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项目·智慧交通检测服务方案

 

智慧交通工程概述

慧交通的前身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简称ITS),ITS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的理念。到了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高新IT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提供实时交通数据下的交通信息服务。大量使用了数据模型、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智慧交通的系统性、实时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

智能交通技术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

智慧交通常见架构如下图所示: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ATIS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地的实时交通信息;ATIS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交通管理系统(ATMS)

ATMS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用于检测控制和管理公路交通,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提供通讯联系。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依靠先进的车辆检测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发布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公共交通系统(APTS)

APTS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各种智能技术促进公共运输业的发展,使公交系统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运量大的目标。如通过个人计算机、闭路电视等向公众就出行方式和事件、路线及车次选择等提供咨询,在公交车站通过显示器向候车者提供车辆的实时运行信息。在公交车辆管理中心,可以根据车辆的实时状态合理安排发车、收车等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车辆控制系统(AVCS)

AVCS的目的是开发帮助驾驶员实行本车辆控制的各种技术,从而使汽车行驶安全、高效。AVCS包括对驾驶员的警告和帮助,障碍物避免等自动驾驶技术。

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指以高速道路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电子收费系统(ETC)

ETC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器与在收费站ETC车道上的微波天线之间的微波专用短程通讯,利用计算机联网技术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达到车辆通过路桥收费站不需停车而能交纳路桥费的目的,且所交纳的费用经过后台处理后清分给相关的收益业主。在现有的车道上安装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使车道的通行能力提高3~5倍。

紧急救援系统(EMS)

EMS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者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具体包括:1)车主可通过电话、短信、翼卡车联网三种方式了解车辆具体位置和行驶轨迹等信息;2)车辆失盗处理:此系统可对被盗车辆进行远程断油锁电操作并追踪车辆位置;3)辆故障处理:接通救援专线,协助救援机构展开援助工作;4)交通意外处理:此系统会在10秒钟后自动发出求救信号,通知救援机构进行救援。

 

 

检测概述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城市道路中的机动车数量几何式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大量的交通拥堵和大量交通事故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智能交通系统是改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而检验检测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的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交通领域,百姓的出行将越来越高效便捷,同时也有利于管理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前期智能交通工程存在一些设计缺陷和竣工时缺少验收检测的技术手段,使一些城市的智能交通工程也积存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建设时的方案设计或者检测验收活动都能识别出来,并能合理避免问题的产生。

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开展检验检测活动。一方面是第三方检测公司具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设备设施,可以专业、科学的检测评估智能交通工程质量、软件平台性能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始终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其操作流程均依照标准、法律法规展开,所检测的结果均具备严谨、公正、公平性,不会偏向任何一个客体或者主体。

检验检测技术为基于国家标准、公安部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方法要求,结合实际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利用专业的仪器仪表设备、测试软件,进行科学的检测测试,既为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也为交通违法视频、图片取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慧交通/智能交通检测除对项目的软件功能性、性能效率、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信息安全性、维护性、可移植性和硬件设备的电气安全特性、可靠性等进行检测外还需软硬件结合针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上报、应用、安全边界等问题进行逐项测试。测试过程必须保证前端采集数据的完整,例如在车流量统计检测过程中,由于雷达调试或者视频灵敏度的问题会使采集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为后续的应用分析带来困扰。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检测过程中,即要保证基础硬件功能达到国家标准,又要结合绿波协调控制方法,通过实际算例检验不同绿灯协调位置所对应的绿波方案,以验证算法和方案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如下图所示:

 

 

 

在智慧/智能交通项目中往往存在着“重绩轻效”、“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一些大数据应用平台应用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收集的数据不能支撑应用分析服务。最后全部沦落为违法行为录像取证设备。这些都是在检测过程中没有依据事实数据进行全过程流转检测。

综上述,在智慧/智能交通检测过程中,应参考最新的行业、团体标准要求,要求,结合路况中中的真实数据采用科学化的检测手段,才能使智慧/智能交通的建设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上发挥充分的作用。

 

检测的必要性

不论是智慧交通工程建设还是智能交通工程建设,都是现代交管部门治理交通的重要手段,智能交通工程有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阻塞,提高路网通过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等作用。如何保障智能交通工程的后期高质量运行服务,工程质量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国家标准来看,国标中对智能交通工程的检测工作是十分重视的,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道路卡口、交通控制系统等各种智能交通子系统都有相对应的公安部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建设、检测、验收的要求。在提出检测要求中:一类是功能检验,从平台功能上规范各系统工程应达到的功能要求。二是性能指标检验,从传输网络质量、图像质量、报警响应时间等参数的质量要求各系统工程的性能约束。

对于目前工程施工中存在以下现象:

(1)施工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甚至很多项目是直接承包给施工队,在质量上没有有效的控制体系;

(2)监理公司在近年由于工程监理费用不足,也造成了对施工单位工程管理的监管不到位;

(3)目前在推行的总承包制,由于工程管理机制也会降低验收要求。

(4)最终用户对于监控设备的质保要求少,取得厂家的质保,来代替施工质量的验收测试。

(5)从施工单位工程施工来说,在智能交通工程中,首先保证的是设备可以连通,主要功能点能够达到,对一些捕获率、抓拍率、车辆识别精度等性能指标要求很难达到。

作为重要的政府采购工程,为了规避质量风险、避免后期问题,应严格落实智能交通工程监督检验。一是要在工程立项时就单独列支监督检验费用。二是邀请检测单位时,注意检测单位CMA等资质证书附表的资质范围,需涵盖智能交通行业领域的各子系统检测能力、平台软件检测能力、网络安全边界风险评估能力等,以保证工程检测细致全面,出具的报告有法律效力,规避质量风险、提升只能交通工程建设质量。

检测依据

GA/T 496-2014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870-2017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GA/T 497-2016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961-2020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GA/T 995-2012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视频取证设备技术规范

GA/T 514-2004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A/T 1426—2017机动车违法停车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959—2011机动车区间测速技术规范

GA/T 1244-2015人行横道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25280-20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

GA/T 489-20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安装规范

GB14887-2011道路交通信号灯

GB 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 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T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1671-2018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系统验收测评规范

GB/T50621-2010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

GB 50847-2012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464-2008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SJ/T11343-2015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通用规范

GA/T 1211-2014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图纸、变更文件等

 

常见问题

1、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道路车辆智能记录系统的捕获率、有效记录数、号牌识别率达不到要求。

在国家标准或招投标文件中对违法行为记录的抓拍率都有准确的要求,

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捕获率应不小于90%,记录有效率应不小于80%。

道路车辆智能记录系统通过监测点的车辆图像捕获率应不小于99%。日间车辆号牌号码识别准确率应不小于95%;夜间车辆号牌号码识别准确率应不小于90%。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安装的问题、补光的问题、某一时间段内的逆光问题,造成抓拍成功率不高,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部分违法车辆不能被抓拍,造成安全隐患。

 

 

 

2、部分路口存在大量空拍、重拍

由于抓拍系统设置的不合理或延迟较大,部分路口抓拍数据存在大量空拍、重拍,不符合国家标准空拍的图像记录应小于3%、重拍的图像记录应小于3%的要求。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工审核资源的浪费。

 

 

 

3、现阶段车流量统计系统的过车数据不准确。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部分车流量统计功能(尤其是基于视频监控分析实现该功能)中的车辆流量、平均速度、车辆类型、占有率、平均车头时距、平均排队长度、饱和度等数据的统计不准。

 

 

 

4、前端立杆时未单独安装接地钎/接地极,导致接地电阻不能做到小于10Ω。

 

 

 

5、前端设备、防雷元件未与接地端子连接,防雷系统未有效防护。造成雷雨天气后大面积死机掉线。

 

 

 

posted @ 2022-12-03 08:09  山东卓朗检测  阅读(41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