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binlog如何恢复误删的数据
目录
1 产生背景
在我们平时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遇到过手快误删数据的情况。那么误删了数据如何恢复呢?这个就要用到我们的mysql的binlog日志来讲数据进行恢复了。
我这次由于手快就将公司一张表中的测试数据全删了(虽然是测试环境,但还是慌的不行)
说明:在linux环境下进行演示,演示的是执行mysql的delete语句,其他的暂时没试过。要是把公司库都删了(这篇文章就不用看了,提桶跑路吧)
于是我们就基于这个环境背景来模拟下误删了数据库如何恢复吧
2 演示流程
2.1 配置开启binlog(如已开启可忽略)
2.1.1 在我们的Linux服务器上连接上我们的mysql数据库(mysql -h主机名称 -u用户 -p密码)
2.1.2 连接上我们的mysql之后,我们先执行命令是否开启了binlog日志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g_%';

OFF是未开启binlog日志,ON是开启binlog日志,所以想要演示我们需要先开启binlog日志
2.1.3 退出我们的mysql。多说一句,退出mysql有的直接Ctrl+C就可以,但我的不行。于是查阅了一些其他的方法\c和quit。但是\c貌似对我不起作用,就直接quit退出了。如图所示:

2.1.4 编辑配置文件配置开启binlog
编辑配置文件 vim /etc/my.cnf
在里面进行添加
#设置唯一id
server-id=1
##开启bin-log,产生的bin-log文件名即为bin-log.*
log-bin=mysql-bin
#指定bin-log为row类别,其他两种是statement、mixed
binlog_format=row
#对指定的数据库开启bin-log,这里是对wh数据库开启bin-log服务
binlog-do-db=test
配置完成后退出,然后重启我们的mysql服务
重启mysql命令:service mysqld restart

发现我们的binlog日志文件已经开启。
2.2 模拟删除的操作(可自行创建,更方便)
注意删除的库是你自己在上面配置的数据库(我配置的数据库名称是test)
mysql> show databases;
选择我们上面binlog配置的数据库名称

创建表和插入数据然后再删除数据
create table table(name VARCHAR(20),sex CHAR(1),birth DATE,birthaddr VARCHAR(20));
insert into mytable values ('阿三','2','1997-10-01','china');
2.3 数据恢复
如果知道大概的删除时间,建议使用第二种(指定开始和结束时间恢复)恢复方式,因为我们平时在公司中数据库的权限级别不够。
2.3.1 位置节点恢复数据
查看我们当前使用的binlog
mysql> show master status;

查看binlog日志信息包括位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g_%';

进入到我们的binlog日志位置 /var/lib/mysql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执行命令:来查看当前二进制文件的执行流程
show binlog events in 'mysql-bin.000001';
结果如图:找到我们事件触发位置的起始和终止位置

执行命令并输入密码:
[root@liujun bin]# ./mysqlbinlog --start-position=376 --stop-position=722 /var/lib/mysql/mysql-bin.000001 | mysql -uroot -p;
Enter password:
[root@liujun bin]#
以上命令就是恢复从376位置到722位置中的数据。不管722位置之后做了什么事情,我们都不用管。
然后我们再去查看数据库:

2.3.2 指定开始和结束时间恢复
因为我们所有的日志文件都会存储在我们如上的二进制文件中,数据量比较大时,会很影响阅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时间节点来截取文件并将其转为一个sql文件。
为了方便演示我这边直接进行delete数据的删除(删除过程不在演示)。
删除前的数据:

执行删除的sql:
DELETE from mytable WHERE 0 < sex < 5
我们可以仿照之前的查看我们的mysqlbinlog文件。进入到我们的mysql文件下,发现其中还是只有一个mysql-bin.000001二进制文件,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刚刚的操作过程也被记录到其中,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起点指定开始和结束时间来进行数据恢复。
首先:导出binlog日志文件为sql
mysqlbinlog --base64-output=decode-rows -v --database=test --start-datetime="2021-12-04 16:50:00" --stop-datetime="2021-12-04 17:10:10" /var/lib/mysql/mysql-bin.000001 > test1.sql
注意:
因为我们所有数据库的文件都会在同一个binlog日志文件里面,所以我们恢复数据时,为了不报错(如果不指定数据库来进行分库的话,其他表中没有修改数据,你也恢复会报错)会先指定数据库。
采坑记录:之前将导出binlog日志文件用的是如下方式(-d【数据库】)导致其中没有记录所执行的sql,不知道是自己写的原因还是一些什么其他的原因,望大家注意
mysqlbinlog --base64-output=decode-rows -v -d [test] --start-datetime="2021-12-04 16:50:00" --stop-datetime="2021-12-04 17:10:10" /var/lib/mysql/mysql-bin.000001 > test2.sql
mysqlbinlog日志参数说明
-d【数据库名称】
--base64-output=decode-rows //数据转换正常的字符,如果不设置这个参数将显示base64的数据
--database=DBName //数据库名(一个mysql数据库比较多,指定方便恢复)
--start-datetime="2019-11-26 18:00:00" //恢复起始时间
--stop-datetime="2019-11-26 18:10:00" //恢复结束时间
D:\MySQL\Data\mysql-bin_copy.000028 //为数据恢复的日志文件 mysqllog.sql //恢复以后我们需要的文件名
运行之后我们发现会在我们的目录下多出了一个test1.sql文件

打开我们的test1.sql文件

发现其中有我们的delete关键字,然后我们将其中的delete转为insert
执行操作如下:将我们转化后的文件变为一个mysqllogOK.sql文件
cat test1.sql | sed -n '/###/p' | sed 's/### //g;s/\/\*.*/,/g;s/DELETE FROM/;INSERT INTO/g;s/WHERE/SELECT/g;' |sed -r 's/(@17.*),/\1;/g' | sed 's/@1=//g'| sed 's/@[1-9]=/,/g' | sed 's/@[1-9][0-9]=/,/g' > mysqllogOK.sql
然后打开我们的mysqllogOK.sql文件如下:

因为批量转换前面会多一个分号,去掉以后将其中的insert语句执行,发现我们的数据已经恢复过来了。
总结:使用delete命令时,一定要加好筛选条件,不要手快,切记,切记。还好我这次删的是测试环境的数据,影响不是很大。要是正式环境的就gameover了。
想要了解更多编程小知识,快来关注公众号:爪哇开发吧!每周会不定时的进行更新。

2.3 数据恢复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