigma\tau=(\tau^{-1}\tau)\sigma\tau=\tau^{-1}(\tau\sigma\tau)=\tau^{-1}\sigma^{-1}\)(定理 1.2.3.3)\(=\tau\sigma^{-1}\)(定理 1.2.3.2)\(=\tau\sigma^{n-1}\)(定理 1.2.3.5)。又 \(\sigma^{n-1}\neq\sigma\)(定理 1.2.3.4),所以 \(\tau\sigma^{n-1}\neq\tau\sigma\),所以 \(\sigma\tau\neq\tau\sigma\),所以 \(D_n\) 不是 Abel 群。
群元素的阶
若 \(g\in G,n\in \N^+\) 满足 \(g^n=e\) 且 \(\forall i \in [1,n-1]\cap\N:g^i\neq e\),那么就称 \(n\) 为 \(g\) 的阶,记作 \(|g|=n\)。若 \(\forall n\in\N^+:g^n\neq e\),则称 \(g\) 为无穷阶元素,记作 \(|g|=\infin\)。容易推得:
\(g^{-1}=g^{|g|-1}(|g|\neq\infin)\)(定理 1.2.4.1)
\(\forall i,j\in[1,+|g|]\cap\N:i\neq j\Rarr g^i\neq g^j\)(定理 1.2.4.2)(即在该范围内 \(g^i\) 互不相同)
\(|g|=n\in\Z\Rarr\forall t,r\in\Z:g^{tn+r}=g^r\)(定理 1.2.4.3)(即幂对阶取余后相同)
\(g^k=e\iff n\mid k(n=|g|)\)(定理 1.2.4.4)
证明如下:
\(g^{-1}=g^{|g|-1}(|g|\neq\infin)\)
\(\text{Proof:}\)
\(g^{|g|-1}g=g^{|g|}=e\)(阶的定义)\(\Rarr g^{|g|-1}gg^{-1}=eg^{-1}\Rarr g^{|g|-1}=g^{-1}\)
Q.E.D.
\(\forall i,j\in[1,+|g|]\cap\N:i\neq j\Rarr g^i\neq g^j\)
\(\text{Proof:}\)
对于 \(i,j\in[1,+|g|]\cap\N\) 且 \(i\neq j\)
假设 \(g^i=g^j\)
不妨设 \(i>j\)
则 \(g^ig^{-j}=g^jg^{-j}=e\Rarr g^{i-j}=e\)(乘幂化加)
又 \(i-j\in\N^+\)
所以 \(i-j\ge |g|\)(阶的定义)
但 \(i\le |g|,j>0\Rarr i-j<|g|\),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
故 \(g^i\neq g^j\)
Q.E.D.
注意到我们在证明中没有对 \(|g|\) 进行任何运算,仅利用了关于 \(|g|\) 的偏序关系,所以此处 \(|g|\) 并不要求是正整数,也可以是无穷
\(|g|=n\in\Z\Rarr\forall t,r\in\Z:g^{tn+r}=g^r\)
\(\text{Proof:}\)
\(g^{tn+r}=g^{tn}g^r\)(乘幂化加)\(=g^{nt}g^r=(g^n)^tg^r\)(幂幂化乘)\(=e^tg^r\)(阶的定义)\(=(g^0)^tg^r\)(幂的定义)\(=g^{0t}g^r\)(幂幂化乘)\(=g^0g^r=eg^r\)(幂的定义)\(=g^r\)(单位元定义)
Q.E.D.
不难发现在定理 1.2.4.3 的证明中我们实际上证明了:
\(\forall n\in\Z:e^n=e\)(单位元幂等)
\(g^k=e\iff n\mid k(n=|g|)\)
\(\text{Proof:}\)
\(1.n\mid k\Rarr\exists d\in\Z:k=nd\Rarr g^k=g^{nd}=(g^n)^d\)(幂幂化乘)\(=e^d\)(阶的定义)\(=e\)(单位元幂等)
\(2.g^k=e\)
假设 \(n\nmid k\),则可设 \(k=dn+l(d\in\Z,l\in[1,n-1]\cap\N)\)
即有 \(g^{dn+l}=e\Rarr g^{nd}g^l=e\)(乘幂化加)\(\Rarr (g^n)^dg^l=e\)(幂幂化乘)\(\Rarr e^dg^l=e\)(阶的定义)\(\Rarr eg^l=e\)(单位元幂等)\(\Rarr g^l=e\)(单位元定义)
但是 \(\forall i \in [1,n-1]\cap\N:g^i\neq e\)(阶的定义)与 \(l\in[1,n-1]\cap\N:g^l=e\) 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所以 \(n\mid k\)
综上,\(g^k=e\iff n\mid k(n=|g|)\)
Q.E.D.
那么我们可以运用该定义重新描述定理 1.2.3.1、定理 1.2.3.4。即 \(|\sigma|=n,|\tau|=2\)。
对于群元素的阶的详细展开,将在子群部分进行。
循环群
若 \(\exists a\in G:G=\langle a\rangle\),则称 \(G\) 为循环群。显然,\(\Z_m\)(模 \(m\) 剩余的加法群)、\(\Z\)(整数加法群)、\(U_n\) 都是循环群。
由生成元的定义易知:\(\forall g\in G=\langle a\rangle:\exists x\in\Z:a^x=g\)。
如果 \(G=\langle a\rangle\),则必然有 \(|G|=|a|\)。形式化的:
\(G=\langle a\rangle\Rarr |G|=|a|\)(定理 1.2.5.1)
\(G=\langle a\rangle\Rarr |G|=|a|\)
\(\text{Proof:}\)
分类讨论
若 \(|G|=\infin\)
假设 \(|a|\neq\infin\)
则可设 \(|a|=n(n\in\N^+)\)
则有 \(a^n=e\)(阶的定义)
又 \(G=\langle a\rangle\Rarr G=\{a^k:k\in\Z\}\)(生成元定义)
令 \(S:=\{a^k:k\in[1,n]\cap\N\}\),则 \(|S|=n\)(定理 1.2.4.2)
\(\forall a^k\in G:\) 设 \(k=dn+l(d\in\Z,l\in[1,n]\cap\N)\),则 \(a^k=a^{dn+l}=a^{dn}a^l=(a^n)^da^l=e^da^l=ea^l=a^l\)
又 \(l\in[1,n]\cap\N\),所以 \(a^l\in S\Rarr a^k\in S\)
所以就是 \(\forall g\in G:g\in S\)
可推得 \(G\subseteq S\Rarr|G|\le|S|\)
然而 \(G\) 的势是无穷大,\(S\) 的势是一个正整数,显然不可能
所以假设不成立
所以 \(|a|=\infin\)
若 \(|G|\in\N\)
假设 \(|a|=\infin\)
则 \(\forall i,j\in[1,+\infin]\cap\N=\N^+:i\neq j\Rarr g^i\neq g^j\)(定理 1.2.4.2)
又 \(G=\langle a\rangle=\{a^k:k\in\Z\}\)
则 \(|G|=|\{a^k:k\in\Z\}|=\infin\),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所以 \(|a|\neq\infin\)
故可设 \(|a|=n\in\N^+\)
令 \(S:=\{a^k:k\in[1,n]\cap\N\}\),则 \(|S|=n\)(定理 1.2.4.2)
\(\forall a^k\in G:\) 设 \(k=dn+l(d\in\Z,l\in[1,n]\cap\N)\),则 \(a^k=a^{dn+l}=a^{dn}a^l=(a^n)^da^l=e^da^l=ea^l=a^l\)
又 \(l\in[1,n]\cap\N\),所以 \(a^l\in S\Rarr a^k\in S\)
所以就是 \(\forall g\in G:g\in S\)
可推得 \(G\subseteq S\)
又 \(S=\{a^k:k\in[1,n]\cap\N\}\)
\(G=\{a^k:k\in\Z\}\)
所以 \(S\subseteq G\)
所以 \(S=G\)
所以 \(|S|=|G|\Rarr|G|=n\Rarr|G|=|a|\)
综上,\(G=\langle a\rangle\Rarr |G|=|a|\)
Q.E.D.
其实这是充分必要条件,但暂时不予证明
从上述的证明中,我们可以看出反证法在抽象代数(事实上,几乎所有数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反证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 \(\Rarr\) 的真值表:有且只有伪命题可以推出任意命题,无论命题真伪。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证伪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来证明原命题。需要注意的是取逆否命题时 \(\exists\) 和 \(\forall\) 需要互换。虽然这很显然,但经常被忽略。
置换群与变换群
置换群与变换群是所有群中最为重要的群,它们代表的是群这一结构的抽象的本质,这一本质将在群作用相关章节中的 Cayley 定理中得到揭示。
如果我们要讨论置换群与变换群,那么我们就要先讨论它们中的元素——置换与变换。实际上,置换与变换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置换:
\(n\) 元置换被定义为一个 \(A\to A\) 的双射,其中 \(A\) 为 \(1\sim n\) 的排列(即 \([1,n]\cap\N\))。一个置换 \(\sigma\) 通常可以记作如下形式:\(\begin{pmatrix}1 & 2 & 3&\cdots&n \\ \sigma(1)&\sigma(2)&\sigma(3)&\cdots&\sigma(n)\end{pmatrix}\)。
置换的乘法被定义为映射的乘法。即对于置换 \(\sigma\) 和 \(\tau\),有 \(\sigma\tau:A\to A,i\mapsto \sigma(\tau(i))\)。
显然,\(n\) 元置换与 \(n\) 元置换的乘积还是一个 \(n\) 元置换。证明如下:
\(\text{Proof:}\)
即证 \(\sigma\tau\) 是 \(A\to A\) 的双射
又 \(\sigma\tau:A\to A,i\mapsto\sigma(\tau(i))\)
因为 \(\sigma,\tau\) 都是 \(A\to A\) 的映射
所以 \(\sigma\tau\) 是 \(A\to A\) 的映射
假设 \(\sigma\tau(a)=\sigma\tau(b)\)
则由定义有 \(\sigma(\tau(a))=\sigma(\tau(b))\)
所以 \(\tau(a)=\tau(b)\)(\(\sigma\) 是双射)
所以 \(a=b\)(\(\tau\) 是双射)
所以 \(\sigma\tau\) 是单射
对于 \(a\in A\)
由于 \(\sigma\) 是双射,所以一定 \(\exists b\in A:\sigma(b)=a\)
同时 \(\tau\) 也是双射,所以一定 \(\exists c\in A:\tau(c)=b\)
即 \(\exists c\in A:\sigma(\tau(c))=a\)
即 \(\forall a\in A:\exists c\in A:\sigma\tau(c)=a\)
所以 \(\sigma\tau\) 是满射
所以 \(\sigma\tau\) 是双射
Q.E.D.
事实上,\(A\to B\) 的双射和 \(C\to A\) 之间做映射乘法总是会得到 \(C\to B\) 的双射(使用类似方法自行证明)。这里这个是很显然的,主要是为了带读者先熟悉证明一个映射是双射的证明流程。这种证明流程在后面的内容中非常常见。
所以我们证明了 \(n\) 元置换的乘法的封闭性,其结合律也不难证明。显然置换的单位元 \(e\) 就是 \(e:A\to A,a\mapsto a\),而一个置换的逆元就是它的逆映射。因为置换是双射,这种逆映射是必然存在的。
如上,我们证明了所有 \(n\) 元置换关于置换乘法构成了一个群,我们将其记作 \(S_n\),称其为 \(n\) 元对称群。这种群是人类(Galois)最早研究的群之一。
并不是非要所有 \(n\) 元置换才能关于置换乘法构成群。我们把所有一个 \(n\) 元置换的集合关于置换乘法构成的群都称为置换群。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