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 常识》读书笔记

起初在不同平台上看到有推荐,以为仅仅是一本有关思考、逻辑思维的书籍,没想到这却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读一本有关哲学的书籍,虽然平时看书的类型也比较杂。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上过的一门选修课《自然辩证法导论》,主讲人是大学期间为数不多令人印象深刻并且非常喜欢的江洋老师。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读哲学让人变得聪明。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算轻松,尤其是“全民防疫”期间,每天的生活都是懒散状态,在读某些章节的时候难免昏昏欲睡,但不代表这本书没有可读性和价值。从整体来看,经过陈老师引导,我大概收获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哲学的由来

  • 近代科学是如何从古代哲学(哲学-科学)中独立出来的

  • 哲学和科学的挑战及未来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这两部分的阐述,从而一定程度的回答“李约瑟问题”——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另一个角度的提法)。最后作者围绕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通过多篇专论来探讨一些有关哲学和科学的概念,表明了自己是如何看到两者未来的走向。

1. 哲学的由来

自从智人发展到远古人类以后,人类就一直在感应着世间万物,死人与活人相互感应,星辰和生死兴衰荣辱感应,巫术就是建立在这种感应机制之上的。由于早期初民要面对大量知识和技能束手无策的地方,因此需要巫术及其他类似的仪式来给予一定的信心和宽慰,并且还进行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

人天生求理解。随着初民心智的觉醒,以及大量的感应积累,他们逐渐开始寻求对周遭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解释,并努力的将这一系列的解释形成一个体系,从而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由此诞生了“神话”,开始了对世界的一种统一解释。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西方有上帝七日创世。人是怎么来的?中国有女娲捏泥偶造人,西方有上帝造亚当和夏娃。

不论是巫术也好,神话也好,都是人类的一种“感应认知”,是世界得以获得理解的一种整体方式。作者表明“认知”仅仅是一种方式,而非正确性。我们今天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也是一种方式,我们就能非常肯定它的正确性吗?我们不也是不断的在颠覆和修正中前进吗?这一观点作为核心贯穿了整本书。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学会了记载历史,记载过往的对世界的观察和经验,逐渐的形成了理性的态度。直到公元前800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理知时代”。理知时代的人类,开始秉持理性,着眼于现世,重经验重常识、冷静而不迷狂。

讲到此处,作者抛出一个论点“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有点颠覆,日常中,理性和理论我们通常会相提并论,因为理性,所以能总结出一系列的理论。而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它是对世界整体的解释,是和具体情况相对的。而理性讲求实际,讲求经验,注重具体,可以说是非理论的,甚是是反理论的。中国原本有着像阴阳五行这类解释世界的理论,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统治,铸就了中国人特别注重经验的理性态度,从而在另一个方面就造成了缺少理论的兴趣。而希腊人把理性的态度引进了理论探究,以怀疑、讨论、求证来营建理论,像这种把理性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并非普遍情况,而是属于希腊和西方的特例,从而为古希腊诞生哲学创造了条件。

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爱智慧,或者是深刻、深层思考、玄乎的思想、无用的思想等等,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狭义是理论求真的态度。一般而言,我们说的都是狭义的哲学,因此作者为了区分,用“哲学-科学”来称呼狭义哲学。同样的,哲学与神话都是尝试为世界提供整体的解释,只不过哲学是通过经验-事实来编织这种解释。

在希腊留下了完整的神话体系,并且将其视为一种传统之后,哲学对此提出了质疑,其目标不是维护传统,而是寻求真理。哲学家团体有别于其他团体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不是由共同的知识、共同的结论来界定,而是以共同的探讨方式来界定。意思是,团体内部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论证观点的方式都是理性的。正因为他们把日常实践中所具有的求真态度带进理论思考,使得哲学理论有别于阴阳五行等理论。此外,突出的理论求真精神、人文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社会条件等因素,把希腊送上了哲学-科学之路。

2. 近代科学的诞生

作者对于该部分的论述较为细致,我主要总结几个我容易理解、印象深刻的论点和论据。

我们想到古希腊的科学,首先想到的是天文学,它是第一门成熟的科学。为什么天文学会成为第一门成熟的科学?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明初民最早关注天空?书中总结了以下两个原因:

  • 天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如耕作、远足指引等。
  • 天空与神明相关,充满了神秘感;

此外,天体运动最为简单、规则、稳定,适合于数学处理,在加上观察记录比较全。在当时,希腊的几何学是很发达的,天文学在古代被当作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来进行研究,所以这些原因就促使天文学成为最早成熟的科学。

古希腊科学家为了以地球为中心来解释天体运动,创建了层层“大圆套小圆”的均轮-本轮模型,最开始只有几层,随着观测量的增大,希望得到的误差越小,模型的层数越来越多,极其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认定天体是沿着正圆轨道周转的,因为坚信天体属于神明的“圆满”世界。

古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虽然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天文、力学等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成果并不属于科学领域,或者说不是近代科学,而是其哲学研究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亚里士多德体系的整体性不依赖数理推论的一致,而依赖于各个论点及其相互联系的自然可解。简单的说,就是各个理论是和自然常识联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把各种感知通过合乎逻辑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古希腊科学是在用自然语言,通过理性方式来解释世界,它显然符合哲学特征,所以也叫自然哲学。

至此之后欧洲开始经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对世界理性求真的思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到十六世纪,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作为起点的科学革命诞生

哥白尼在自己的天文研究中,坚信“上帝不会造一个过于繁复的体系”,因此他凭借出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推导和论证出了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偏心)。虽然这一结论在科学层面受到了质疑,但是他带来思想观念的革命却是巨大的,因为他撬开了宗教禁锢观念的一个小口子,使得后来的科学能沿着这道口子,逐步打开了理性的求真的话语权。同时,哥白尼也开辟了近代科学的道路——用数学证明实在的道路。

真正向亚里士多德发起总体系挑战的还不是哥白尼,而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创始人,他初次系统表述了近代科学的基本观念,并首次系统地实践了近代科学的工作,从而从根本上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伽利略体系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把科学发现与科学仪器的发明联系在一起。即利用科学仪器进行科学观测,伽利略最著名的就是发明望远镜来观测天体;
  • 思想核心是数学。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是按密码写成,解开密码的钥匙是数学。

伽利略通过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数学形式的描述,再通过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如此往复,不断追问,直到获得最终的解释,这种方法即数学-实验方法。伽利略创建的这个新体系,由数学及数理性逻辑联系起来,而不是直接诉诸于自然理解的连贯性,这一点与古代哲学-科学存在本质的区别。近代科学对古代哲学-科学的最主要的继承是对自然的理性探索的态度,对理论的理性态度

此外,伽利略还区分了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第一物性是不依赖人类感觉能力而存在于物体本身的性质,第二物性是那些仅在感觉之际显现的性质。按照这个观点,科学关心的是第一物性,而常识是关心事物的第二物性(即自然哲学)。

一个理论若具有整体性和完备性,就不会由于与观察偶有不符而被轻易放弃。一个整体理论不可能被驳倒,只能被另一个整体理论取代。

从伽利略的盛年开始,近代科学蓬勃发展,在一个巨大的新世界开始展现,各种思想互相激荡,所有怀抱新观念的学者都极其兴奋。其中大名鼎鼎的,如培根、开普勒、笛卡尔、惠更斯、莱布尼茨以及牛顿,他们大多数思想家都意识到数学应该成为科学的语言,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牛顿(重塑了力的概念以及深入发展了数学)。

从那时起,哲学-科学的传统走到尽头,哲学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

3. 哲学与科学的未来

这一部分的笔记来自于本书的下篇内容,主要由作者的几篇专论组成。大概说了两个议题:

  • 科学数学化的特点
  • 哲学和科学面临的挑战

3.1 数学化

牛顿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到数学物理的关键转变,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把分析世界的真相采用的数学化的方式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赞扬”的数学在反映客观实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也扣上“数学崇拜论”的帽子。那么为什么数学或者数学化能成就科学革命?

首先,作者视数学为一种“语言”,它由不具内涵的符号组成,这些由外在关系所连接的符号组成一个数学系统。然后,数学具有概念的准确性、论证过程的严格性、真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后,数学推理的长程有效,即能够进行漫长的推理而不失真,使我们能够掌握远离经验的机制,掌握这一机制使我们能够预测。

预测能力似乎确立了科学理论的优越性,符合过去的事实和预测未来的事实似乎并没有根本区别。

归根结底,作者将“数学语言取代自然语言成为探求自然世界的最正当的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视为哲学和科学彻底分离的一个标志。这也代表着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一个分离

同样,利用数学来描述真实世界,这种摆脱了感性的外在推理有它的代价,那就是丧失直观,这就要求人类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数学理解力”。

3.2 挑战

既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世界,需要人类具有数学理解力才能认识这个世界,那么问题就来了,不具有的怎么办?作者用语义、概念、经验、实在等相关的专论以及哲学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展开了论述。

一般说来,自然哲学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经验事实,是我们的自然理解的形式化;而实证科学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仪器观察到事实,依赖于可以通过实验生产出来的事实,是依照设计好的方案对世界进行探索。

由于科学开始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不形象,不具体,就缺少了实在感,也就逐步远离了我们的经验世界。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英语、法语和汉语是同一层级的自然语言)是不同层级的语言,那么就可能出现哪种语言在描述实在世界的争论。换言之,有人就会产生质疑,你说的我都听不懂,并且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你描述的世界,你就认为是真实的?

一方面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和”不接受“,科学家既要向同行说明一个新概念对构建物理学理论有什么用,又要向形而上学家和普通人说明这个概念如何自然的有意义,即科学家必须改造旧概念,营造新概念。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一方面要努力理解科学提出的新概念,另一方面我们则学习接受科学的自治,逐渐习惯于科学与常识的分离

时至今日,从最开始的冲突,到现阶段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中已经充满大量由科学发现带来的新词汇和新观念,并且在有的时候会同时接受两套语言的存在,比如日常语言我们说”鲸鱼“,但不妨碍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理解它并不是一种”鱼“,而是哺乳动物,所以科学性理解也没有取代常识的理解。科学概念原则上并不取代自然概念,新理论的成熟和自治,其标志即在于它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概念,从而能够提供一套新的系统描述事物的方式。

3.3 未来

既然随着彼此的”释怀“之后,哲学和科学又将怎样各自发展呢?简而言之,各尽其责。

我们说数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进行长程推论而不失真。因此,科学可以借数学语言通达感官远远不及的世界而仍保持真实,这种预测能力并不一般的表明科学对世界具有更好的理解,所以科学需自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系统。

相反,哲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把握纯客观的机制,不是让世界变得可以预测,而是要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所以科学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理解中的困惑,由哲学来完成。在未来,每一门独立出来的科学都有一些它自身不能解答的问题,那就把它们留给哲学,它是所有未加明确分科的兴趣盎然的思想探索。


以上,是本书大致脉络的读书笔记,作为理工科出身,从人文角度理解自己的背景,受益匪浅,引用书中原话总结,即

如果发现曾经信以为真的东西是错误的,就应该放弃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代之以“科学常识”

posted @ 2020-02-18 11:59  肉娃娃  阅读(13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