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从需求明确架构设计驱动力

 

 软件通常是因需求才进行设计开发,由用户方从解决业务问题的角度提出,均以专业的术语或事务性的语言描述。高质量、清晰准确的需求描述,可有效约束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定位。边缘清晰、描述规范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成本,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但是,需求的成长和变化,往往伴随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这种现状使得软件设计的难度不断增加,程序开发也从传统的开发方法向敏捷编程转化。

  用户基于一定的业务需要提出需求,通常不能直接指导软件的开发,只有经过软件设计者的分析提取,通过规范的技术语言描述,形成面向软件开发者的需求规格说明,才能指导软件的研制。抽取需求是软件设计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传统的需求抽取方法一般包括面谈、问卷、观察和业务文档研究等,这些方法简单、成本低,对业务逻辑清晰、封闭性较好的需求比较适合,而对复杂且很难封闭的需求,采用传统的抽取方法,则风险很大。

 

  软件行业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软件需求分类发就是一例。当前业界影响最为广泛的需求分类法将需求分为3个层次

  

   需求分类法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跟踪关系——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行为需求(功能需求)——从而建立了需求分析的主要脉络。但对架构师来说,需求分类发中的”约束条件“太过狭隘,没有反应”架构设计必须面对来自业务环境、使用环境、构建环境、技术环境的4大类约束“这一现实情况

  不懂不同需求如何影响架构,就难以进行理性的架构设计。

  需求决定架构是已知的事实,但是需求如何决定架构呢?下图给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总结

 

在软件中涉及到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系统控制权在不同部分之间来回传递,从而形成了一条职责协作链,来完成非常复杂的功能

质量是完善架构设计的驱动力,(必须)基于当前的架构设计中间成功,进一步考虑具体质量要求,质量与功能共同影响架构设计

约束则以不同的具体方式来影响架构设计:

  直接制约设计决策

  转化为功能需求约束

  转化为质量属性需求的约束

关键需求决定架构,其余需求验证架构

  功能需求做减法,在所有功能中挑选一个”关键功能子集“,作为”架构设计驱动力“的第一部分

  质量需求做减法,根据系统所在领域特点及系统规模等因素,确定架构重点属性(因为质量属性本就不可能全部完美实现)作为”架构设计驱动力“的第2部分

  约束性需求做加法。需要充分考虑需求方及业务环境因素、用户群及使用环境、开发方及构建环境因素、业界当前技术环境因素等”4类约束“,将至作为”架构设计驱动力“的第三部分。并分析约束影响、识别约束背后的衍生需求

 

参考:温昱《一线架构师实践指南》

posted @ 2019-03-28 22:03  山巅一寺一壶酒  阅读(5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