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项目计划
一、什么是项目计划,为什么要做计划?
计划就是对即将开展的工作的设想和安排,如提出任务、指标、完成时间和步骤方法等。
计划的目的与作用:
1、 理清思路
制定计划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模块分解及实施步骤的思考过程,制定的过程中,已经把接下来的工作思路理清了。执行起来自然是胸有成竹。即使是出现一些意外,其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2、 提示
人脑并不是电脑,很多时候忙起来就会忘记一些东西。没有详细的计划很容易遗忘或者忽略一些细节。如果再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记录下这些细节,这时工作计划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提示作用。
3、 督促
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光靠人的自觉性来完成一项工作,很容易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偏差,比如时间滞后了,留小尾巴。按照计划的步骤、要求来完成一项工作,结果可能更令人满意,起到一定的督促跟监督的作用,预防和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4、 备忘
一个项目模块做完或者搁置后,就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如果日后重启这个项目或者出现异常等,需要重新对这个项目的进度及实施情况进行梳理,这个时候,工作计划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备忘录的作用。
二、计划怎么做?
1、 工作分解
原则:把模块或者功能分解到最细粒度,不可再分为止。
怎么分才算是最细粒度?
比如用户管理模块,包含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如果分解粒度到此为止,那么负责开发用户管理模块的人可能就不知道他需要实现多少功能,删除,查询需要吗?如果不能确定就会造成进度失控。既然这而不是最细粒度,那我们继续分解,比如分解到“添加用户”,添加时会用到查重,格式校验等,所以再次分解,以查重为例,这样就可以分解出“查询用户名是否存在”,这样就可以确定查重的对象范围以及需要的结果
2、 活动图
最终可执行的工作单元。
3、 排序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这一类往往是火烧眉毛的事,需要马上处理,否则会有重大影响,比如服务器宕机,线上站点异常。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
这类一般是预防型的工作,比如指定项目计划,团队建设等。不需要马上去做,但是没做好的话可能会导致项目产生危机。许多第一象限工作产生的原因,正式因为第二象限的工作没有去做。
第三象限:不紧急也不重要
比如看新闻,上网偷菜等。
第四象限:紧急不重要
这类事情虽然不重要,却要需要马上去处理,比如手机响了,接还是不接?当然要接,因为你不知道是谁,发现是推销保险贷款的。
优先级:第一象限>第四象限>第二角限>第三象限
项目计划的任务排序上也可以参考四象法
4、 评估资源
这个比较广义,姑且这里仅探讨人力资源,谁来干这个活。需要对成员的能力圈有所了解,评估的时候贴近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5、 时间评估
由具体的开发人员提出时间,管理人员进行核查,一般核查具体的实现思路。思路没有问题,时间则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三点估算法:
把开发时间划分为最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最悲观时间
活动历时均值(或估计值)=(乐观估计+4×最可能估计+悲观估计)/6
6、 甘特图
三、如何应对计划的变更?
1、 小变更
耗时不长,BUG,或者线上的小问题。在可控的范围内的问题,都可划分为小变更,这时候可以进行资源调配,让任务不那么紧,或者提前完成任务的成员插空帮忙,原则: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2、 大变更
如果变更过大超出自己的可控范围则需要请示上级。
四、如何应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1、 已知风险
比如技术瓶颈,那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可预见的风险。一般对于已知的风险都可以进行提前规避。
2、 未知风险
比如项目开发过程中,突然新增紧急事项,线上出问题,BUG需要修复。这是如果有富裕的资源可以进行资源调配,如无法调配资源则需要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