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CV】图像格式之间的比较:jpg、jpeg、png、psd、tif、bmp
表格对比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png和tiff用到的最多,jpg/jpeg虽然在网络上很常见,但是对于CV来说不是很实用。
分别介绍
JPG/JPEG:最通用的 “低成本” 格式(分类任务首选)
JPEG 是压缩标准,JPG 是文件扩展名,二者完全等价。
核心特性:基于DCT 离散余弦变换的有损压缩,
会丢弃高频信息(如边缘、纹理细节),仅保留人眼敏感的低频信息
适合场景:图像分类(如 ImageNet 任务)、粗粒度识别(对细节要求低,仅需区分 “猫 / 狗” 而非 “猫的毛发纹理”)
压缩率越高(文件越小),伪影越明显(如色块、边缘模糊),会干扰模型对细节特征的学习
PNG:高精度 “无损失” 格式
基于DEFLATE 算法的无损压缩(类似 ZIP),不丢失任何像素信息,且支持RGBA 透明通道
比 BMP 文件小(压缩率约为 BMP 的 1/3~1/5),且无需解压缩损失,是 “精度与效率” 的平衡选择
适合场景:
语义分割 / 实例分割(需精确边缘,如分割 “细胞边界”“道路边缘”);
目标检测(透明通道可直接分离前景目标与背景,减少预处理标注成本);
生成式模型(如 StyleGAN,需保留纹理细节)
TIF/TIFF:多模态 “全能” 格式(医学 / 遥感首选)
核心特性:格式灵活度极高,支持:
压缩方式:无损(如 LZW)或有损(如 JPEG)可选;
通道数:1~n 通道(如医学 CT 的 16 层切片、遥感的 6 波段多光谱数据);
比特深度:8 位、16 位(灰度医学影像主流)、32 位浮点型(深度图、光谱数据);
元数据:保留拍摄参数、地理坐标、医学扫描参数(辅助预处理,如 CT 的 HU 值校准)。
适合场景:
医学影像处理(如 CT/MRI 分割、病灶检测,需 16 位灰度深度和多切片通道);
遥感图像处理(如土地覆盖分类,需多光谱通道);
高动态范围任务(如 HDR 图像重建,需 32 位浮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