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思考]为何此大神可以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

[读史思考]为何此大神可以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

0x00 摘要

带着孩子学历史,突然发现一个神人:杜预。为何神奇?因为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

于是查找资料,想知道他为何可以同时入选,遂有此文章和大家共享,文末有专门针对程序员的借鉴之处。

0x01 背景

1.1 杜预其人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其实从今天来看,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达芬奇)。

杜预初仕曹魏,授尚书郎,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封为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迁镇南大将军,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封为当阳县侯,入为司隶校尉。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灭了东吴之后,杜预潜心学问,且成绩斐然。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这部《集解》至今任由学术价值,是后人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之一。

到唐代时,杜预的书还存世《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等。他还撰写了《善文》五十卷,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散文选本。

1.2 入选双庙

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

  •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

  •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

  •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杜预亦位列其中。

1.3 有趣历史

  • 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司马昭的妹夫,司马炎的姑父
  • 杜预的四子杜耽向后繁衍,孕育出了盛唐诗人杜甫,就是老杜,老杜是杜预的十三世孙;杜预的少子杜尹向后繁衍,孕育出了晚唐诗人杜牧,就是小杜,小杜是杜预的十六世孙。
  • 注解《晋律》:晋律以前的汉律,特点是刑罚苛碎、条目繁密,计七百七十余万字,二万六千余条,内容重复,不好记忆,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曹魏政府虽对此作过改革,但变动有限。晋律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余条,十二万六千余字,所以唐人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隋书·刑法志》)
  • 修订历法: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 道桥工程: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杜预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 农业救灾:杜预曾前后两次上书《陈农要疏》陈述救灾计划。这两篇收在《晋书·食货志》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
  • 兴修水利:在荆州,杜预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水、淯水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
  • 科学发明:“欹(qī)器”是一种类似沙漏的计时器,因为它“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征,又被治国者当作警示物。西晋的时候,“欹器”早已失传,杜预居然凭借古籍的记载把“欹器”给复制出来了。
  • "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的成语出处 : 杜预曾经在攻占江陵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晋书·杜预传》

可见,杜预是个全才,简直就是中国古代的达芬奇。但是只凭全面性,是无法进入文庙或者武庙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看看杜预的文韬武略究竟强在哪里。

0x02 文韬

2.1 文庙从祀

孔庙从祀是儒家文人毕生荣誉的极致。这意味着儒家思想对其全方位的认可,必定是政界、学界、民间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不可。

起初,孔庙中虽有配享之人,但未成体系。直到唐朝,在唐太宗的诏令安排下,孔庙的从祀制度,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

原先配享孔庙,得以受祭祀的,只有颜回等孔子的亲传弟子。而唐太宗则做出安排,把左丘明等二十一人的牌位奉入孔庙,一下子扩大了从祀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与孔子一起接受祭祀,不再是其亲传弟子的专利。凡是对儒家思想有贡献者,死后都有成为“先贤”、被后世朝拜的资格。

2.2 如何能进入文庙

《左传》里头,有一个很出名的“三不朽”理论,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指标,成为后世衡量成就的标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

  •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入选文庙的标准说到底是相对稳定的学术之争。一般来说,想进入文庙,除了孔子门下贤明之外,大致有如下几条道路,当然有的神人兼备几种。

这几种道路其实也对应了 “立德、立功、立言”。

  • 或者开宗立派(立功。因为开宗立派其实就是推行正确思想理念,这就是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 或者著书立作,开枝散叶(立言)。
  • 或者保存,注释古籍做到薪火相传(立言)。
  • 或者高风亮节(立德)。

其实这也是一个文化能够流传的几个必备因素:有大牛开宗立派在前,小牛们在后开枝散叶,或用文字阐释,或用言行阐释,即立功立言立德

立言” 说白了就是得著书立说,作出一定的理论研究。再细化一点,按照儒家的标准,要么注经,要么修史,“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才能算数。如果要入孔庙从祀,那还必须对儒学思想有突出的贡献。

从 孔庙两庑配享的人中,我抽取了一些有著作的先儒,先贤名单以及著作,大家可以了解下。

先贤 【程颢】 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经】,号明道先生。

先儒 【曹端】 字正夫,[明]时人,着【孝经】述解。

先儒 【谷梁赤】 字符始,【周】时人,着【谷梁传】。

先儒 【许慎】 字叔重,汉时人,着【五经正义】。

先儒 【杜子春】 【东汉】时人,着【周体解】。

先儒 【公羊高】 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作【公羊传】。

先儒 【毛苌】 字长生,汉时人,注【诗传】着【毛诗】。

先儒 【司马光】 字君实,宋代人,着【资治通鉴】。

先儒 【谢良佐】 字显道,宋时人,着【论语说】。

先儒 【尹焞】 字彦明,宋时人,师事【程颐】著作【论语解】。

而本文主人公杜预就走的是 “保存,注释古籍做到薪火相传” 这一途径,即《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这两本著作是杜预入选文庙的资本

所以我们就需要看看《左传》的重要地位了。

2.3 《左传》之地位

2.3.1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大体分类如下: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 九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易》《书》《诗》
  •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可以看出,《左传》在儒家典籍中可以入选前十强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2.3.2 历代科举

从历代科举考试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左传》是必考教材之一,这就导致了《左传》不仅是行业经典,而且有广泛的受众。而上文提到了,杜预的注解是《左传》的必备教参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考文科,文科所包含的科目有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三种。

  • 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章文理的深浅评判标准,录取标准由高到低分别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为及等。
  • 明经科,主要考经文的背诵,其形式和我们现今高考中的名句默写一样,它要求考生能够在看到文章前后部分的时候,写出中间被出题人刻意省略的内容。经过笔试部分,考生还面临着“口试”部分,这部分同样分为四部分,考官依据考生在“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中的表现进行评分。
  • 进士科,是考生能否鱼跃龙门的关键一步,这一科需要学子答时务策五道,默写《礼记》或者《左传》中的部分内容,最后再写诗、赋各一篇即可。

其中,明经科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等。唐代规定正经有9种,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其余为小经。《孝经》和《论语》为共同必试,此外通二经者,必须通一大一小或两部中经,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三经各一部。唐代一度规定《道德经》《孝经》并为上经,必须兼通,这在历史上被视为特殊情况。

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

明代《明史·选举志》载:

“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后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潞《集说》。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科场条例》规定:乡、会试

“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首场试八股文。”

“《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传》、朱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潞《集说》。其后《春秋》不用胡《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羊》、《谷梁》。”

2.3.3 总结

《左传》在儒家典籍中可以入选前十强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从历代科举考试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左传》是必考教材之一,这就导致了《左传》不仅是行业经典,而且有广泛的受众

而且,《左传》是史书,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的特点:给其做注的书籍,如果同样品质,则越早越有影响力。因为时间越早注解者接触的历史资料越完整越权威。很多历史资料会淹没或者遗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是无法看到的。所以杜注作为早期《左传》注解,权威性那是相当高!

因此,杜预在儒家文脉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左传》地位是郑玄、杜预等人的注解逐渐造成的,杜预的注解又是《左传》的必备教参。杜预进入文庙名至实归。

0x03 武略

3.1 武庙的来源

唐朝立武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一要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二要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因此才褒扬历代名将武之忠义,以示朝廷对武人的重视,以维持王朝统治。所以说是 “王佐武臣榜”。

引唐肃宗置武成王庙的敕文: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 , 拯生灵者,谅在于师贞 。昔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况德有可师,义当禁幕,糟诸古昔,岌崇典礼。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里庙 。仍委中书门下,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五亚圣及十哲等。享祭之典,一同文宣王。

3.2 入选武庙的标准

可以说,武庙在创立之初,对从祀武将的评价价值体系就不稳固,一边期望鼓励运筹帷幄、陷阵杀敌的武将们,一边还希望以文臣的道德观念约束之。

因此入选武庙的标准比文庙标准更难以琢磨。大致看来,权重是按战略、治军和战役指挥递减的,但是不能有重大污点

最初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旧唐书》里提到的基本标准:良将,当然武庙十哲的标准更高:颂古法今。后来逐渐新增了述作、治军思想等,到了宋朝又增加了勋绩、谋臣、名将等

另外,还有两个对武庙非常重要的因素:道统观的变迁和政治力的介入

比如唐肃宗觉得姜太公很厉害,名声又高,将他捧为主祭。结果28年后时代变了,兵部侍郎李纾认为姜太公的作品只有六韬,功勋止于一代,不应该当主祭。宋朝的武庙直接把白起、吴起踢出了十哲,甚至还想踢出韩信等人,最后被制止了。

3.3 《武经总要》标准

《武经总要》是一本宋代编撰的军事百科类书籍,主要是给体制内军事将领看的兵书,为什么叫【百科类】,因为这本书从将领考核到军史地理再到排兵布阵军事训练武器装备都有涉及。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宋朝以前的许多名将的江湖地位,首先第一卷《选将》里是这样写的

择将之道,惟审其才之可用也,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

故管仲射钩,齐威公任之以霸;孟明三败,秦缪公赦之以胜;穰苴拔于寒微,吴起用于羁旅;张仪之游荡,乐毅之疏贱,孙武之瓦合,白起之世旧,韩信之懦怯,黥布之徒隶;卫青人奴,去病假子;诸葛亮不亲戎服,杜预不便鞍马;谢艾以参军摧石虏,邓禹以文学扶汉业;李靖用于罪累,李勣收于降附:是岂以形貌阀阅计其间哉?

而庸人论将,常视于勇。夫勇者,才之偏尔,未必无害。盖勇必轻斗,未见所以必取胜之道也。——《选将第一》

这段话的重点是后面那句:【而庸人论将,常视于勇。夫勇者,才之偏尔,未必无害。盖勇必轻斗,未见所以必取胜之道也】。这就是说,战略、治军和战役指挥是最受重视的,其次才是具体战役结果。

比如《武经总要》中关于诸葛亮的地位体现在阵法上。宋代以前阵法源流大量在诸葛亮的阵法中体现。宋朝自己也有固定编制的“八阵法”,宋军军阵战斗力很强,能以少击众,故辽夏军中有“成列不战”一说。而宋军自己的八阵法中,也有六个是传承自诸葛亮时代的古阵法。

3.4 《左传》的地位

是的,你没有看错,武将也需要读《左传》。

要理解上面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讲讲《左传》的传承。汉代官学权威刘向梳理过《左传》在汉朝以前的师承脉络:左丘明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给儿子吴期,等等等等。吴起是和孙武齐名的兵法大师,是一位百战名将兼政治改革的名人。古籍成书往往既不成于一时,也不成于一人之手,所以《左传》是不是经过了吴起的统筹呢,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怀疑。

对于武将来说,《孙子兵法》是纲领性的内容,相当于数学公式,而《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组织部署到攻杀战守,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线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从己方视角到对方视角 ,总能写得具体而微、活灵活现,丰富和精彩的程度绝不亚于《三国演义》。所以关羽爱好《左传》,就像皇太极、多尔衮爱好《三国演义》一样。

爱好《左传》的将军史不乏人。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和南朝名将羊侃都是兼爱《左传》和《孙子兵法》的,因为打败侯景而名动天下的王僧辩也是著名的《左传》爱好者。

这样,杜注《左传》成为了文武兼备的参考书籍

3.5 杜预的武略

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杜预居然不骑马,射箭也不行,作为一个名将,武力值实在不高。所以说杜预的武略最主要体现在战略思想上。具体就是灭吴之战。

  • 杜预第一个贡献是让朝廷下决心灭吴,这是卓越的战略眼光。

  • 杜预第二个贡献是起到的是统领全局、拾遗补缺的作用。大军东进,杜预则扫除沿岸反抗势力,还分兵南下,确保战争按照计划推进。这是战略、治军和战役指挥的综合体现。

这种灭国之功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史书上能捞到灭国之功的,武庙再怎么也得给留个位置。灭吴的功劳足足送了杜预羊祜王濬三个人进武庙。

0x04 总结

由上两节可知,杜预无论文武,都可以进入对应庙堂。

  • 文韬:杜预在儒家文脉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左传》地位是郑玄、杜预等人的注解逐渐造成的,杜预的注解又是《左传》的必备教参。杜预进入文庙名至实归。
  • 武略:即有灭吴国的战略大功,也有《左传》武将参考书的专业优势

0x05 和王守仁,曾国藩的对比

5.1 王守仁

阳明先生走的是“立功” 这条路。这条路那是相当艰难,他成功殊为不易

这一点,王阳明做到了。他的心学理论,上承宋朝陆九渊,在程朱理学之外别开生面,是明代思想史中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他广收弟子,即便在死后,其学术思想也能由他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直到晚明,心学思想依然有不小的影响力。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甫一出现,就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众所周知,心学思想与程朱理学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在程朱理学把持了话语权,并已统治思想界几百年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绕过程朱理学,搞自己的一套呢?

这就需要时间来完成这个工作

万历十二年,王学影响已经颇广,形成“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局面,王学盛行,最终为王守仁配享孔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自隆庆以后,朝廷之中出现大量王学门生或者崇拜王学的官员汇聚的局面,如戚贤、萧鸣凤、刘魁、赵锦、耿定向、邹元标、邹守益、钱德洪、王畿、王艮、程文德、何廷仁、尤时熙等,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学者和官员,其人或以王学教人,或直接担任国子祭酒等官职,负责最高官学的教导工作,其甚者如尤时熙为国子博士,“量王学传人身处庙堂,自然会为王学和王守仁正名。

王阳明死后五十五年,他终于被明朝官方承认,正式定型为“儒家先贤”之一,进入孔庙,与朱熹等理学大儒同列,一体从祀。

5.2 曾国藩

曾国藩走的是"立德"这条路,也是很艰辛的,而且没有成功

对于曾国藩,晚晴大儒 王闿运则写了一副反面对联: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

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这幅挽联的意思大致是:

曾国藩平生以西汉麒麟阁第一功臣霍光与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自居。但因时代不同,功业差太远,没能像霍光、张居正那样位居中枢、统领时局。仅仅只是戡定太平天国战乱,留下了一点点用兵谋略之言而已。

曾国藩的学问超过清代文宗纪晓岚和阮元,但因为做官太早,纵有龙蛇之才,没有时间专研,也没留下什么像样的学术著作

对于曾国藩死后的“圣人之路”,这对联还真是道躲不过去的坎。据高伯雨《中兴名臣曾胡左李》一书记载:

“光绪年间,有官员奏请曾国藩从祀文庙,清廷下礼部奏议。部议国藩无著述,于经学亦无发明,且举王闿运挽联佐证,事遂终止。”

有清一代,只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汤斌、陆陇其、张伯行6位儒学大师,进入孔庙

其实,曾国藩还真有一次进入孔庙的机会。

那是在1907年,刚刚成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将清朝初期的三大儒,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文庙。有人提出,可否将曾国藩一并入祀?

当时,以军机大臣身份主管学部的张之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曾国藩亦将入文庙乎?吾以为将从祀武庙。” 就是说,张之洞认为曾国藩只可以进入武庙

张之洞为何有此一说呢?他自己作了解释,与“天津教案”有关。

1868年,57岁的曾国藩从两江总督升任直隶总督,走上人生巅峰。然而,就在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辖区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

曾国藩在处理这件事件时,一味软弱退让。法国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不管法国人提出什么要求,他都满口答应。按照法国人的要求,曾国藩下令处死了8名中国为首民众,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到黑龙江一带,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

消息传出,舆论大哗。曾国藩由此背上“卖国贼”骂名。慈禧太后也很不满意。她下令将曾国藩调回去重新担任两江总督,改由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

在张之洞看来,曾国藩虽然饱读诗书,却对国际形势毫无见识。因为在“天津教案”发生之际,法国正在与普鲁士的作战中连吃败仗,连都城巴黎都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曾国藩没有看到这一点,依然屈服于法国人,不惜杀戮中国百姓以谄媚洋人,不过是一个一介没见识的武夫。

0x06 程序员可以得到的借鉴

对程序员来说,从杜预身上学到最重要的就是:总结与分享

这里杜预可以和关羽做个对比

正史记载关羽爱读《左传》。关羽“夜读《春秋》”的形象因为小说而家喻户晓。但是为什么关羽只能进入武庙,无法进入文庙呢?这就涉及到关羽没有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分享出来。而杜预总结分享出来,对文脉起到了重要的薪火相传的作用,所以可以进入文庙。

对于程序员来说,假设有一个开源领域,这就相当于儒家学派。

  • 也许有大神程序员在这个领域中开发出了一个巨牛的开源软件,这就相当于文庙的开宗立派。从王守仁入文庙可以看出,这个难度太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 如果你运气够好遇到相应的应用场景,你可以拉分支,这就是开枝散叶。但是这个也需要运气,一般小公司是没有这个机缘可以加重要功能拉分支的,尤其是基础领域,大数据或者AI领域。
  • 但是你可以学杜预,给代码加注释,写博客分享,这样你对文脉起到了重要的薪火相传的作用,只要你注释精准,文章解惑,你慢慢也成大牛了。

或者以C++语言为例:

  •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相当于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C++语言的设计和演化》就相当于《论语》,《孟子》,Bjarne 也相当于孔孟了。
  • 《C++ primer》《C++ primer plus》《Think in C++》这样就算是开枝散叶。约等于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Effective C++》《More effective C++》《Exceptional C++》《More exceptional C++》《Accelerated C++》《深度探索C++模型》《Modern C++ Design》《C++ Template Metaprogramming》这种就相当于 杜预 的 《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

如果你都不愿意做,那就只能学习关二爷凭借技术实力死磕项目了,那样你只能凭借成功的项目进入武庙。比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弄个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歼灭于禁部三万,打残曹仁部数万,曹魏被迫承认孙吴割据与之结盟,调动南线各兵团集体增援。

另外,《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这说明选择技术的重要性之一在于挖掘的早,如果你能够提前发现金子并且介绍出来,你就占据了首发优势。

0xFF 参考

为什么古代科举只考语文,不考理科呢?

宋朝的科举制度

一切源于《左传》

清代《左传》经学与科举制度

《清史稿·选举志》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规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哪些?

为什么诸葛亮能进武庙?

为什么邓艾可以入驻武庙72将,姜维却不行?

杜甫和杜牧到底是什么关系?

曾国藩死后为何没能进入孔庙?张之洞做出这样的解释

谁来决定王阳明的地位?

汪学群:围绕着王阳明从祀孔庙所发生的思想论争

posted @ 2020-08-17 21:33  罗西的思考  阅读(242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