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术语笔记
一. 术语
- 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八苦(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织盛
- 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 学佛的三大纲目:持戒、修定、证慧
-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二. 解释
1. 五蕴:
参考:7、五蕴炽盛
- 色蕴:客观事务,并对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形成感官刺激
- 受蕴:人的感觉器官(五根)对客观事务的刺激形成反应,接受外接刺激并把刺激反应传递到大脑
- 想蕴:大脑根据记忆和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弧做出应对反应
- 行蕴:大脑的应对反应输出形成相应的人体行为
- 识蕴:辨识之心。人类有了辨识之心,知道了美之为美。人类不再凭本能行事,人类有了思想、智慧。人类学会了选择,也有了满足这选择的能力。这个辨识选择之心,才是万苦之源
举例:
上课铃响了(色蕴),学生耳朵听到了(受蕴),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上课铃声(想蕴),回教室坐好等待上课(行蕴)。
总结:
前四蕴,正常的神经心理反应,不是苦的根源。关键是最后一蕴识蕴,这才是万苦之源
延伸:
- 《道德经》第二节开句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句正确地理解应该是: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也就是说当天下人都能自觉识别美好与苦恶时。斯恶已,这就坏事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最完善时。斯不善已,这已不再完美了。
kimi解释:
您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强调了人类认知和辨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这种辨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被解读为:
认知的局限性:当人们开始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时,他们的认知可能会变得狭隘和有限。这种辨识之心可能导致人们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限制了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二元对立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见和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因为它强调了差异而不是共性。
完美主义的陷阱:当人们追求完美时,他们可能会忽视现实中的不完美,从而产生不满和挫败感。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接受现实,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
道德相对主义:这种理解也触及了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即道德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人们试图定义善与恶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标准是主观的,这可能导致道德混乱和不确定性。
您的解释强调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道”的不可言说性和不可捉摸性。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不是通过简单的分类和辨识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超越这些对立,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和谐。这种理解更接近于“道”的本质,即无形、无名,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2. 五根:
- 眼根:对应视觉
- 耳根:对应听觉
- 鼻根:对应嗅觉
- 舌根:对应味觉
- 身根:对应触觉,即身体对触觉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粗、细、滑、湿、冷、暖等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