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Google﹐要Stumble!

如今﹐網站的目標似乎就是最大、最好、訪問量最高
、擁有最多的用戶數和最有效的鏈接。谷歌(Google)的夢想是:有人搜索﹐最上面的匹配結果是大多數人訪問的網站。如果你搜索的東西同其他人一樣﹐這種做法是有效的。但如果不一樣呢?

有一個建立了5年的網站叫做StumbleUpon (www.stumbleupon.com)﹐它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吸引希望在互聯網上獨辟蹊徑的網民。它提供的服務可以讓用戶向其他人推薦網站﹐然後由別人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機”訪問。可以把StumbleUpon比作一個彼此推薦去過的餐館的社區。如果我發現了一個我喜歡的網站──如同餐館一樣﹐我會做個記號﹐將其歸到一個或兩個門類中(如歷史、電影、鐵路等)﹐貼在我的StumbleUpon收藏書簽中﹐這樣別人就能找到。當我瀏覽網頁(相當於要出去就餐)﹐想得到一些建議時﹐我就點擊StumbleUpon安裝在我的遊覽器上一個特殊工具條中的“Stumble!”鍵﹐就會來到社區的其他一位成員選擇的網頁﹔選擇結果是隨機的﹐但可以根據我的興趣縮小範圍。這使其成為一個有用的指南﹐因為我可以瞭解其它數千人共同的興趣。

但還不僅僅如此。同任何一位好聽眾一樣﹐StumbleUpon並不只是做出推薦。當我訪問它發給我的網站後﹐我還可以點擊滿意鍵或不滿鍵發回我的評價。StumbleUpon將過濾你的反饋以及其他用戶對所訪問網站的評級﹐來精煉推薦給你的網站。如果用吃飯做比喻﹐就相當於是每位顧客在就餐後向俱樂部秘書發表意見﹐然後秘書會提煉這些信息﹐為後人就餐提出最新建議。

這聽起來似乎很複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從根本上講﹐這就相當於瀏覽與你具有相同閱讀習慣的朋友的書架。如果你沒有認識到有很多的書架﹐它對你的吸引力可能不大﹔由於全球共有1億左右的網站﹐可讀的東西越來越多﹐但你卻會發現感興趣的時候越來越少。StumbleUpon為你隨機準備了一份可能不會出現在谷歌搜索結果首頁的網頁大餐。

StumbleUpon有效是因為它是一個社區。的確﹐它採用了所謂的Web 2.0新技術。Web 2.0提供了數百項服務﹐允許用戶儲存、標記和共享互聯網書簽﹐從龐大的del.icio.us(雅虎(Yahoo!)旗下網站)到具體的特定國家的收藏﹐如主要關注次大陸的IndiaGram (indiagram.com)。StumbleUpon看來也遵循了同樣的趨勢:在加拿大經營了多年後﹐這個最初由高中學生在宿舍裡搞起來的網站已經搬到了硅谷﹐獲得了風險投資﹐並在5月份“正式推出”了網站。今年﹐用戶數量已經從60萬左右增加到了150萬。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StumbleUpon的不同。它誕生的時間比Web 2.0和這輪社交書簽服務的熱潮更早。Web 2.0這個詞是在約兩年前出現的。而且﹐與大多數此類服務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組織信息或及時將內容提供給讀者。它是發掘一些有趣的東西。創始人之一﹐負責網站架構的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說﹐我們是到處搜羅好的東西。

可以料到的是﹐網站的會員並不都是專家﹐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在35歲之上﹐最火爆的主題從激進主義、寫作、卡通到貓和諷刺文學等等。比如﹐有個非常活躍的提交者叫道格(Doug)。這位頭發雜亂的網民今年60歲﹐住在新西蘭北部的一個偏僻地方。自道格兩年前加入這個社區以來﹐他共向Stumble的數據庫中添加了近27,000條書簽﹐涉及從植物學到伊斯蘭蘇非派禁欲神秘主義的眾多主題。他現在每天平均要花4個小時﹐將其收集的其餘186,000個書簽的一部分添加到數據庫中。

對一些人來說﹐道格可能過於痴迷了﹐但對其他許多會員來說﹐他卻是個英雄﹐其中有754個人說他們是道格迷﹐150多人對他貢獻的書簽發表了熱烈的評價。對道格而言﹐這是分享他百科全書式的興趣和交友的機會。他說﹐只要你不糾纏於政治和宗教問題﹐你就能與遠方的人交上朋友。他說﹐有幾個朋友曾來拜訪他﹐這無異於偉大的壯舉﹐因為道格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見到他之前要走14公里土路﹐他住的老房子被有2,000年樹齡的森林所環抱。大多數到訪者都來自海外﹐這體現了StumbleUpon的國際性。

約有一半的StumbleUpon用戶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其中近16,000人在澳大利亞﹐2,000多人在中國﹐1,500人在馬來西亞。(StumbleUpon也支持日文和中文。)

StumbleUpon讓我想起了網絡時代早期的日子﹐人們分享他們的發現﹐技術遠比不上它所開放的世界和帶來的友情更重要。相信很多人將本應用於學習、工作甚至進行心臟手術的時間花到了在各家網站上閑逛上了﹐但你很難說在Stumble上是浪費時間

下次想在網絡上沖浪時﹐忘掉谷歌吧﹐點一下Stumble!。

Jeremy Wagstaff

(編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Loose Wire”的專欄作家﹐欄目內容涉及科技產品、電腦、軟件等相關領域。)
posted @ 2006-11-27 12:56  Rookie.Zhang  阅读(2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