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面上的已经发布的软件的差距
与钉钉审批流程的差距反思
参照软件:钉钉(国内协同办公标杆)
对比维度:流程配置灵活性、跨端体验、用户容错设计
一、流程配置灵活性差距
钉钉的审批流程支持零代码自定义:管理员可通过拖拽快速搭建带条件分支的采购审批流。而我们的运维工单系统目前采用硬编码状态机,新增一个“厂长复审”环节需后端修改代码并重新部署。这使得普通管理员无法自主响应业务变化,必须依赖开发支持。
改进方向:
计划采用低代码流程引擎,允许用户可视化配置工单流转规则(如当维修费用超5000元时自动转交财务审核)。
二、跨端体验断层问题
钉钉在手机端和Web端保持高度一致性:表格自适应屏幕尺寸,关键按钮悬浮于页面底部保证单手操作。反观我们的系统:
Web端采用多列布局的设备信息表
Android端同表格却强制横向滚动
现场工程师反馈:“手机上看设备参数要左右滑十几次,急修时恨不得摔手机”。
改进方向:
移动端表格改用卡片堆叠布局,关键字段优先展示(如设备编号、故障类型),详情信息折叠收纳。
三、用户容错机制缺失
钉钉的表单设计充满“人情味”:
误关闭审批单时自动保存草稿
必填项未填写时精准定位红框提示
我们的系统却暴露冰冷逻辑:
工程师上传设备照片被AI拒审后,已填写的检测数据全部清空
报错仅显示“照片不符合要求”,未说明具体缺失要素(如铭牌未入镜)
改进方向:
表单内容实时自动保存
照片审核失败时,在预览图上标注问题区域(如用红框圈出模糊部位)
结语
对比钉钉,我们意识到优秀软件的本质是降低人类的适应成本。当现场工程师在油污中摘下手套操作手机时,每一个多余的滑动、每一次重填表单,都在透支产品信任。下一步将优先修补三大缺口:流程可配置化、移动端操作减负、错误指引温度化,向“让工具服务人”的本质回归。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