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笔记

一、核心认知:重新定义 “编程”​
编程的本质:不是 “打字实现功能”,而是 “复杂的工程设计活动”​
核心目标:代码需同时满足 “能运行”+“好懂、好改、好扩展”​
反误区:避免 “功能实现即完成” 的片面认知,忽视规范会导致后续维护成 “迷宫”,甚至引发逻辑漏洞​
代码的属性:是 “团队共同资产”,而非 “个人作品”​
编码需兼顾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为团队协作扫清障碍​
二、关键实践:从细节提升代码质量​
(一)代码可读性:写给人看的 “语言”​
核心原则:代码首先服务于人,其次才是机器​
具体方法:​
变量命名:体现 “用途” 而非 “类型”(例:避免a/b/c,用userLoginTime替代time1)​
注释规范:聚焦 “为什么做”(而非 “做了什么”),复杂逻辑需补充背景说明​
代码结构:拆分长函数(建议单函数不超过 20-30 行),用空行、缩进区分逻辑块​
(二)错误处理:提前预判而非事后补救​
避坑指南:​
不滥用try-catch:避免简单包裹异常,防止 “吞噬异常” 导致问题无法定位​
异常信息:需具体、可定位(例:“用户 ID=123 查询失败:数据库连接超时” 优于 “查询失败”)​
核心逻辑:覆盖全异常场景(输入错误、资源不足、依赖故障等),让异常信息成为 “排查线索”​
(三)模块化设计:解耦与复用​
核心思路:一个模块只负责一个功能,降低模块间依赖​
实践要点:​
接口设计:明确输入输出,隐藏内部实现(“封装变化点”)​
复用性:避免 “重复代码”,通过工具类、公共组件提升复用率​
(四)团队协作规范:统一标准​
关键共识:​
编码风格统一(命名、缩进、注释格式),减少 “理解成本”​
代码评审(Code Review):聚焦逻辑正确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版本控制:规范分支管理、提交信息(例:“fix: 修复用户登录超时问题”)​
三、长远价值:超越技术的底层思维​
不受技术迭代影响的原则:​
持续重构:定期优化代码,避免 “技术债务” 累积​
测试驱动开发(TDD):先写测试用例,再实现功能,保障代码正确性​
程序员职业素养:​
对代码质量的敬畏心:不妥协于 “能用就行”,追求 “优质代码”​
工程思维:从 “单兵作战” 转向 “团队协作”,关注整体项目价值​
书籍定位:不局限于某一语言 / 框架,聚焦 “编程底层逻辑”,可作为长期参考手册​
四、实用场景:如何应用书中内容​
个人编程:​
遇到困惑时:查阅对应章节(如 “函数设计”“异常处理”)寻找思路​
编码前:先明确 “可读性、可维护性” 目标,避免后续返工​
团队工作:​
制定编码规范:以书中原则为核心,统一团队标准​
新人培训:将书中基础理念(如 “变量命名”“模块化”)作为入门内容​

posted @ 2025-10-27 15:38  把我当马嘉祺整  阅读(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