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BLOG作业

第三次BLOG作业

前言:

在完成这门面向对象课程的学习后,回顾整个学习历程,既有攻克难题的喜悦,也有陷入困境的迷茫。这门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 Blog 作业、PTA 作业、实验、线上学堂在线以及线下课程,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我将从课程整体概况、面向对象技术总结、采坑心得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的总结。

首先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总结:

Blog 作业要求我们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通过文字表达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最初对面向对象概念的懵懂阐述,到后期对复杂技术点的深入剖析,Blog 作业见证了我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它不仅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促使我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工作量适中,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撰写。
PTA 作业则侧重于对编程知识的实践应用,每一道题目都是对特定知识点的专项训练。从基础的语法运用到复杂的算法实现,PTA 作业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初期的题目较为简单,主要帮助我们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随着课程的推进,题目难度逐渐加大,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对我们的编程思维和代码实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课程下来,PTA 作业的题量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和调试代码。
实验环节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和方法。实验内容涵盖了从简单的类的设计与实现,到复杂的系统架构搭建,难度逐步提升。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还需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验的工作量较大,尤其是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开发。
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互补充,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线上课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随时进行学习和复习。课程视频中对知识点的讲解细致入微,同时还配备了丰富的案例和练习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线下课程则为我们提供了与老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会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并通过实际的演示和案例分析,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线下课程的互动性较强,能够及时解决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体而言,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工作量和难度都较为合理,两者的结合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对各种学习知识的总结

(一)封装

封装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在一个类中,通过访问修饰符来控制对类中成员的访问。在 PTA 作业和实验中,我多次运用封装的思想来设计类。例如,在设计一个学生类时,将学生的姓名、年龄、成绩等属性设置为私有,通过公有的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来访问和修改这些属性。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还实现了数据的隐藏和保护。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对封装的概念和应用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然而,在一些复杂的场景中,如何合理地设计类的封装结构,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二)继承

继承是实现代码复用的重要手段,它允许一个类继承另一个类的属性和方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 PTA 作业和实验,我学会了如何定义子类继承父类,并在子类中重写父类的方法。例如,在设计一个图形类体系时,定义一个父类 “图形”,包含一些通用的属性和方法,然后通过继承 “图形” 类,创建 “圆形”“矩形” 等子类,并在子类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重写相关方法。通过继承,大大减少了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了开发效率。但在多重继承和继承关系的设计上,我还存在一些困惑,有时会出现继承层次混乱的情况,导致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下降。

(三)多态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使得不同的对象可以对同一消息做出不同的响应。在实际编程中,我通过方法重载和方法重写来实现多态。在 PTA 作业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根据不同的参数类型或对象类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利用多态的特性来实现灵活的代码设计。例如,在一个计算图形面积的程序中,定义一个计算面积的方法,在不同的图形子类中重写该方法,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的图形对象计算出相应的面积。通过实践,我对多态的原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一些复杂的多态场景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多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四)抽象类

抽象类是一种不能被实例化的类,它主要用于定义一些具有共性的属性和方法,为子类提供一个公共的抽象模板。在实验中,当设计一个具有多种具体实现的类体系时,我会使用抽象类来定义一些抽象方法,让子类去实现这些方法。例如,在设计一个游戏角色类体系时,定义一个抽象的 “角色” 类,包含一些抽象的方法,如 “攻击”“防御” 等,然后让具体的角色子类,如 “战士”“法师” 等去实现这些方法。通过使用抽象类,能够更好地规范子类的行为,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但在抽象类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如何准确地确定抽象类的抽象方法和属性,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

(五)接口

接口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类型,它只包含方法的声明,不包含方法的实现。接口可以实现多继承,使得一个类可以同时实现多个接口,从而实现更加灵活的代码设计。在 PTA 作业和实验中,我经常使用接口来实现不同类之间的功能复用和行为规范。例如,在设计一个音乐播放器程序时,定义一个 “播放” 接口,包含 “播放”“暂停”“停止” 等方法,然后让不同的音乐播放类去实现这个接口。通过接口,能够更好地实现代码的解耦和模块化。但在接口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划分接口的功能和方法,以及如何处理接口之间的继承和实现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六)集合框架

Java 的集合框架提供了丰富的集合类,如 List、Set、Map 等,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在课程学习中,我通过 PTA 作业和实验,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集合类,并掌握了集合类的常用操作方法。例如,在处理需要有序存储且允许重复元素的数据时,我会使用 ArrayList;在处理不允许重复元素的数据时,我会使用 HashSet;在处理键值对形式的数据时,我会使用 HashMap。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对集合框架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一些复杂的集合操作场景中,如集合的排序、查找、过滤等,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七)异常

异常处理机制用于处理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情况,保证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 try-catch-finally 语句块来捕获和处理异常,以及如何自定义异常类。例如,在读取文件时,可能会出现文件不存在、文件读取错误等异常情况,这时就可以使用异常处理机制来捕获这些异常,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实践,我对异常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一些复杂的异常场景中,如何准确地捕获和处理异常,以及如何合理地设计异常处理流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积累经验。

(八)JavaFX

JavaFX 是用于创建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用户界面组件和功能。在实验中,我尝试使用 JavaFX 来开发一些简单的图形界面应用程序,如计算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我对 JavaFX 的基本组件和布局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创建窗口、添加组件、设置事件监听等。但 JavaFX 的功能非常强大,涉及到动画效果、数据绑定等高级功能,我还只是初步接触,对这些高级功能的掌握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
 

踩坑心得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走过了不少弯路,也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编程初期,由于对语法和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如语法错误、变量未定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排查和解决。例如,在一次 PTA 作业中,我因为忽略了分号的使用,导致程序编译不通过,在排查错误的过程中,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个问题。通过这次教训,我意识到在编程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仔细检查每一行代码,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在设计类和程序结构时,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有时会因为对需求分析不够深入,导致类的设计不合理,后期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重构。例如,在一个实验项目中,我在设计类的关系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导致在后续添加新功能时,类的结构变得非常混乱,不得不重新设计和实现。这让我明白,在进行编程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合理规划类的结构和关系,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调试代码时,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时程序运行时出现异常,但错误信息并不明确,很难定位到问题的根源。
 

改进建议和总结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总结,我对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在教学方面,希望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的项目案例,通过实际项目的演示和分析,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技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解答等,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
在课程安排方面,建议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或技术点后,及时安排相应的 PTA 作业和实验项目,让我们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对于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内容,可以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避免出现重复讲解或讲解不全面的情况。
在作业和实验方面,希望作业和实验的题目可以更加多样化和贴近实际应用场景,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在作业和实验的批改和反馈方面,可以更加及时和详细,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总的来说,这门面向对象课程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我不仅掌握了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还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水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posted @ 2025-06-22 13:30  石佰合  阅读(2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