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史

【前言】

《衡史》并不是一部真正的史书,这些历史性散文源自于高三上学期流行于我、荆子川、李辰风、楚君雒等人之间的故事。当时我们正在进行文言文一轮复习,经常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突然有一天,我们想要仿照古代史书写一篇人物传记。

高二的时候,我和荆子川之间经常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娱乐:采用文言文翻译腔,写我们两个人的同人虚构故事。《衡史》的诞生,也是基于这些故事之上。

很快,《衡史》这种新颖的创作风格就流行于关系较好的几位同学间,并通过不断互相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空体系,甚至仿照当时经常练习的历史题,衍生出了基于《衡史》的考据学和历史学。

《衡史》包含多篇历史性散文,并非由我一人所写,而是多人所写,其中笔法令人钦佩。内容基本都是人物传记,但能够进行相互联动,让读者形成基本完善的时空观念。

《衡史》目前已经重启更新计划。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一窥当年同学们之间真挚而不失诙谐的情谊

*注: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对于内容中出现的名字做了一些删改。


衡史·荆子川传

荆子川,冀州开平人。少有才学,以诗文行于世,喜言阴阳之术。时参知政事张理琦奇之,举为翰林待诏,累迁至著作郎,兼国史修撰。建平四年,从上郊祭,子川上表四篇以砭时弊,深切帝心。上悦之,诏擢左谏议大夫。先是,参知政事张理琦举子川,及子川为著作郎,常与琦同游,又尝造淮水,诣镜湖,吟咏不辍,痛饮放歌而还,时人以为逸士,世并称“荆琦”者云。

十五年,出为北地按察使,领景州刺史。时宋慧真反,兵数万寇慕州,守者莫能当。子川请驰往救之,许之。遂将景州兵八千趣慕州,破贼先锋吴忠友,生得之。钟友降,子川亲释其缚,使为左前锋,钟友德之。抵城下,屯安平里,令法《周易》数作混元八门阵。慧真以军士众,不以为意。及战,慧真军士入者皆困死阵中,众大骇,以为神。子川复使吴忠友通其旧部曲,散言曰:“无从俱死也!”宋慧真军大溃,乃解围走。子川待慕州军与俱,驰往击之,大破之,杀伤甚众,慧真出奔海上。捷报京师,帝顾左右,抚掌而喜曰:“不期文墨之士得建此奇功!”进封靖安侯,邑千户,位特进。

子川身长八尺,而体态壮硕,因好饮食,就席饭斗米,肉数斤方足,犹自嘲曰:“余食粟米如饮水浆,安复有足乎!”又好美姬,惟不致乱耳。又文武兼备,居家常弄文墨,师承怀颜,真草相半;犹擅属文赋诗,辞藻甚工,常赋诗自娱,信手为之,卒为奇绝,好事者录之,有文集行于世。景宪六年薨,赠镇远将军,光禄卿,谥曰明。

(张理琦作)


衡史·张理琦传

(第一篇)

张理琦,冀州人,少贫,夙夜伏案,每效苏秦匡衡故事,常废寝食。时有先达异之,欲使赴西洋,须银千两,虽意往,不得,由是学愈勤。徽朔二十六年,擢进士第。时年方二九,天下称之。授京兆尹,领户部侍郎,未几,加太子少师。

建平元年,京师大旱,府库几尽而饿殍益增,更有蝗自戎来,百姓易子而食。理琦倾私府,筹银十万两,借京杭故道引淮水北上,兼命工部制香,蝗恶之,京师遂得免。百姓甚德之,诣阙叩颂者甚众。理琦稽首谢之曰:“某枉为小吏,不能使仓廪丰实,民生有乐,罪不容诛。今适履其分,诸兄不衔,某已幸甚;何德何能,以戴罪之身受功臣之礼!”上闻之,喟然叹曰:“张侍郎真国士也!”吏部尚书王皓一嘉其廉节,以同平章事久阙,与兵部侍郎楚君雒、山东巡抚宋慧真、征西将军李岳松公疏表理琦补阙,上以理琦初用事,不纳。越明年,参知政事杨朱华以头疾致仕,举理琦以自代,上顾左右,曰:“何如?”主簿黃旸曰:“魏徵见绌也。君不见孔明之事乎?”上曰:“朕闻卿与理琦素有隙,今比之亮、徵,何哉?”旸曰:“无他,唯手熟耳。”上哂之,知旸傲骄,不复答,遂擢理琦。令初下,举朝哗然。太尉李向森素恶其人,举理琦数辜,以挂印相挟。上欲抚之,至将诏,适朱华薨,终疏云:“臣闻朝夕之徙,非明君之义,况理琦才胜臣百倍,愿陛下听之信之,则大衡之兴,必系于陛下也。”帝沾襟曰:“微杨卿言,几误国事!”遂复原诏事。

理琦初为参知政事,禄不见增,以其好施;田不见广,以其素清;妾不见纳,以其妻厉。故童歌曰:“铜钱响,帽翅晃,做官莫要做宰相。”上闻之,欣然颔首,曰:“理琦廉洁致此,国之幸也,吾其增禄!”诏令领八千石,固辞,未果,遂施于难民,岁如此,俸至家者类县吏。其妻怒,笞之,虽肉绽血流,不为所动,其妻感其清,乃止。事毕,理琦言于皓一曰:“自吾为官也,未尝受刑若此。殊不知妻为夫纲也!”遂为美谈。


(第二篇)

张理琦,冀州石门人,年三岁而能属文,乡人以为神。通书艺,尝以王羲之自比。鲰生嗤之曰:“噫!书几与吾无异,复欲通圣邪?”理琦以为辱,遂效囊萤映雪之事,悬梁刺股之功,一去十余载而卒以及第仕,见赏于上,累迁至参知政事。时年方三十;举止已有长者之风。帝雅重之,每遣内侍而令其平坐左右,达旦咨事,未尝有不称快者。衡历十九年,有诏建国七十华庆者,欲作对天下,以彰其德,以化其民。理琦彻夜不得,遂榜,消半日,得一苍头,型体肥硕,言谈甚恶,众议以欺君弃市,琦独见其材,已而对成而天下誉之,加之翰林,是天下始知荆子川也。

衡历二十七年,子川坐朝寐事,将处宫刑,理琦屡谏不可得,复至帝所,曰:“子川若宫,绝其性命也!”帝怒曰:“寐于朝堂,安有国法?”理琦掷笏而走,帝愈怒,而有病理琦少而右于己者以为有时,谮于上,上乃悟:“一心为国者方为诬,吾独不明也!”遂黜谮者为庶民,而子川得释。衡历三十九年,遽薨于任上,人三月不见其动,乃知死也。至葬如生,帝每以之比魏征,拊膺曰:“理琦既殁,如失太子矣!”其见信且若此。

(选自《衡史·张理琦传》,有改动)

(荆子川作)


衡史·宋慧真传

宋慧真,冀州真定人,少以父任,除安西防御使,累征北地,数建功勋,擢征虏大将军。英宗践祚,慧真趣京拜贺。时张理琦为参知政事,时欲制其兵。慧真衔之,常作诗以讽。建平六年,功加擢平远大将军,进封明信侯,赐绯衣,金百镒,位特进。

明宗时,慧真与琅琊王镇素厚,尝请立镇为太子。明宗亦私镇。朝议力谏不许,遂罢。当是时,宋氏势大,慧真因有改立镇为帝之意。因与吴钟友谋之。吴钟友者,骠骑将军吴钟升之弟也,与慧真素厚,然常修谨以自戒。及问,钟友曰:“共立明主,天下幸甚。然立嫡以长,不宜更易。”慧真弗听,阴募军士,治革马。建平十五年,英宗巡守南境,慧真乃尽起兵北地,携琅琊王镇南进,拔数州,朝野震骇。时参知政事张理琦亟遣兵驰援,慧真断其漕,兵饷不至,殆几战败。北地按察使荆子川领景州兵趣往救之,降吴钟友,因出奇谋大破慧真军。慧真解慕州围走,子川及理琦兵复围之。慧真携镇,将心腹夜溃围出,走渤海上。官军不习水舟,遂罢。馀者皆降。

(节选自《衡史·宋慧真传》,有改动)

(张理琦作)


衡史·楚君雒传

楚君雒,直隶碣石人。本张氏,父尝为涿州令,以清廉闻。少家贫,尤好读诸子百家之书,喜纵横之言,兵家之术,博闻强识,山川地理,无不毕晓。年七岁,与乡人子游戏,取藤枝画地语曰:“他日裂土而封!”年十四,从父诣京师,时杨朱华方用事,君雒谒其府,自云有言于杨公,门人叱之,固请。朱华闻之,出见其眉宇不凡,喝止门人,以礼请内,见之东阁。君雒指墙上北地之图曰:“鞑靼方聚,狐岭要冲,京师咽喉,失之则国亡矣。公独不见元克金之故事乎?”朱华亟召左右问之,乃知狐岭守备原固,微朔二年,帝以其地狭险,裁调守备,今已空虚矣。朱华趣阙疏奏,着调山东兵士十万以备边事。未二年,鞑酋果率众经狐岭入寇,微君雒言,国事几殆。帝召朱华嘉之,朱华具以君雒事奏。帝大奇之,趣召君雒入对,言军国机要,靡不以奇策毕奏,应答如流。帝大喜,然以其年方幼,诏赐龙泉剑一口,曰:“他日当为国之锋刃也!”时年方十六,朝野异之。

微朔十二年,以状元及第,入朝面圣。上孰视之,笑曰:“子非吾之刃乎?”对曰:“进则为刃,退则为盾。”上大喜,授兵部给事中。未几,兵部侍郎乌子虚因疾乞骸骨,上许之,遂以君雒补阙。时年方弱冠,处事已有种师道、俞大猷之风。每朝必有奏,奏则必切,切则必中,中则必纳,上谑之曰“谏部尚书”,君雒欣然以之自谓。未几,荆楚大疫,瘴自蜀来,缕缕不绝;毒由沼滋,生生不息。楚民病之日久,妻子离散,颠沛流离者甚众。荆楚总督卒于任,闻之庙堂,朝野大骇。上忧之。君雒请往,上以兵戈之事不类此,兼惧其往而殁,不许。君雒凛然曰:“自臣蒙国恩,忝居要职,未尝得寸功以立;今楚有难,国有殇,吾往矣,更胜沙场点兵。愿陛下听臣微志,以全赤胆!”上喟然曰:“子真吾坚盾也!”加太子少保,领工部侍郎,持节往。即行,上亲进二百里送之。及别,上潸然若儿女状,曰:“待卿得胜,朕亦当往迎之!”君雒再稽以谢。

微朔十四年,荆楚疫销,而君雒无讯。上寤寐思之,欲以国礼立衣冠冢,朱华以尸首未见,卒讯未明,固辞,请往视。上以朱华居相要,不许,乃遣山东巡抚宋慧真。及至,遍访深山,得荆水之鄙有村,男丁殆尽,唯余老幼,君雒躬耕亲养。及慧真至,方知“张小北”乃朝廷命官,欲行大礼。君雒抢伏以谢,泣曰:“罪臣不能全诸家,万死亦有余辜,何敢当此大礼!”固请留养。慧真晓之以上思切,由是诀别,将行以百金相遗,乃君雒功之赏也。妇孺夹道相送,山呼“楚公”,君雒感之,遂以楚为姓。

及还,圣驾三百里相迎,还朝之日,上斋沐一日以旌,天下称之。

建平元年,李岳松伏诛;建平十年,宋慧真反。越明年,渐有抗礼之势。上欲遣君雒往平之。君雒感其节义,又以慧真因岳松冤而反,挂印而去。待参知政事张理琦趋往视之,四室已俱空矣。

(张理琦、荆子川作)


衡史·李岳松传

李岳松,字辰风,热河承德人。少有形貌,乡人以潘安比之。岳松叱之曰:“君子岂重形体之美,休复辱也!”乡人悻然犬走。微朔十二年,承德湮,而守无策,遂购治法黄金百两,岳松闻之,欣然赴往,为八策,时岳松年方十有二,太守以其幼,逐之。及灾愈盛,守无策,遂试之,水患果得解。太守甚异之,欲以女妻之。太守之女,时人皆云之“衡之西施”。岳松以年幼,不论婚嫁,固辞。十八年,中举,为会元。时客冀州,遇孩童伫于松前,意奇之。历半日,乃动。时六月正暑,岳松浃背,而孩童安之若春。岳松大异之,访其姓名,曰:“张理琦。”时太守欲遣岳松往西洋求学,岳松以母疾故,不受,遂荐理琦。太守与其往寻,已不得。因常嗟叹。

微朔二十二年,以探花赐进士及第。及还乡,花柳夹道,红紫相迎,似迎圣驾者。岳松疾驰而行,不睨。及还家,见门伫女子,披罗衣,曳华裾,削成约素,皓质呈露。岳松大骇,及欲走,闻言曰:“既已慕之,又不愿媒约,盍虑趋避?”岳松不言。女遂趋往拥之。访其姓名,知乃太守女也。

及还朝,帝孰视之,笑曰:“此乃佳婿也。”将许之以延盛公主。岳松以太守女故,辞以无虑婚配。帝不悦。诏朝吏有岳松乡人者问之,知太守女,遂强征为嫔。岳松知之,百日不思食寐,自请赴西拒戎。上许之,加征西将军,领太子少傅。

岳松之赴西戎也,开疆拓土,羌人以为孟起再世,尊为战神,岳松遂有反意。山东巡抚宋慧真素与交厚,察其意,飞羽曰:“大衡势正盛,民各有所乐,反则无应;朝中能臣良将者甚众,反则无功;足下所慕者今适宫中,子反则其必自尽,不若立功保民安疆,以全其名。”岳松然之。

及郗宗崩,甲宗即位,改元建平。岳松赴朝之。见朝臣有眉宇若昔日之孩童者,知理琦也,及京师灾既赈,岳松与吏部尚书王皓一、兵部侍郎楚君雒共议举为同平章事,不许。及太守女封为太妃,复见岳松,相视潸然。岳松欲执臣子礼,太妃趋止之。事闻甲宗,大怒,立斩岳松于午门,终年三十有六。及乔宗嗣位,宠臣荆子川力表其功,遂改葬太妃墓前,追禄国公,加谥曰哀。

(荆子川作)


《论李岳松之死的历史真相》

李岳松之死,是大衡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李岳松之死,冲击了衡朝士大夫阶层对开明专制的信奉,令人们认识到:开明专制取决于君主,而臣子不掌握主动权,一旦昏君嗣位,其必然崩溃。因此,士大夫分化为三派:一是楚君雒、程清融为首的避世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她们选择了无声地反抗,也促进了更多士大夫的觉醒。第二派是以张理琦、荆子川为代表的伺机派,他们等待有利时机,实行立宪,以 君权。这一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急先锋,直接促成了“荆张立宪”(荆寻雁、张栖风)。第三派是以王皓一为首的“躺平”派,他们来之安之,默默奉献,为使大衡避免土崩瓦解的命运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说到李岳松之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宋慧真。(详论见《论李岳松与宋慧真的历史作用》)

按理说,这样一个将时局搅得风起云涌、天翻地覆的大事件,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但,经过多方考证,李岳松之死,还真有可能是假的!

一、

首先,从李岳松对张理琦的恩情来看,当“立斩岳松于午门(《衡史·李岳松传》)时,张理琦没有任何见于记载的反应。无论是《李岳松传》还是《张理琦传》都只字未提,甚至《张理琦传》对李岳松之死这件事都未着点墨,这很反常,尤其不符合张理琦重情重义的性格。”

其次,从同时期其他各官员的反应来看,几乎没有不见传正史的,连“躺平派”王皓一都“顿足而嗟”,《张理琦传》又是《衡史》中最详细的一部,有三万字之多,恨不得将其哪年哪月感了风寒都记下来,能不记载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李岳松之死?因此,我们提出大胆推测:张理琦让李岳松得以免死,此事只有两人知道。

二、

下面我们来进行推理。一些证据:

1、2012年,承德发现的无名衡墓,棺椁内出土有象牙笏。证明其官品至少在三品以上,化验结果表明,这一笏造于微朔十八年,证明主人至少在这一时期就已经为官。见载于史书的三品以上官员,是只有李岳松、王皓一两个承德人的(皓一应执玉笏),也没人做过承德地方官。由于证据过少,并无法直接推测墓主为李岳松,但墓内青砖为景宪十二年砌,位于李岳松平反之后,因此有是其墓的可能性。再由郢都楚君雒墓,石门张理琦墓,开平荆子川墓,都有大量石碑歌功颂德,因此墓主人很可能是罪人。因此,史学界大有将之成为李岳松墓的声音。

2、表明李岳松处刑的证据过少。连《李岳松传》仅六字,《宋慧真传》仅七字,其他不超过四字,皆有避讳意。而《衡史》是张理琦后人所撰,其中关系,呼之欲出。

三、

事件还原:

诏论立斩,理琦闻之,大骇,命工部赶制假人,内红浆以替,兼重金赂刽,星夜赴承德,秘不外闻。岳松遂得全。及平反,笑曰:“理琦诚不忘我!”景宪十二年卒,理琦私唁,厚葬乡土。

(节选自《衡史·李岳松传》(伪))

(荆子川作)


《衡史》后记

吾闻著说之世,一说一世。其真也,以不可知其无;其伪也,以不可证其有。唯知生生世世,来来往往,皆映于来者。欲至则不可至,欲留亦不可留。自笔书之,万变亦于瞬息,不可全纪所思。书中人物,既存于一世,又映于今世,吾何以知!自以来于其世,复生于今世者也。

——荆子川

posted @ 2023-03-13 11:12  RicklosNZ  阅读(135)  评论(0)    收藏  举报