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初心与偶然

最近,看了《张小龙4小时“拖堂”演讲,全面总结微信8年》,对公众号有一些碎碎念,分享一下。

 

提起微信公众号,大家似乎非常熟悉,普遍的印象是:“关注了某个公众号,就可以收到它推送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是的,这是对公众号的普遍认知,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公众号,或者说这不是公众号本来想做的事情。what?有点诧异吧?其实像这样的误解,还很多。就像每个人都以为了解自己,但谁又认真想过“我究竟是谁”?除去了名字、职务、以及与周围的关系后,自己又是谁?这个身体吗?还是自己的思想感受?如果说身体是自己,身体的哪部分才是自己,如果器官坏了换个新的,那还是不是自己?如果说思想感受才是自己,我们的思想感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一个想法才是自己?在除去了身体和思想后,是否还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呢?其实我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就像我们不了解公众号一样。那公众号究竟是什么?

 

初心是什么?

要认识公众号,我们先来听听它的创造者张小龙在演讲中是如何说的:

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从上面的讲述来看,我们来大概总结一下:

  1. 公众号是用来连接“人”和“服务”的。

  2. 公众号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

  3. 公众号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让那些真正创建价值的人,能够通过公众号来宣传自己的服务,打破信息的不对称,省去门店的成本,避免酒香也怕巷子深。顾客可以通过公众号更好地了解服务,也可以方便地分享传播。公众号本身是一个关于大众服务的平台,实现了“人”和“服务”的连接。一个多么善良和朴素的创意啊,这就是公众号的初心。

 

那么公众号的发展,有没有按照愿景来呢?其实,是有所偏离的。并非初心有失,只是事不遂人愿。

 

偶然的成功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公众号不是为自媒体准备的,但自媒体却用的最好。诚如张小龙所坦言:“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

 

自媒体在公众号的成功,有可喜,也有可悲。可喜者,公众平台的成功,自媒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有了自媒体的成功,才有了公众平台的成功。可悲者,自媒体过于耀眼,以致于人们都不知道公众号的本来使命,一提到公众号,就想到关注、文章、点击量、粉丝。那么公众号的初心,又如何安放呢?不仅如此,自媒体的泛滥,还影响着真正目标用户的思维模式,比如一个小店,也想尝试用公众号,但首先想到的操作是:如何在公众号中填充一些吸引人的内容,以此来吸粉,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这完全是自媒体的套路嘛。

 

我想正确的模式应当是:小店的服务主要是线下的,公众号是为了让顾客更好地了解服务,更好地了解小店动态,为顾客做好线上服务。当顾客想了解更多时,不是找个店员吧啦吧啦讲一通,讲的不一定好,顾客也不一定听的明白,时间地点上也不一定方便。有了公众号就不一样了,当顾客真正感兴趣时,可以通过公众号慢慢了解,随时随地。当顾客对服务满意时,也可通过公众号分享给朋友,为小店带来更多的生意。店主需要做的是,把小店能提供的服务及形象资料编辑好,放在最易获取的地方,如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另外也可不定时推送一些活动信息和动态,让顾客看到服务背后的品质和用心,这才是公众号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除了自媒体的成功,在银行、移动通信等领域,公众号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确实体现了“连接服务”的使命,但这些可都是一些响当当的单位,而那些“再小的个体”,又在哪里?

 

为什么会偏离?

我们不禁要思考,公众号为什么没有按照愿景来发展?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门槛太高

 

公众号的内容发布,是需要在电脑端进行的,发表文章,不像发朋友圈那么简单。那些提供服务的小个体,有几个具备写文章、电脑操作、排版插图的水平?除了水平原因,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因素,许多“小个体”服务者,工作不是在电脑前的,如果为了维护公众号,不得不去配备一台电脑,且要不断地坐到电脑前去处操作,显然太麻烦了。而恰恰媒体从业者,具体这些技能和环境,且公众号的订阅模式,本身就是源于媒体,这些天然的基因,促使了自媒体蓬勃发展。不仅如此,为了规范公众平台,公众号的注册也进行了诸多限制,个人只能注册订阅号,且不能认证,这样许多服务便不能开通,也把许多“小个体”拒之门外。

 

那么这些“小个体”需要的公众号是什么样的?公众号又如何才能达成初心?

 

这个公众平台,一定要简单方便,一定要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完成。根据上面小店例子的设想,使用公众号无非发布两类信息,一类是服务介绍类的,这类信息数量少,但质量要求高,一次发布许久不变,可以采用模板限定的方式,让手机端也能实现高质量信息发布。另一类是活动或动态类信息,这类信息不需要是文章,采用现在朋友圈动态发布的方式即可,拍几张照片,写几句话,简单方便。现实中很多的店主,就是通过朋友圈来宣传的,就是因为简单方便。不过也有许多无奈之处,朋友圈动态只有加了朋友才能看到,且没有办法一键分享,不方便传播,在朋友圈内发广告也会打扰到不需要的人,有被屏蔽的风险。如果能将公众号的订阅模式和朋友圈的方便性结合起来,相信会是那些“小个体”需要的公众服务平台。

 

创造价值的人还能否体现价值?

当然,即便公众号朝这个方向改变,当面对十亿级用户量时,改变起来也是不容易的,会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像高谈阔论这么简单。那么如果就现在的公众平台,创造价值的人还能否体现价值?当然,也是可以的,只是门槛有点高,恐怕已不适合“小个体”了。

 

首先,是理念的转变。就像上面提到的,不能以自媒体的理念来使用公众号,得以服务提供者的方式来使用。

 

其次,得是企业或组织,起码得是个体工商户,这样才能注册服务号,才能使用诸如小店、微店、支付、客服等针对于服务的相关功能。

 

第三,需要投入,需要了解公众号提供了那些功能,都是干什么用的,对自己的服务来讲,有那些适合用?这些,有很高门槛的,需要即了解公众号,又熟悉业务,一般需要请第三方团队来做。另外,公众号的日常服务,也需要专人来负责。如果业务有一定的规模和收入,这些投入尚能负担则可,如果只是“小个体”,恐怕没办法很好地应用公众号了。

 

优秀的博主哪里去了?

虽然不是为大家(自媒体)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

 

再来说说自媒体在公众号的发展。虽然公众号不是为自媒体准备的,但自媒体异军突起,也让微信改变了许多。比如,订阅号就是专门为媒体信息传播准备的。但为了突出“服务号”的主题地位,特地将订阅号折叠在一个文件夹里进行了弱化,但戏剧性的是,实际使用中,正是由于所有订阅号抱团存在,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断有新消息,使得订阅号文件夹总在前面,很容易找到。相反,看看那些服务号,早已不知被淹没在什么地方了,想要用时,得费半天劲才能找出来......

 

那么,自媒体如此成功,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也不是。如张小龙在演讲中所言: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是啊,那些优秀的博主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来公众号?甚至,微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特意做了一个订阅号助手App,但显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微信被“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给绑架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致于觉得什么都应当“移动化”(手机端)才对,其实不然。例如,写文章这件事,好的文章,有深度的文章,一般是有篇幅的,是需要坐在电脑前构思出来的。阅读的人可以在手机上,写的人一定是在电脑上。所以,要想吸引那些优秀的博主,微信也一定要做好电脑端(浏览器中)的事情。那么微信和博客比起来,那些方面没做好呢?个人主页。在博客中,每个博主都有一个自己的主页,有个固定的网址,想看随时可以打开,就像网上的家一样。在这里,可以看到所有曾经凝聚心血文章,看到他人的互动留言,看到不断更新的点击量,内心是愉悦的,有成就感的。但反过来看看公众号,没有这样一个主页,只能在微信中找到公众号,看历史记录。阅读者在手机端,创作者却需要在电脑端,服务好了阅读者,却没有服务好创作者。就像一个公司,对客户服务非常周到,但却没有安抚好员工,最终也是不行的。

 

写在最后

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向微信致敬!

 

posted @ 2019-01-29 09:34  月下麦田  阅读(6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