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丽
多年来,我听了许多公开课、研究课。这些课有的注重知识的广度,有的注重知识的深度;有的注重课件的漂亮,有的注重上课形式;有的课展示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有的课事先演练了多次,作秀多了些,观赏性太强,却少了一份真实……
这些课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结果是,一方面做课的觉得太累,另一方面,看课的觉得太远。信息技术课每学期36学时,假如我们每节课都这样上的话,教学结果会如何呢?学生又学会了些什么?因此,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公开课应该怎么上,是否应该和常态课一样,如何让每个学生在45分钟里有所收获,教师的着眼点是什么。
我认为,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课上实践的内容,也就是学生练习的例子。
一、着眼于例子坡度
案例1:《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公开课
相关领域:Photoshop、美术、社会。
教学内容:Photoshop中路径的应用。
学生情况:学习了一些Photoshop的基础课程,对Photoshop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练。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三幅海报,每幅海报中的内容都有灯泡、图片和文字。教师要求前两幅海报由两个组分别完成,有能力的学生再完成第三幅。在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钢笔工具的情况下,教师还要求学生用钢笔工具选取灯泡。快下课时,我注意到有80%的学生还在用钢笔工具选取灯泡,只有20%的学生完成了整幅海报。
教师的课件和海报制作得可谓漂亮,看得出教师课前的辛苦。但关键是,课堂结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三幅海报的难度一致,教师给学生操作实践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是常有的事,而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
学生练习的例子要有坡度,例子可分为四个级别。初级阶段:对于练习的内容,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子就可以完成。中级阶段:所练习的内容并无现成的“模子”可以参照,但不过是现成“模子”的变化与翻新。高级阶段:所练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操作。创造阶段:所练习的例子要求学生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完成。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练习例子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他们能够拾级而上,到达知识的巅峰。
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充满激情、全神贯注的。
二、着眼于当堂吸收
在讲授教学中,知识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知识又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问题充满思考不容易。同样,给学生讲“晕”容易,讲明白不容易。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不宜过多,应着眼于学生能否当堂吸收。教师还要能在实践活动中教会学生从纷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在问答中教会学生把复杂的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功力。
案例2:《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公开课
这节课扩展了网站规划中有关色调的知识。学生在本课中将要学习以下内容:与网站色彩设计相关的色彩基础知识、选择网站色彩需要考虑的因素、网站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与技巧、提高网站配色水平的方法、在Dreamweaver中对网页各对象设置颜色的技巧。
教学流程共10个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引出主题→温故知新,学习在Dreamweaver中设置颜色的技巧→学生第一次实践活动→网站色彩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自主探究,理论学习→理论升华→网站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技巧→实践操作,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分享、交流与评价→归纳、总结并引申。最后的3个环节是本节课最关键的部分,但教学进行到操作实践环节时,仅剩10分钟,分享交流更是草草收场。问题就出在前面教师讲得太多。尽管看起来这堂课内容丰富、容量大,但实际上,学生又学到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呢?
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关于这节课的知识都讲给了学生。结果,学生什么都没记住。这等于教师什么都没讲。课堂教学的容量不宜过大,应着眼于让学生当堂吸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要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以及将看似不重要的事件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的能力,才使教师的教学机智得以实现。教学机智总会对学生的本能有所触及,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追求。
三、着眼于课堂求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上课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教与学。有位专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问题的课不是一节好课。”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案例3:《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公开课
这节课里,教师引入了“信息卡中学生的姓名”和“冯·诺伊曼计算机的设计思想”,又进行了复习提问,要学生说出表达式的值并正确读出数值。随后,教师讲解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R进制、十六进制的知识,又讲了二进制数到十进制数、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二进制数到十六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到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还讲了信息的数字编码。容量大,难度深。但每当教师提问时,没有一位学生答错。听课老师都听得晕头转向,学生却对答如流,不难发现作秀课和常态课的差别。如果是常态课,学生一节课也就只能够掌握二进制数到十进制数、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做人追求真实,真实才有价值。公开课上成了作秀课,做课的觉得太累,看课的觉得太远。教师希望多看些常态课,更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更何况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环节太多,学生这个课堂主体倒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他们在课上只是重复演练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的台词,这种课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学的根本。高中新课标也有“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莫让教师不经意的举动玷污了学生的纯真。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一旦现场变成了作秀的舞台,教师又怎能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呢?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缺少了真,就缺少了依托。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就出现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出现在真实的师生交流互动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上,也就是学生练习的例子上。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在进行知识的传承,也是在交换生命间的体验。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都能做到了解与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课的重要标志。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加马克·范梅男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北京广渠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