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两篇博客有感:国内教程质量低在何处,以及如何进步

我刚才看了两篇博客:

这两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原博客和国内垃圾博客的区别。

当然,我是特指充斥泛滥的垃圾博客。国内有很多好的博客,比如陈硕大佬,叶劲峰大佬等,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两个大佬是我最早了解到的大佬,不代表我对他们博客质量的排名。

我文首举的国内这篇的例子,抄袭了原博文,但却「弃精留粗」。他完全是在罗列条目,巧妙地把所有原作者引导性的、溯源性的文字去掉了。

对比两篇文章,我发现了国内版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缺少「发展」的脉络。作家写文章、写小说都懂得,要有自己作品内部的发展脉络。我认为,对于介绍性质的文章(说明文),也要格外注意所介绍对象的发展脉络。

一种方法的,或者说一个事物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去理解:引导性、溯源性、历史性

  • 我所说的「引导性」,包含了作者更多的主观理解。它是作者从读者(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梳理出的一种适合学习者理解的发展脉络。先驱在探索问题答案的时候,经常会走弯路、走错路。学习者不需要再走一遍。一个例子是微积分,我想大部分教材都已经不用牛顿当年所用的表示方法了吧。另一方面,寻找答案的过程不一定就是最适合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引导性的发展脉络里,可以加入更多的类比、更多的延伸,从而帮助理解。再比如,在引导性的发展脉络里,往往会应用「知识屏蔽」,不让学习者一下子接触到太多概念,或者需要后续知识才能理解的概念。
  • 我所说的「溯源性」,是指解释这种方法最初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演化(比如偶然发现它也可以用来解决其它什么问题,如何发现它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发明者得出这种方法的思维过程(如猜想、完善等过程)。这种介绍可以让读者与发明者的思维同步。
  • 我所说的「历史性」,指的是一种方法的由来,是对它历史的回顾。因为一种成熟的方法往往稍显复杂,而其早期往往比较单纯(不一定简单),更能体现出核心要义。一篇说明文章,有了历史性,就有了纵向的客观性,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其全貌。

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不需要把上面三个角度的发展脉络都讲清楚(这样篇幅可能会过长)。从上至下,对学习者而言,其重要性依次减弱,也越接近方法最客观最本质的发展(多样性也在减弱,因为文章作者的个人发挥变少了)。几乎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应该从时空运动的角度(发展的角度)去讲述,才更能让人理解。

可能有人会说:我觉得我已经按顺序讲清楚了呀!非也。发展的脉络,不是逻辑的脉络。微积分被创造的时候,并不是用 ε-δ 法定义的。线性代数的发明,也不是从行列式里蹦出来的。对知识点做一个先后排序(拓扑排序),然后堆出来,是最偷懒的做法。这种教程是写给机器看的教程,不是教育人的教程。

人不会从零开始就突然学会某种事物。学习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时候,读者到底在做什么?读者是在把自己思维发展的过程,与文章思路发展的过程同调。文章越是以接近人自然思维、能取悦人的心理的脉络去写,就越容易理解。人的思维,有客观的一面(历史性),表现在能从事物的客观发展中总结规律去学习(溯源性);也有其主观的、直觉的、虽然高效但偶尔盲目、出错的一面(引导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上述三个角度去分析,一篇教程该如何布局它的脉络。

我觉得很多国内的很多博客、教程和书籍,都犯「不说人话」的毛病。然而,教材、教程等,最重要的不就是这种东西吗?如果忽略它们,就要么写成“字典式”的百科全书,要么写成“纲要式”的助记总结了。

写出发展的脉络很困难。以前,我自己也写过几篇文章。当我写完再去看时,总觉得质量很差,却不得缘由。今天读到文首的两篇博客,我才恍然大悟。在我文章里,缺少真正自然、合乎人思维的引导性的东西,甚至其它的部分也有所残缺。我反思后总结出,这是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对要讲的事物有通透的了解,自然不能从客观材料中再提取出更好的脉络了。客观事实也的确印证我的想法:往往是一个领域的大师才能写出最通俗、最凝练的教程,而中级学者所写的总是又臭又长。

我不相信国内没有大师、没有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独到了解的人。为了鼓励各个行业、学界的健康、高效发展,应该鼓励这些前辈努力写易懂又不啰嗦的教程。这个过程固然不直观:因为它要求作者动脑去总结、提炼,尤其引导性的角度还需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思考,而由于「知识的诅咒」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这种整理的过程中,我猜想,即使是大师也可能获得灵感与启发、进一步巩固基本功,甚至突破他在前沿的瓶颈。依我看,我们冲得太快。虽然在确是在丛林中辟出路来了,但身后的路却仍然崎岖、逼仄,对后来者还不够友好。鲁迅说,走得人多了才有路。我们要把这些路拓宽,让更多人来走;这更多人又可以进一步拓宽道路,甚至从这条主路上开出新的支路来,形成良性循环,形成正反馈。如是,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蓬勃无比吧。

posted @ 2020-10-07 21:50  seideun  阅读(18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